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疫情下,为什么有些地方对恢复经济并不热衷?

原创|疫情下,为什么有些地方对恢复经济并不热衷?

文|@培训师梁辉

这段时间已经养成一个习惯,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新闻app,看看疫情的实时追踪,我发现除湖北外,全国其他省市每天的新增确诊人数都在下降。

今天更是欣喜地看到,疫情爆发的重灾区湖北,新增的确诊人数都跌到3位数了,而且是断崖式下跌。

我所在的广州,已经接连好几天新增确诊人数为0了,我不是医学界的人士,更不是防疫专家,站在一个普通群众的角度来讲,光看数据,好像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胜利的曙光即将要出现在我们眼前。

这一切的前提基于我们相信:官方公布的数据都是真实准确的。

当然,疫情远没到结束的时候,什么时候能够完全解封?没有人敢打包票,但它肯定会结束。总有一天,我们可以像以往那样自如地走出家门,能够自在地漫步街头,工作也好,娱乐也行。

这一点,是完全可以确定的。

唯一无法预估的就是,我们接下来的生活是否能跟以往无缝对接,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前段时间,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转发网上一个略显悲伤的小段子:

通知:假期延迟到2月2日。(过了几天)通知:假期延迟到2月10日。(再过了几天)通知:假期延迟到2月17日。(又过了几天)通知:公司没有了,你不用回来了。

很多企业老板(创业者)要直面的一个问题是:疫情持续下去,自己的公司能不能扛得住?

而企业员工要直面的问题则是:我的这份工作还有没有?

就像卖保险的朋友们经常讲的一句话:你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到。生活总会在不经意间露出它狰狞的一面。

个体是脆弱的,一场突发的疫情就可能让我们之前的所有努力归零。

在这场疫情中,很多行业接近停摆,不管吹鼓手们怎么编论证,说疫情对经济形势影响不大,但我们不需要太高的智商,仅凭常识判断就能得出这个结论:经济受到重创是必然的。

近期,从高层的公开讲话看得出,决策层也在推动复工这件事,对疫情的防控当然是目前要解决的首要关键,不能松懈,但另一方面,经济的复苏也是刻不容缓的,如果任由这种情况持续,这对任何国家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早期,我们对疫情重视不够,而过程中又有点矫枉过正,有些地方甚至有防疫过度的嫌疑。

明明包括钟南山院士在内的专家们都公开说过,除非去人多密集处,健康人在空旷的地方可以不戴口罩,但你试试不戴口罩出门看看。

有一个老师,在外跑步没戴口罩,被强制隔离还挨了处分;我还看到一个视频,有位老人出来透透气,周围空旷无人,也被一群人质问,为什么不戴口罩?老人回答不上,结果被带走;甚至还有更过分的,有人没戴口罩,被人用绳子困在电线杆上。

一方面,高层在鼓励复工,一方面有的地方却为复工制造大量的障碍,很多地方政府设置各种条条框框不让外地的务工人员回城,而大多数公司老板也不敢让员工大规模复工,因为一旦出现一个病例,那整家公司都将面临不可承受的压力。

从新闻报道上看,各地似乎仍然在默默地比拼谁的防控更严,没有官员敢主动冒头提倡逐步恢复社会正常状态,很显然,眼下强调风险,这才是最保险的。

很多时候,我们的决策总是走极端,要不就是忽视疫情可能带来的风险,重视不够,要不就是制造过度恐慌的氛围导致经济接近停摆。

任何政策,在制定、执行一段时间之后,总会有强大的惯性,没有绝大的魄力,很难让它转向。

没事的时候我常瞎想:为什么一些地方的父母官对恢复经济生产好像并不算热衷呢?按说,这也是考核他们的重要指标啊。

前两天,跟一个体制内的朋友网上闲聊了几句,我想,我可能猜出一点他们的心思了。

博弈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术语:纳什均衡,这个概念就不详细解释了,其中有个关键点就是“每个博弈者的均衡策略都是为了达到自己期望收益的最大值“,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图表,大家看完就明白了。

原创|疫情下,为什么有些地方对恢复经济并不热衷?

如果选择复工,两种可能,疫情稳定以及疫情扩散。

疫情稳定,最好的结果是地方经济能够得以维持,而个人官职不变;

最坏的结果是疫情扩散,地方经济也会崩溃,但因为防控不力,个人官职可能不保。

不积极推动复工,也是两种可能,疫情稳定以及疫情扩散。

最坏的结果,疫情最后还是扩散了,地方经济一团糟,但因为防控做得好,经济不好那属于非战之罪,个人官职保住无虞;

但如果疫情得到稳定,虽然地方经济表现糟糕,但因为防疫有功,搞不好还会有升迁的机会。

……

这么分析完,大家想想,如果你是一方诸侯,哪种决策对你有利?你会怎么选?

以上言论,皆属胡说,如若当真,后果您负。

原创|疫情下,为什么有些地方对恢复经济并不热衷?

免杠声明:文中所说不包括湖北,湖北各地目前的第一要务还是对新冠病毒疫情的防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