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辨誤:“青梅竹馬”非才子

成語應用辨誤兩例:三個大才子“青梅竹馬”?大錯特錯

成語辨誤:“青梅竹馬”非才子


三個男子怎能“青梅竹馬”?

成語辨誤:“青梅竹馬”非才子


青梅竹馬 qīng méi zhú mǎ

某報有一篇題為《金裝四大才子》的文章,其中有這樣一句話:“名震江湖的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三人青梅竹馬,一同受學於六藝書院,聞名於江南一帶。”這裡的“青梅竹馬”純屬誤用。

“青梅竹馬”語出唐·李白《長幹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裡,兩小無嫌猜。”青梅,青色的梅子;竹馬,兒童遊戲時夾在兩腿間當馬騎的竹竿。梅子且青,喻少女尚未成熟;竹竿做馬,喻男童稚氣未脫。後四字成文用來形容男女兒童天真無邪地在一起玩耍的情狀,多指男女之間在童年時的親密感情,常與“兩小無猜”連用。例如歐陽予倩《孔雀東南飛》第四場:“我與你自幼本相愛,青梅竹馬兩無猜。”金庸《天龍八部》:“他與妻子自幼便青梅竹馬.兩相愛悅,成婚後不久誕下一個麟兒,更是襟懷爽朗,意氣風發。”

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都是才子,無一才女,而且又是三個人,三個男人“青梅竹馬”豈非笑話?這裡的“青梅竹馬”即使改為“總角之交”(指童年時代結成的友誼)也不合適,因為祝枝山(1460年生)比唐伯虎、文徵明(均1470年生)大10歲,童年時代三人是玩不到一起的,只有在長大成人以後才能結成友誼。所以這裡不僅僅是誤用成語,而且是有悖史實了。

成語辨誤:“青梅竹馬”非才子


成語辨誤:“青梅竹馬”非才子


“情不自禁”與“不由自主”

成語辨誤:“青梅竹馬”非才子


情不自禁 qíng bù zì jīn

“情不自禁”語出南朝梁·劉遵《七夕穿針》詩:“步月如有意,情來不自禁。”後來用“情不自禁”指因激動等原因,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禁,抑制)。例如宋·《鶴林玉露》卷十二:“然當垓下訣別之際,寶區血廟,了不經意,惟眷眷一婦人,悲歌悵飲,情不自禁。”巴金《談》:“我是個喜歡嘮叨的作者,有時情不自禁會向讀者談起自己的創作。”

曾見過這樣一句話:“爸爸動脈硬化,兩隻手常常情不自禁地抖動起來,已多年不能握筆寫東西了。”兩隻手因病抖動,是不受主觀意志支配的,不能叫“情不自禁”。這裡的“情不自禁”應改用“不由自主”。

“不由自主”的意思是由不得自己作主,即根本不能控制自己。例如《紅樓夢》第八十一回:“賈母道:‘你那年中了邪的時候兒,你還記得麼?’鳳姐兒笑道:‘我也不很記得了。但覺自己身子不由自主,倒像有什麼人,拉拉扯扯,要我殺人才好。’”鳳姐兒“中了邪”已經不受主觀意志的支配,竟然要殺人,這就是不由自主。“爸爸”當然想握筆寫作.但由於雙手抖動,毫無辦法,同樣也是不由自主。

只有控制不住本來可以控制的喜怒哀樂之類的感情,才能說“情不自禁”。

成語辨誤:“青梅竹馬”非才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