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文人的“聚集地”——北齊文林館,成就了南北方詩風的融合

南北方文人的“聚集地”——北齊文林館,成就了南北方詩風的融合

北齊皇帝

《後漢書·崔駰傳論》記載:“ 兼以沉淪典籍,遂為儒家文林。”《晉書·應詹傳》記載:“訓導之風,宜慎所好,魏正始之間,蔚為文林。”由此我們可知文林為“文士之林”,意思是文人聚集之地,後多指文壇、文學界。北齊文林館是在北齊武平三年建立的一個文化機構,它徵召文學之士入館,稱待詔文林館。匯聚了當時北齊境北方和南方的文人,主要是從事文集的整理和傳述。

文林館的建立在南北朝文學史上有著極大的影響,做出了不少的文學貢獻。而且由於文林館中的人員構成既有北方的本土文人,又有來自南方流亡來的文人,從而使得文林館對南北朝後期的南北文風融合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是北齊文學乃至北朝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初心與輝煌

文林館之執掌《唐六典》卷八:“ 梁有士林館, 北齊有文林館, 後周有崇文館,或典校理,或司撰著, 或兼訓生徒”。據此可知文林館的執掌為校對圖書, 撰寫著作, 訓導學生。

1、時間之疑

文林館作為一個主要負責文集整理及撰述的機構,文人云集,中國在北方地區也有了自己的文學機構。但對於其設立的時是眾說紛紜,或許我們可在眾多史書的記載下對其誕生的時間可一探究竟。

南北方文人的“聚集地”——北齊文林館,成就了南北方詩風的融合

文林館機構

首先,文林館設立時間在北齊後主一朝是肯定的。《北史》卷八《齊本紀下·後主紀》載“(武平四年二月)丙午,置文林館。”《北齊書·後主紀》所載同。《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一亦於陳宣帝太建五年二月條下載:“丙午,祖珽奏置文林館。”

但對於其是建於武平三年還是四年存在疑問。《北史》卷八十三《文苑傳序》又稱:“(武平)三年,祖珽奏立文林館,於是更召引文學士,謂之待詔文林館焉。”《北齊書·文苑傳序》所載同。因此,有關文林館設立的時間就成了一個疑問。

最後,發現在《北史·文苑傳序》中記載,魏收曾參加文林館監撰《修文殿御覽》的工作,而《北齊書·魏收傳》稱魏收卒於武平三年,則其不可能於武平四年參加監撰《修文殿御覽》,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文林館之設當在武平三年這個時間點,也解開了關於文林館建立的時間疑惑。

2、文學之貢獻

文林館成立後主要負責為朝廷編纂書籍,《北齊書·文苑傳》記錄顏之推在《觀我生賦》的註解:“ 齊武平中, 署文林館,其撰《修文殿預覽》 、《續文章流別》 等, 皆詣進賢門奏之。”由此我們可知文林館所編撰的書大約有《修文殿御覽》、《續文章流別》等。

南北方文人的“聚集地”——北齊文林館,成就了南北方詩風的融合

名士雲集

由於此時大量南北文人聚集在北齊,為文林館的誕生提供了文學上肥沃的土壤,從而也為“祖珽奏立文林館” 提供了可能。文林館南來文人將南朝詩風帶入北齊,這對崇尚南風的北齊文人有所益處。而且他們的入北,使得北齊文林館中北方文人能與其進行更為直接地文學交流。由此,南來文人為南風北漸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此後,南方文人入北後進行的文學創作,在不失齊梁文風的同時,對北朝文風也有不同程度地接受。南來文人中,蕭愨入北所作的詩最能反映對北朝文風的接受。入北後,蕭愨多作應教之作,如 《屏風詩》、《奉和濟黃河應教詩》、《和崔侍中從駕經山寺詩》、《奉和初秋西園應教詩》,這些詩作表明此時的南北文風已經開始彼此認同。

文學觀念上的認同為南方文人在接受北朝文學風格時,提供了有益借鑑。文學觀念上的南北文風融合,使南北方吸取對方的精華,取長補短,推陳出新。

文林館中南北方文學的融合對北齊文學的推進作用,不容忽視。它不僅使北齊文學逐漸走向興盛而側身於北朝文學中,甚至能與南朝文學分庭抗禮。

南北方文人的“聚集地”——北齊文林館,成就了南北方詩風的融合

南來北往之文人

《北齊書·文苑傳》記載:“ 當時操筆之徒搜求略盡”,可知文林館的成員幾乎彙集了當時在北齊的所有文人學者

。清代學者章宗源在《隋書經籍志考證》中認為是 62 人,查《北齊書·文苑傳》所載, 確實包括監修在內有如此人數。文林館的負責人有顏之推、李德林、張景仁。它的成員包括本土的北方文人以及自南方入齊的南方文人。

1、本土北方文人

在文林館人員中,很多是本土成長起來的文人,如盧思道、薛道衡、魏收等,他們出身於不同的階層,年齡構成上也呈現出多元化,但都從小深受漢文化的薰陶,是當時詩壇的中堅力量,這些文人的崛起意味著北朝文學在經歷了漫長的發展之後,開始呈現初步的繁榮景象,並預示著一個新的文學創作高峰即將來臨。

而其中本土文人之作最能超越南詩、能彰顯本色的,是那些反映社會生活面的作品。基於北齊本土文人的生活環境和題材,他們在吸收南朝詩藝術技巧的同時,並沒有完全放棄自己的特色,而是取長補短,保持了自己作品的獨創精神和地域風格。而那些遠離本土詩主題且完全效法齊梁詩的畢竟還是少數,因為那樣既水土不服也不會有前途。

南北方文人的“聚集地”——北齊文林館,成就了南北方詩風的融合

因此,在北齊文人詩作豐富的表達主題中,無論是怎樣的題材,還是借鑑南朝詩,終歸沒有失去本色,而是更多地抒寫出本土的人文精神和氣質。如祖珽的《望海》:“登高臨巨壑,不知千萬裡。雲島相連接,風潮無極已。”一詩氣勢雄闊,大起大落,充溢著大海般的浩氣。將望海之後,所感受到的宏大的氣勢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將感嘆和傷懷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

可謂是一則抒懷之佳作。

2、南方流亡文人

文林館的其他人員是來自南方的流亡文人。當時正值南方梁陳朝代更迭,社會動盪不安,很多的宗室貴族和文人逃難到相對穩定的北齊,他們中如蕭放、顏之推等人,皆有較高的文學素養,此後他們均成為文林館的成員,極大的增強了北齊文壇的力量。

他們以最藝術化、最接近文學標準的作品,為北齊文壇的成熟及藝術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藝術成熟的南方文人,他們的詩作水平的確要略勝於北方的本土詩人,詩作中提到的景緻更多也是南方元素,因此多被後人視為齊梁遺音。

就他們現存的詩篇來看,與同時期的北齊本土詩風有較大的不同,是一種南北詩風融合而偏於南方詩風,但具有一種新的精神氣質的詩風,不再只有過去的靡靡之音。這些南朝宗室貴族遭逢國破不幸,客居異地,但他們安於現狀。

在他們的作品中,我們僅能看到他們對過去的貴族生活留有些許情思,而無家國之痛。所謂此處安心,便是故鄉,以一種積極的心態來面對世事變化。

如蕭愨的《秋思》:“清波收潦日,華林鳴籟初。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一詩可見詩人入北後的詩風變化。《秋思》借秋景,抒寫出一種悲涼的愁情離緒。在詩意中,我們仍能讀出一個亡國貴族獨特的心境,雖充盈著一種愁緒和身處異鄉的孤獨之感,但無亡國之痛苦和哀怨,反而是一種相對平和的心境。

南北方文人的“聚集地”——北齊文林館,成就了南北方詩風的融合

南朝覆滅

總結

文林館的設立是北齊文學,乃至整個北朝文學的大事,雖然這個文學機構是在來自南方的士人推動下建立起來的,但機構本身的設立已經表明,北朝文學正在迎頭趕上南朝文學。文林館的成員中既有魏收、顏之推這樣功成名就的前輩作家,也有像薛道衡、李德林這樣的年輕作家,前輩對後輩的教導與提攜,後輩向前輩請教問詢,這種文學上的探討對這些初登文壇者無疑會產生更大的影響。而這些年輕作者有很多成為北朝後期及後世文壇的中堅份子。

總之,文林館的設立不僅標誌著北齊文學發展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同時也是整個北朝文學逐漸趕上南方文學的標誌之一。南北作家以及不同年齡作家之間的交流和切磋無疑對後世的文壇產生了重要影響,所以說文林館的設立是北齊短暫歷史中的一個大手筆,對後世的文學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北史》

2、《北齊書·文苑傳》

3、《唐六典》

4、《後漢書·崔駰傳論》

5、《晉書·應詹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