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牆內的那些事:感恩的心

一直從事監獄,長期在獄內和罪犯打交道。鐵打的監門 ,流水的罪犯。時間長了,接觸的罪犯不少。自小以來,我腦海中對監獄和罪犯的印象都是一樣的,監獄裡面關押的就是壞人,就是十惡不赦的人渣,監獄就是黑暗、陰森的代名詞。小時候,爸爸還經常以把你丟到監獄裡面去作為恫嚇的一種常規手段。接觸得多了,感覺罪犯也是人,並沒有那麼恐怖,他們在獄內服刑,是因為他們的某一個行為違反了國家的法律,危害了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後果而需要為此承擔法律的責任。他們有罪,意味著他們在對自己行為的控制上存在較多的不足,但不代表他們混身上下一無是處,獄內服刑是必須的,但服刑刑滿後我們應該給予正常的眼光來對待。

高牆內的那些事:感恩的心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刑釋人員要得到社會公平合理的對待,不再被異樣的眼光所注視,重要的還是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把握自己的行為,自己貼上去的標籤,只有自己一個一個地摘下來,才能得到別人尊重。但是服刑人員群體中,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對問題的看法和理解往往停留於表面,著重看的是短期的利益,過多著眼於眼前的好處,對於眼前的誘惑,沒有分析能力,最終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在罪犯的內心中,最缺少的就是一顆感恩的心。

一次和一名多次犯罪的罪犯在聊天,有意識地問道,“有沒有你印象最深刻或是人生道路上對你幫助最大的人。”

“沒有,我在社會上都是靠自己打拼出來的,別人給我的沒有幫助,對其它人,怨恨大於感謝。”

“父母呢?”我接著問到,

“父母也就是給我吃的,穿的,沒有更多的幫助了。”

“吃的穿的不算嗎?沒有吃的穿的你怎麼能夠活到現在?”我有點驚訝於他的想法

“那是他們應該的”

高牆內的那些事:感恩的心

在一段時間的管理和了解後,我深深的感覺就是,他刑釋後可能還會繼續犯罪的道路,對於家庭、社會的給予,在他的內心中,都是應該的必須的,只要沒有達到他的預期,這些統統都變成了浮雲,想象自己丁點的付出就能得到數倍於付出的回報,如此心態孕育出的必然是畸形的心態。在他的認知當中,還存在以偏蓋全、過分概括化的非理性認知方式,在這樣的認知方式下,會產生以自我為主導,人際關係、生活關係緊張的情況,不良行為的表現非常突出。

對於這類罪犯的教育和引導,我會強調感恩的心,沒有感恩的心,在面對社會和社交,會困難重重,會戾氣滿滿,會把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窄,最終把自己的人生道路轉到犯罪的道路上。

在部分罪犯的認知當中,恩的參照物是自己設定的,沒有統一的標準。很多社會的給予,因為對自己身份的認識差異,產生了異常的想法。近年來,國家大力加強對監獄硬件設施的建設,服刑人員的生活設施條件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再怎麼提升,都會遵循“嚴不過人,寬不過囚”的原則。如同高牆內懸掛的三條大標語“你是什麼人?這是什麼地方?你來這裡幹什麼?”罪犯在獄內服刑,接受的是懲罰,是對自己行為的一種抵償,而不是享受。但部分罪犯在獄內改造期間,尤其是近幾年新入監的罪犯,卻認為這些是理所應當的待遇,沒有把這些作為自己改造的動力,反而挑三揀四,話語多多。在我看來,感恩並不需要什麼固定的對象,感恩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是對身邊人和事的一種寬容。感恩是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心理學家指出,常懷感恩之心,會發現自己得到的比失去的多,身在福中會自然而然的感到快樂。人是社會型的動物,每個人都生活在複雜的交織的社會關係網中,在這種生存環境中,如果沒有感恩的心態,生活將會是一種毫無生氣、缺乏內在價值、缺乏道德意義、空虛乏味的生活,在這種的生活狀態中,人和人之間就只剩下無窮無盡的交易和利益,這樣的生活中只有爾虞吾詐,只有交換與欺騙,伴隨著這種生活狀態的,只有罪犯隨行,走上犯罪道路只能是唯一的方向。

真正要脫離這種生活,確實要樹立的是感恩的心態,學會寬容,能夠包容別人的行為,能夠飲水思源,設身處地,變換角色。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多以對方的身份來處理事情,處處想到對方的付出,自然就能以感恩的心態來面對。

高牆內的那些事:感恩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