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市“四河三渠”引水補源工程全部完工

近日,新安引畛濟澗工程成功試通水。這標誌著我市“四河同治、三渠聯動”12項引水補源工程全部完工。

洛陽市“四河三渠”引水補源工程全部完工

“四河同治、三渠聯動”引水補源工程位置圖(資料圖片)

引水補源是破解水資源分佈不均、優化流域水生態環境、保障城鄉供水安全的重要載體。近年,我市把引水補源納入“四河同治、三渠聯動”範圍,科學謀劃、全面推進,相繼完成引黃入洛、引畛濟澗、引黃濟瀍、引洛濟伊、引洛濟秦、提黃補瀍、伊洛連通、中州渠、伊東渠、陸渾東干渠等10項側重生態補水工程,以及陸渾水庫引水、故縣水庫引水等2項城市供水工程,引水補源工程共長320公里,引水能力66立方米/秒,日引水量570萬立方米。

洛陽市“四河三渠”引水補源工程全部完工

新安縣引畛濟澗工程引水口 記者 潘鬱 攝

“來水啦!”近日,位於新安縣的引畛濟澗工程成功實現試通水。伴隨著一陣轟隆隆的聲音,一條翻騰的“水龍”從閘口傾瀉而出,河水很快蓄滿池壩。這標誌著我市12項“四河同治、三渠聯動”引水補源工程全部完成。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生態之要。近年,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方針,全面實施“四河同治、三渠聯動”,對洛河、伊河、澗河、瀍河和中州渠、大明渠、鐵路防洪渠等水系進行系統治理,實施一攬子引水補源工程,致力改善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狀況,全力描繪一幅“水清、岸綠、路暢、惠民”的生動圖景。

洛陽市“四河三渠”引水補源工程全部完工

 圖為:引來黃河水,孟津縣瀍源公園生機勃勃,風景如畫。(記者 李冰 張光輝 攝影報道)

科學謀劃,合理配置資源

水是城市的血脈,城市有了水就會有靈氣、有活力、有動感。洛陽地跨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流域,因水而得名,因水而興盛。伊河、洛河、瀍河、澗河蜿蜒流淌,中州渠、大明渠和鐵路防洪渠縱橫城區,小浪底、西霞院、陸渾、故縣和前不久下閘蓄水的前坪等大型水庫,讓洛陽成為北方地區少有的富水城市,但是,洛陽五山四嶺一分川,山區丘陵居多,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且水資源分佈不均,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約五分之一。“四河三渠”水量不足、水質不優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啟動引水補源工程,實現水系連通,將為水資源的科學調度、合理配置起到決定性作用。”市水利局黨組書記、局長翟文亮說,2017年,洛陽全面實施“四河同治、三渠聯動”,謀劃推進了包括引黃入洛、引畛濟澗、引黃濟瀍等在內的12項引水補源工程,著力為洛陽加快建設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提供水利保障。

洛陽市“四河三渠”引水補源工程全部完工

瀍河與洛河交匯處風景如畫 記者 張怡熙 攝

盤活水系,保障城市用水

“水往低處流。我們利用水位、地勢和水量來相互調節水資源,在建造引水線路過程中,遇山打洞,遇溝架橋,利用地形地貌,因勢利導,實現自流引水。”翟文亮說,按照我市“四河同治、三渠聯動”實施方案,全市引水補源工程共12項,其中引黃入洛、引畛濟澗、引黃濟瀍、引洛濟伊、引洛濟秦、提黃補瀍、伊洛連通、中州渠、伊東渠、陸渾東干渠10項側重生態補水,陸渾水庫引水、故縣水庫引水2項主要是城市供水。

如今,在瀍河入洛河口處,波光粼粼的河水、古色古香的亭臺、層次分明的綠植,令人陶醉。曾經,瀍河因流量不足,河道垃圾遍地,臭氣熏天。瀍河“蝶變”源於引黃入洛工程的實施。

引黃入洛工程通過挖掘20公里隧洞,讓黃河水一路自流南下,為我市經濟社會長遠發展提供了水源保障。該工程主隧洞穿越約10公里硬巖段、5公里軟巖段、5公里土方段,最終讓黃河與洛河實現了歷史性“牽手”。引黃入洛工程正式通水以來,已累計為城市供水數億立方米,進一步盤活了城市水系,帶動了岸線治理和生態改善。

去年9月,故縣水庫引水工程全線通水,清水歷經125公里的隧洞和管道,成功入城,一路在高新區新建水廠進行處理,一路送入關林水廠處理,目前日供水量在6萬噸左右,供水能力將來會在20萬噸左右。

“陸渾水庫引水、故縣水庫引水和今年能夠投入運行的邙嶺水廠,這三個地表水的水源,能夠滿足洛陽市用地表水替代地下水的要求。”翟文亮介紹,引水補源工程渠(管)線總長320公里,引水能力66立方米/秒,日引水量570萬立方米,對我市提高地表水利用率、保障居民飲水安全、調整水資源配置結構意義重大。

治水興水,發揮綜合效益

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洛陽就實現不了副中心城市建設目標。

去年年底,市委、市政府研究提出以“一四三、雙百千、全覆蓋”為主要內容的“新時代大保護大治理大提升治水興水行動”,以黃河干流、四河三渠、百河百庫、千塘千壩為重點,實施全市域水環境大保護大治理。

攤開大保護大治理建設效果圖,一處處重大水利項目前景可期——2022年規劃項目全部完成,河道防洪能力全面增強,黃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均達到國家規定標準;河流水質全面改善,全市域干支流水質優良比例在90%以上;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度由現狀的65%提高到75%;沿岸生態環境全面提升,主要河道兩岸綠化率達到100%;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體系基本形成,總體實現科學配置和高效利用,中心城區汙水處理率100%,中水利用率35%……

治水興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俯瞰廣袤的河洛大地,一幅水城一體、人水和諧的生態畫卷正徐徐展開。

(洛報融媒 記者 李冰 通訊員 鄭斐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