原創|疫情下,為什麼有些地方對恢復經濟並不熱衷?

原創|疫情下,為什麼有些地方對恢復經濟並不熱衷?

文|@培訓師梁輝

這段時間已經養成一個習慣,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新聞app,看看疫情的實時追蹤,我發現除湖北外,全國其他省市每天的新增確診人數都在下降。

今天更是欣喜地看到,疫情爆發的重災區湖北,新增的確診人數都跌到3位數了,而且是斷崖式下跌。

我所在的廣州,已經接連好幾天新增確診人數為0了,我不是醫學界的人士,更不是防疫專家,站在一個普通群眾的角度來講,光看數據,好像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勝利的曙光即將要出現在我們眼前。

這一切的前提基於我們相信:官方公佈的數據都是真實準確的。

當然,疫情遠沒到結束的時候,什麼時候能夠完全解封?沒有人敢打包票,但它肯定會結束。總有一天,我們可以像以往那樣自如地走出家門,能夠自在地漫步街頭,工作也好,娛樂也行。

這一點,是完全可以確定的。

唯一無法預估的就是,我們接下來的生活是否能跟以往無縫對接,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

前段時間,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轉發網上一個略顯悲傷的小段子:

通知:假期延遲到2月2日。(過了幾天)通知:假期延遲到2月10日。(再過了幾天)通知:假期延遲到2月17日。(又過了幾天)通知:公司沒有了,你不用回來了。

很多企業老闆(創業者)要直面的一個問題是:疫情持續下去,自己的公司能不能扛得住?

而企業員工要直面的問題則是:我的這份工作還有沒有?

就像賣保險的朋友們經常講的一句話:你永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先到。生活總會在不經意間露出它猙獰的一面。

個體是脆弱的,一場突發的疫情就可能讓我們之前的所有努力歸零。

在這場疫情中,很多行業接近停擺,不管吹鼓手們怎麼編論證,說疫情對經濟形勢影響不大,但我們不需要太高的智商,僅憑常識判斷就能得出這個結論:經濟受到重創是必然的。

近期,從高層的公開講話看得出,決策層也在推動復工這件事,對疫情的防控當然是目前要解決的首要關鍵,不能鬆懈,但另一方面,經濟的復甦也是刻不容緩的,如果任由這種情況持續,這對任何國家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早期,我們對疫情重視不夠,而過程中又有點矯枉過正,有些地方甚至有防疫過度的嫌疑。

明明包括鍾南山院士在內的專家們都公開說過,除非去人多密集處,健康人在空曠的地方可以不戴口罩,但你試試不戴口罩出門看看。

有一個老師,在外跑步沒戴口罩,被強制隔離還捱了處分;我還看到一個視頻,有位老人出來透透氣,周圍空曠無人,也被一群人質問,為什麼不戴口罩?老人回答不上,結果被帶走;甚至還有更過分的,有人沒戴口罩,被人用繩子困在電線杆上。

一方面,高層在鼓勵復工,一方面有的地方卻為復工製造大量的障礙,很多地方政府設置各種條條框框不讓外地的務工人員回城,而大多數公司老闆也不敢讓員工大規模復工,因為一旦出現一個病例,那整家公司都將面臨不可承受的壓力。

從新聞報道上看,各地似乎仍然在默默地比拼誰的防控更嚴,沒有官員敢主動冒頭提倡逐步恢復社會正常狀態,很顯然,眼下強調風險,這才是最保險的。

很多時候,我們的決策總是走極端,要不就是忽視疫情可能帶來的風險,重視不夠,要不就是製造過度恐慌的氛圍導致經濟接近停擺。

任何政策,在制定、執行一段時間之後,總會有強大的慣性,沒有絕大的魄力,很難讓它轉向。

沒事的時候我常瞎想:為什麼一些地方的父母官對恢復經濟生產好像並不算熱衷呢?按說,這也是考核他們的重要指標啊。

前兩天,跟一個體制內的朋友網上閒聊了幾句,我想,我可能猜出一點他們的心思了。

博弈論中有一個重要的術語:納什均衡,這個概念就不詳細解釋了,其中有個關鍵點就是“每個博弈者的均衡策略都是為了達到自己期望收益的最大值“,我做了一個簡單的圖表,大家看完就明白了。

原創|疫情下,為什麼有些地方對恢復經濟並不熱衷?

如果選擇復工,兩種可能,疫情穩定以及疫情擴散。

疫情穩定,最好的結果是地方經濟能夠得以維持,而個人官職不變;

最壞的結果是疫情擴散,地方經濟也會崩潰,但因為防控不力,個人官職可能不保。

不積極推動復工,也是兩種可能,疫情穩定以及疫情擴散。

最壞的結果,疫情最後還是擴散了,地方經濟一團糟,但因為防控做得好,經濟不好那屬於非戰之罪,個人官職保住無虞;

但如果疫情得到穩定,雖然地方經濟表現糟糕,但因為防疫有功,搞不好還會有升遷的機會。

……

這麼分析完,大家想想,如果你是一方諸侯,哪種決策對你有利?你會怎麼選?

以上言論,皆屬胡說,如若當真,後果您負。

原創|疫情下,為什麼有些地方對恢復經濟並不熱衷?

免槓聲明:文中所說不包括湖北,湖北各地目前的第一要務還是對新冠病毒疫情的防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