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飛行定向之謎

遠行的飛禽靠什麼辨別方向,始終是人們百思不得其解的謎。例如,有一種北極燕鷗,他們夏季出生在北極圈,出生後六個星期就離開家南飛,一直飛到遠在1.8萬千米外的南極浮冰區過冬。過冬之後,又飛回北方原來的出生地點去度復。由於迂迴彎曲,一來一去,北極燕鷗的實際飛行竟達4萬千米之遙。

燕鷗飛越如此漫長的路程 ,絲毫不會迷航,他究竟是憑什麼本領認路的呢?他那簡單的頭腦是怎樣決定複雜的航行定向的問題的呢?

鳥類飛行定向之謎

有人認為一部分飛禽是靠地球磁場來定向導航的,比如信鴿,有人提出鳥類是根據太陽和星辰來導航的。

現在一種比較流行的理論,認為鳥類的遷徒習性和辨識旅途能力是與生俱來的,這隻能用遺傳來解釋。

鳥類的遷途習性是由史前時期覓食的困難所造成的。那時,為了尋找食物,鳥兒不得不進行週期性的長途旅行。這樣年復一年,世世代代,經過漫長的演化過程,各種遷徒習性就被記錄在它們的遺傳密碼上,然後經過核糖核酸分子一代一代傳下來。因此,那些很早就被父母遺棄的幼鳥,有沒有成鳥帶領?也沒有任何前途經驗的情況下,仍然能撐過你飛行千里,抵達它們為到過的冬季攝食地。

鳥類飛行定向之謎

科學家們曾用鸛鳥做過實驗。生活在德國的鸛鳥有兩個品種,一個生活在西部,一個生活在東部。它們在一定的季節都要遷飛到埃及去。但是這兩個品種的鸛鳥遷移路線並不相同。生活在西部的鸛鳥是飛躍法國和西班牙上空,然後越過直布羅陀海峽,沿著北非海岸,飛抵埃及的,而東部的鸛鳥則繞過地中海的末端直抵埃及。

科學家把東部鸛鳥的蛋移植到西部鸛鳥的窩裡,蛋孵出小鳥後加上標記以便辨認。令人驚奇的是,東部小鳥長大遷飛時,並沒有跟誰飼養它們的養母(西部鸛鳥)一起飛行,而是按照自己祖先固有的東部鸛鳥路線飛行。

鳥類飛行定向之謎

這個實驗生動地表明顴鳥遷飛選擇哪一條路線,並不是簡單的跟隨長輩的結果,而是遺傳因素支配下的本能。

那麼,這種遺傳能力究竟是怎樣形成的?既然知識的獲得性不能遺傳,那麼定向識途的知識又怎麼可能編入遺傳密碼呢?這又是擺在遺傳學家面前的一大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