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初中生活


熊文体/我的初中生活


我的初中生活

作者/熊文体

熊文体/我的初中生活


我的初中生活是艰苦的,但她却为我的人生打好了底色。

1987年9月,我顺利地考入枫树中学。枫树中学坐落在鼓楼办事处枫树村12组拔河湾,其前身是熊氏宗祠。和枫树小学一样,她也是一个四合院,也坐西朝东,南面是教师宿舍兼办公室,西面是食堂兼学生宿舍,北面是教室。枫树中学有三个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全校师生不足350人。

9月1日,我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枫树中学报到。看到她的第一眼,我就有点失望:美其名曰初中,居然没有教学大楼,没有篮球场,没有乒乓球台,占地面积比我们枫树小学还小,办学条件也没有枫树小学那么好,这就是我理想中的初中吗?

熊文体/我的初中生活


在枫树中学读书,我要在校寄宿。在去学校报到之前,父母亲就已经为我准备好了竹铺、毛毯、枕头等床上用品,还准备了一个木头箱子,用来盛放米、蔬菜等。寝室很简陋,就是一间平房,没有张贴任何字画,也没有任何规章制度。一个铺挨着一个铺,四面墙都摆满了床铺,中间空出的部分也摆满了床铺,外铺内铺形成一个回字型,中间空出的部分供我们进出。一间60平米的宿舍挤满了40个床铺。就寝时,说话声、打闹声、开关箱子声、竹铺咯吱咯吱的响声不绝于耳。空气中还弥漫着咸菜味、饼干味、脚臭味。蚊子张牙舞爪,但我们却睡得很安稳。

在枫树中学读书,我要在校就餐。就餐很简单,用铝制饭盒盛点米,到池塘边淘洗干净,又盛点水,合上盖子,送到学生食堂铁框子里,柴火烧蒸熟即可。到了吃饭时间,我们就到学生食堂领取自己的饭盒,一打开,大米的清香扑面而来。我们就着家里带来的咸萝卜、豆腐乳、咸榨菜、花生米等吃饭,还吃得喷香。有时饭盒的水泼洒掉了,米就不能蒸熟;有时米饭还会变馊,不能吃。我们只能吃家里带来的零食或饿肚子了。

在枫树中学读书,我们没有开设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虽然历史、地理、生物发了教材,但也没有学,我们仅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六门课程,全力以赴备战中考。

没有歌声,没有早操,没有课间操,没有体育课,更没有春游,有时还要吃一点馊饭,晚自习停电是常态,我们读书的艰苦、枯燥可想而知。尽管如此,我们却不以为意。

熊文体/我的初中生活


那个时候,学校食堂烧柴,每一位学生每一学期要缴纳柴火费。学校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每一期要组织全校师生赴沈家庄(今孝感乡都)砍柴。

赴沈家庄砍柴是我们最盼望、最快乐的事情。每次砍柴老师都会提前通知,安排附近的同学准备好平板车、镰刀、扫帚、草绳等劳动工具。到了砍柴的那一天,全校师生在操场上集合,然后浩浩荡荡的向沈家庄进发。去的途中,我们节省时间,走阡陌,绕池塘,穿田野,过湾组,说说笑笑,打打闹闹,经过红石咀、栗子园、七里岗,步行大约60分钟就可以到达沈家庄。

到达目的地,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明确组长和任务,我们就开始劳动。个子高、力气大的同学就砍柴,其他同学负责拾柴,捆柴,漫山遍野都是同学们忙碌的身影。我们边干活边说笑,开展劳动竞赛一般,好不活泼热闹。团结就是力量,不到一个小时,每个小组就完成了几大捆。该吃饭了,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零食,你尝我的一口,我尝你的一口,边吃边说,整个山坡弥漫着零食的香气,回荡着师生欢快的歌声。

吃完午饭,同学们继续劳动。下午3点以后,学校通知同学们收工。班主任检查“战果”,并简要点评各小组完成情况。小结完毕,同学们将自己砍的柴放到平板车上码好,并用纤绳勒紧捆好。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又浩浩荡荡的向学校进发。

回去时,我们走大路,拉板车的,推板车的,扛工具的,唱歌的,说笑的,洒下一路的欢声笑语。我们虽然汗流浃背,但身心格外轻松,身子仿佛可以飞起来。回到学校,我们还要将柴码成垛,活动才算彻底完成。

熊文体/我的初中生活


人这一生,改变自己命运的就那么几个人,最要紧的就那么几步。初一时,我的成绩仍一般。到初二,我的成绩进步很快。因为在初二,我认识了两位成绩很优异的男同学,一位姓熊,一位姓曾,他们的年纪都比我大,都比我要成熟。

其实两位同学都是转校生,从别的学校转到枫树中学读初二。经过几次考试,他俩的成绩稳居全年级一二名,就像黑马一样,引起全校师生的关注。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该怎么学,就模仿他俩,他们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他们下晚自习延时,我也下晚自习延时。慢慢的,我们成了好朋友,交往就多起来,一起吃饭,一起淘米,一起讨论问题,一起交流假期见闻。就这样,我慢慢进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状态越来越好。

那个时候,晚上经常停电。为了学习,同学们都准备了蜡烛或煤油灯。停电的晚上,同学们就点着蜡烛或煤油灯,安静的做作业。一支支蜡烛,一盏盏煤油灯,发出微弱的、橘红色的光,照着同学们稚嫩的脸庞,也照着同学们奋笔疾书的手。烛光、灯光将教室照得通红,教室里很温暖,很安静,偶尔传来同学们讨论问题的声音。如果累了,同学们就会休息一下,或凝视烛光,或拨弄烛花,或扑在桌子上,或讲讲笑话,然后继续学习。这种挑灯夜战的学习一直到初中毕业。

晚自习时间长,学习效率很高。我通常在晚自习,向两位男同学请教。两位同学也乐此不疲,毫无保留的教我答题方法。我在他们的帮助下,攻克了一道道难题,总结出了一类类习题的答题方法,成绩猛进。

熊文体/我的初中生活


初二时,我的数学老师姓袁。袁老师也是刚刚从别的学校调到枫树中学任教,他很年轻,很有激情,知识渊博。

袁老师的粉笔字很大气,很潇洒,给人一种激扬文字的感觉。他喜欢一气儿从黑板左边写到右边。袁老师上课喜欢提问,常常请同学上台演示习题,师生在讨论中解决难题。在袁老师的启发下,我开窍了,进步很快。

那个时候,条件确实艰苦。其实,我很羡慕极少数同学能在教师食堂搭餐,早餐可以吃馒头,午餐可以吃新鲜的蔬菜,晚餐可以吃面条。袁老师好像知道我的心思,一次早饭间,他从食堂打饭出来,看见我,就朝我挥挥手,示意我过去。我惶恐不安,小心翼翼的走过去,说:“袁老师,您找我?”袁老师笑着对我说:“老师不大喜欢吃馒头,这两个馒头你拿去吃吧。”我一听,眼睛就直盯着馒头,脑袋一片空白,杵在那儿。袁老师见我不说话,一动也不动,就拿起盘子里的两个馒头,塞到我的手里,拍着我的头说:“慢慢吃,好好学。”说完就走了。我拿起馒头,咬一口,嚼起来,很香甜。我再看看袁老师渐渐远去的背影,眼泪如决堤的水,涌了出来。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难忘袁老师给我的两个馒头。每每回忆起来,馒头的香甜就缠绵在舌尖,袁老师和蔼可亲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我常常想,袁老师给我两个馒头,许是看到了我的进步,特意奖励我的。事实上,我确实从两个馒头里,获得了拼搏的勇气和动力,更看到了老师人性的光辉,这光辉照耀我一生!

熊文体/我的初中生活


初二时,我的英语老师姓熊。熊老师戴着眼镜,眉清目秀,风流倜傥,刚刚从黄冈师范学院英语专业毕业,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高材生。

熊老师的英语很纯正,口语很流利。熊老师一上课,就发现我们的发音很不标准。为了纠正发音,熊老师就从元音、辅音开始,纠正我们的嘴型,纠正每一个单词,检查每一位同学,直至自己满意。熊老师教学全程英语,由于我们基础薄弱,许多同学们目瞪口呆,跟不上节奏,听不懂。熊老师没办法,只好降低授课难度,放缓语速,重复讲解。慢慢的,同学们能够跟上熊老师的语速,听懂讲解。熊老师这才露出灿烂的笑容。

说心里话,听熊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我也是在熊老师的教育下,慢慢喜欢上英语的。

熊老师很幽默。尽管我们基础差,但在熊老师的辅导下,我们很快纠正了“麻城英语”发音,而且积累了一定量的词汇,也能够朗读背诵课文。熊老师也感觉到我们的进步,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课堂上还和同学们开开玩笑,讲讲自己的见闻,引得我们大笑。

一次,我们上《猴子和鳄鱼》这一课,熊老师问我们见过猴子没有,同学们七嘴八舌,一位同学说:“猴子和熊老师一样瘦,眼睛跟熊老师一样大。”我们哄堂大笑。熊老师也不恼,故意睁大眼睛,抓耳挠腮,还把手伸到头顶,东张西望,一副孙悟空的模样。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熊老师书写很清秀。熊老师不仅模样眉清目秀,而且他的粉笔字也清秀隽逸,清新脱俗。同学们纷纷模仿熊老师的书写,有的还练就了一手好字。

就这样,熊老师和我们一直相处到初中毕业。一毕业,熊老师就被调到高一级学校任教。

熊文体/我的初中生活


初三时,我的语文老师姓刘。刘老师30多岁,身材魁梧,声音洪亮,和蔼可亲,他常常找我们谈话。

那时我语文确实很差,书写潦草,作文病句很多,还不懂常识,更不会观察。因此,我是刘老师帮扶的重点对象。

一个晚自习后,刘老师特意把我叫到他的房间,翻开我的作文本,递给我看。我接过作文本,两腿发抖,双手颤栗,脸颊涨红,脑袋一片空白。刘老师指着我的作文说:“你自己看看,有多少个错别字?有多少个病句?”我更紧张了,低下头,额头上沁出汗水。刘老师见我不说话,又指着我的作文说:“你看看这句话'在被窝外摸'什么意思?”我摇摇头,还是不说话。刘老师跟我说:“写好作文,要多观察,观察别人说什么,神态怎么样,有哪些动作,要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要善于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来作文;写好作文,要多练笔,你可以读读优秀习作,先仿写,体会作文之法,然后独立作文;写好作文,还应该注意口语和书面语,作文是书面语,宜少用口语。'在被窝外摸'是口语,出现在学生作文里边就不很得体,你懂吗?”我狠狠的点点头。刘老师又补充说:“现在懂了,下去以后更要实践。注意多用眼睛来观察世界,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写世界,做生活的主人。老师相信你会不断进步的。”

就这样,在刘老师的辅导下,我的语文有了一点点进步,我也慢慢理解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熊文体/我的初中生活


光阴荏苒,在诸位老师的谆谆教诲下,在同学们热情帮助下,我的成绩不断进步,我从一只“丑小鸭”蜕变成一只“白天鹅”,顺利的考入高一级学校。

只可惜,1996年7月,在布局调整中,枫树中学被并入城东中学,从此停止办学。

如今年过不惑,我常常回想枫树中学的读书时光,思考枫树中学给了我什么。

是的,那个时代物质是贫乏的,生活是艰苦的,但正是这贫乏、艰苦培育了我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及自力更生的动手能力。她们就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多少次,那又高又圆的柴垛、发出橘红色光的煤油灯、香甜的馒头进入我的梦乡,我又重回枫树中学那美好的读书时光!

熊文体/我的初中生活


熊文体,湖北省麻城市城东中学语文教师,爱好写作,作品散见于新华网、中国诗歌网,《湖北日报》《语文教学与研究》《黄冈日报》等。

熊文体/我的初中生活


熊文体/我的初中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