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几千年来建筑的结晶,虽然取材简单但里面却融入许多智慧

这是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一个叫做白查村的黎族小山村,普普通通的小山村,由于村民居住的传统民居的营造技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在2008年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就是白查村里的黎族最古老的民居船型屋,多用竹木搭建而成,屋顶铺着当地山上的一种叶子宽厚的茅草,厚厚的茅草从屋顶几乎一直延伸到地面上,从远处看就像一艘倒扣的船,因此这种茅草建筑被人们习惯地叫做船型屋。黎族的船型屋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3000多年前,黎族的祖先克服了种种险阻,乘木船漂洋过海来到了海南岛,并决定在此定居。为了躲避风雨和防御野兽侵袭,他们将小船倒扣在木桩上当屋顶,又割来茅草围在四周,于是木船就成了他们避风遮雨的屋舍。黎族后代因为崇拜祖先,并为了纪念祖先木船型的草屋便代代相传。黎族船型屋是原始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就是在竹木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在中国古代史书上又有干栏高栏葛栏等名。黎族船型屋一般分为三间,中间为厅两边位居室,也有前后两间的,前面是厅后面是居室。有高架船型屋与落地时船型屋两种,它分为高栏和低栏,原来的高栏大概就是有个1米8到两米,人住在上面,下面就可以养牧畜,比如猪,鸡,鸭都可以。

黎族几千年来建筑的结晶,虽然取材简单但里面却融入许多智慧

然后还可以舂米,因为它比较高,到后来呢因为它是出行不便,然后高栏逐渐的变成低栏。低栏也就是一直低到离地也就是个30公分到一米,但是说如果30公分的话,可能就养牲畜就养不了了,那就是逐渐地方把船型屋放低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船型屋就逐渐的变成了落地式船型屋。由于出行的不便,高架船型屋目前已经消失了。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只有这种落地式船型屋,眼前的这些船型屋大都有几百年的历史,经过家族世世代代的修复加固,一直沿用到了现在。船型屋的四壁用树枝扎成方格形,再用稻草和泥糊墙,屋内是泥地,村民从外面挖回泥土,把地面铺平浇上水,用双脚踩平地面,晒干或晾干地面,如此进行多次,地面很平很硬,茅草是上山割的,泥巴是下地挑的,柱子是进林子里砍的。前百年来,这里的人们用最原始的物资过着最简单的生活,这些看似简单的船型屋是黎族几千年来建筑的结晶,虽然取材简单,但里面却融入许多智慧!

黎族几千年来建筑的结晶,虽然取材简单但里面却融入许多智慧

就像这种船型屋大都坐落在向阳的地方,离地约30厘米,这样的屋子不是为了住人,而是专为了储存粮食而建造的,收割的谷物放在里面叫做谷仓,谷仓以基石垫底,在基石上面架着纵横的方木,铺着木板地板悬空地上,这样的做法用于防潮防老鼠,顶端架圆梁,房顶由竹,木架设。以茅草盖顶,用于防雨。谷仓内外和地板都用粘土或泥糊一层起到密封的作用,这样的谷仓不仅防虫防潮防老鼠,还能避免粮食堆在人住的屋子附近引起火灾。黎族人民古老的智慧由此可见一斑。黎族民居的选址一定要考虑一个要靠山,再一个就是前面要面水,前面有田,他们认为环境比较干净,通风比较好。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比较适合人类居住这样一个环境。他对考虑这个饮水,采光,通风各个方面。黎族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根据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建筑材料及技术水平,因地制宜地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船型屋。到上世纪90年代初,仍有近七成的黎族人居住在船型屋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船型屋的一些缺点就凸显出来了。

黎族几千年来建筑的结晶,虽然取材简单但里面却融入许多智慧

由于船型屋里的光线黑暗,每年要为防火防虫担心,隔3到5年必须换一次毛草,而且用水和上厕所也很不方便,为了改善黎族人民的居住条件,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绝大多数的黎族人已经搬离了茅草房,住进了砖瓦房,所以如今在海南黎族聚居地,已经很难看到原汁原味的船型屋了。只有在偏远的山区还零星分布着一些。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随着旧村整体改造的完成,海南省东方市白查村的村民全都搬到了一里地以外的新村,住上了这种砖瓦房。村里81间凝固了千年历史的船型屋静静地躺在群山的怀抱中,像是消失久远的一个音符,抑或是一幅褪色的画卷,透出沧桑古老的气息。村里只剩下这些高大粗壮的椰子树,依然坚守着这片土地。和白茶村的寂静相比,这个叫做俄查村的黎族小山村则热闹了许多,俄查村有一百多户,500多人至今还居住在船型屋,俄查村是目前海南黎族村落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居住人数最多,形态最原始的黎族聚居村落,走进俄查村一条主要街道横贯东西船型的茅草屋,紧密的排在街道的两旁,说是街道其实就是一条不足两米的土路,弯弯曲曲高低不平,人们在低矮的茅草屋下或蹲或站。

黎族几千年来建筑的结晶,虽然取材简单但里面却融入许多智慧

茅草屋没有窗户,简单的门就开在临街的一面,大人进出都要低头弯腰。如今,在海南,许多地方代表着黎族传统文化的黎锦,竹木编织,渡水葫芦,还有船型屋等已经不多见了。而在俄查村,这些黎族传统元素依然存在,尽管这里的人们已经穿上了现代工业制造的衣服,但沿着小路往村里走,还能看到不少农闲的妇女坐在自家门口不遗余力地织着布。已经诞生了几千年的船型屋的屋顶上装上了小卫星锅。通过电视,人们在茅草屋里就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古老的黎族村寨正在一点一点地接触着现代的文明,而这里的人们也将越来越多地走向外面更加广阔的世界。这些纹脸的黎族阿婆已经在这种茅草房里住了几十年,他们一辈子都生活在这里,船型屋见证了他们的一生,但是不久的将来和俄查村也要建设他们的新村,俄查村也将遇到和白查村一样的情况。无论村民们是选择搬家,抑或选择了坚守,不论他们是喜悦抑或是遗憾,还是恋恋不舍,我们都希望这种代表着民族传统文明的船型屋能被保留下来,因为我们需要他守候着黎族先民创造的美好家园,守候着弥足世世代代曾经的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