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演:無量光照十方無礙——《彌陀疏鈔演義》會釋.292


釋演:無量光照十方無礙——《彌陀疏鈔演義》會釋.292

釋演:無量光照十方無礙——《彌陀疏鈔演義》會釋.292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講解

❖【疏】·明·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蓮池大師)·述

❖【鈔】·明·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蓮池大師)·述

❖【演】·明·古杭雲棲寺·古德法師·演義

❖【講】·華藏蓮社·淨空法師·講解

✽【經】: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疏】

【無量者。言所照之廣也。十方者。不同他經照一方故。無障礙者。不同日光。猶有礙故。】

✽【分釋講解】:

底下講「無量」,無量光,前面只給你介紹光,有身光、常光。阿彌陀佛的光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這兩句是本經的中心。

疏【無量者,言所照之廣也。十方者,不同他經照一方故。無障礙者,不同日光,猶有礙故。】

『無量』是遍照的意思,無所不照。『十方』是它所照的範圍。

【鈔】

不同他經者。如法華東照。則不說餘方。萬八千。則不該餘國。義各有取故。今則四維上下。一切國土。無不照故。

【演】

義各有取者。東方為震。震為群動之首。動即不動。表不動智也。萬八千者。表翻破十八界無明。以一界有百界千如。成萬八千故。

【講】

鈔【不同他經者,如法華東照,則不說餘方。】

只照一方。

鈔【萬八千,則不該餘國。】

『萬八千』是一個不太大的數目字。可見得這個光不遍,它有範圍的。

鈔【義各有取故。今則四維上下,一切國土,無不照故。】

這個意思我要告訴諸位,為什麼彌陀的光明無所不照?我們在大小兩本里面都看到,特別是小本的經題就非常的明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是它原來的題目。誰稱讚?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所稱讚,這就是光明遍照。沒有一尊佛不講《無量壽經》,沒有一尊佛不說《阿彌陀經》,這部經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個剎土不弘揚!你才知道這部經流傳之廣,其他經沒有這個現象。

佛應機說法,根機不對了,佛就不說。這部經沒有不對的根機,上到等覺菩薩,下到地獄眾生,沒有一個不契機的;除非你不信、不願、不肯唸佛,這就沒法子。你只要肯信、肯願、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你就是這個法門的當機者。這一當機就了不起,你這一生當中決定成佛。所以這個法門是當生成佛的法門,一生成就。不管你是什麼身分,菩薩也好、聲聞也好、羅漢也好,人、天、鬼神乃至地獄統統都好,也不管男女老少,也不管作善作惡,都不管,只要具足信願行,沒有一個不往生,沒有一個不成佛,你想這個法門到哪裡去找去?這是遍照。不像其他的經,其他的經譬如《華嚴》、《法華》,還有很多地方不開演的、不說的,它不廣。

【鈔】

不同日光者。日雖有光。修羅掩之則礙。鐵圍兩間則礙。覆盆之下則礙。又閻浮明。則單越礙。瞿耶明。則弗於礙。今則徹山透壁。通幽達冥。無能遮障。使光隱沒。無能隔礙。使光斷絕故。如大本雲。彼佛光明。最為遠著。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演】

彼佛光明最為遠者。以與眾生緣深。被機普遍故。又經經必自贊。抑揚隨時亦無礙。或難。佛光既遠。今何不見。曰佛光本遍。眾生自迷。以煩惱心障智慧眼故。如日光遍照。盲者不見。是盲者過。非日月咎也。

諸佛光明所不能及者。或有難雲。佛佛道同。則光明亦同。今佛光遠近懸殊者。何也。曰佛光實同。因機現異。

【講】

鈔【不同日光者。】

這從比喻上說。

鈔【日雖有光,修羅掩之則礙,鐵圍兩間則礙,覆盆之下則礙。】

日光有障礙,佛光無障礙,佛光能透過一切物質,遮不住的。太陽的光,經上講的阿修羅這手把它遮住,這光就看不到了。印度人講,日蝕怎麼來的?是阿修羅的手遮住太陽。我們現在曉得,這是月球遮住太陽,不是阿修羅的手。古印度說是阿修羅的手遮住太陽,這事實的真相,釋迦牟尼佛曉不曉得?曉得。釋迦牟尼佛曉得星球的運行,月球走到這個地方產生這個現象。釋迦牟尼佛當年為什麼不說?諸位想想,說了有什麼用處?大家都這麼說,好,我就隨你的說法。因為佛的意思是叫你心清淨,叫你開悟,不是叫你知道這些常識,佛的教學宗旨在這個地方,與常識不相干。心真正清淨了、開悟了,這一切真相你自然就明瞭,何必要說?在那時候科技沒有發明,說也說不清楚,不說還沒事,愈說事愈多。一般人認為阿修羅手遮住,佛也說,你們說這個,我也就隨你說,隨俗說。世尊說法是隨真俗二諦,從佛自己,這是屬於真諦;隨順世間大家的說法,就是俗諦。你要是懂得佛為一切眾生說法的原則,佛所說義趣之所在我們才能體會得到。

『鐵圍兩間則礙』,這是兩座高山,太陽從東面升起的時候,東面的山擋住陽光,這個山谷裡頭看不見,只有太陽到當中的時候才照到地下,偏西一點,西面這個山又遮住太陽,它又看不見了,它有礙!「鐵圍」是指鐵圍山,鐵圍山的兩間則有礙。『覆盆之下則礙』,你用個盆蓋在那裡,太陽雖然照了,盆底下照不到,這有礙了。

鈔【又閻浮明,則單越礙;瞿耶明,則弗於礙。】

這是講東南西北四大部洲,『閻浮』是南閻浮洲,南方;『單越』是鬱單越,就是北俱盧洲,在北方;『瞿耶』是西方;『弗於』是東方。南面光明,北面就黑暗,西面光明,東面就黑暗。像我們這個地球運行,太陽只能照一半,另一半照不到,就是這個意思,這都是說出日光它有障礙。

鈔【今則徹山透壁,通幽達冥,無能遮障,使光隱沒,無能隔礙,使光斷絕故。】

這是講佛光。佛光高山、牆壁不能障礙,它透過去了。現在這個意思我們能體會了,譬如X光、紫外光,我們肉眼看不見,它能透過牆壁。佛光,現在科學家還沒探測出來,像X光、紫外光這些東西還是有障礙的,在某一種金屬裡面它還是透不過的。可是佛光卻不一樣,沒有一樣東西會障礙住它。佛光雖然遍照,我們肉眼看不到。

再告訴諸位,如果我們肉眼真正能看到各種不同波度的光波,這世界馬上變了。我們現在能看的光波很短,比我這個波度長的看不到,比這個短的也看不到。我們眼睛的功能,在無限不同波度的光波里面只能看一種。現在借科學儀器的探測,波長到某一個限度我們可以看見,短波的也能見到;不用儀器,你就見不到。儀器還是有限制,知道還有極長的光波,儀器也沒辦法,再極短的光波,儀器也沒辦法。諸位要曉得,佛是「五眼圓明」,不需要藉任何儀器,所有一切的光波,沒有一樣不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佛菩薩、聲聞、辟支佛他們眼睛當中的世界跟我們不一樣,完全不相同。

俗話常說,我們這個世間人鬼雜居,雖然雜居,因為感覺的光波不相同,所以彼此不相妨礙。一旦真的明瞭,也許這鬼就坐在我們旁邊,他見不到我,我們見不到他。我們這個房子跟鬼的那個房子重疊,不相妨礙。因為我們的色法對他是無礙的,他的色法對我們是無礙的,我們建築的牆,我們走不過去,他能走過去,為什麼?他心目當中沒有這個,所以他走得過去。鬼做的那個牆,他通不過,他有障礙,因為他感覺到他那個地方做了個牆,他通不過去;我們沒覺得它那是個牆,我們沒障礙。果然有這個能力,你就看到這個世間完全變了樣子。

這個世間的真相誰知道?佛知道。我們哪裡曉得,我們只曉得極小的一部分。光如此,音也是如此,我們這個耳朵作用,音波長的我們聽不到,音波短的也聽不到。現在用無線電,音波把它變長或者變短,能夠傳遞到遠方;再用機械使它恢復原狀,我們又聽得很清楚。如果我們這個耳朵靈光,各種不同的音波都聽到,十方一切諸佛說法,我們坐在這裡儘管聽就是了,沒有聽不到的。所以要曉得,我們眼睛壞了,有障礙;這收音機也壞了,也不靈,只能聽到極小的這麼一段音波,更長、更短的都聽不到。

佛法的教學就是恢復我們六根的本能,佛給我們說的,我們兩個眼睛無所不見,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樣東西我們見不到的。西方極樂世界雖然距離我們十萬億佛國土,如果你的眼睛恢復了本能,你看西方極樂世界「如對目前」,你看得清清楚楚。耳朵根的能力要恢復了,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說法,我們聽得清清楚楚。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幫助我們恢復六根的本能而已。所以說佛不度眾生,佛有什麼東西給我們?沒有,佛教我們恢復自己的本能。所以佛的教訓值得我們尊敬,值得我們佩服。

『無能遮障,使光隱沒』,佛光沒有障礙,『隱沒』就是中斷,佛的光明沒有中斷。譬如太陽的光在我們感覺當中有明有暗,暗的時候,明沒有了,就有中斷的現象,佛光沒有中斷。『無能隔礙,使光斷絕故』,佛光是永遠不斷的。特別是阿彌陀佛的光明,無論是身光、智光,常光、放光,都是遍照法界,一切時一切處沒有障礙、沒有斷絕的。

鈔【如大本雲:彼佛光明,最為遠著,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這是引用《無量壽經》。

演【彼佛光明最為遠者,以與眾生緣深,被機普遍故。又經經必自贊,抑揚隨時亦無礙;或難,佛光既遠,今何不見?曰佛光本遍,眾生自迷,以煩惱心障智慧眼故。如日光遍照,盲者不見,是盲者過,非日月咎也。】

阿彌陀佛的光明為什麼這樣殊勝,遍照十方法界?這是彌陀與一切眾生的緣深;阿彌陀佛在因地上,他發的願是普度一切眾生,這個緣深。我們現在也發這個願,每天早晚課都念「眾生無邊誓願度」,雖然唸了,怎麼樣?沒發。為什麼?那個眾生討厭他,我才不度他,可見得你發的這個願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你真的發這個願,跟諸位說,你就不是凡夫,你從凡夫地一下就升到菩薩,什麼菩薩?大乘菩薩,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從凡夫一下就到圓初住的菩薩。所以這個心不是容易發出來的。

四弘誓願一發,一定與《無量壽經》相應。《無量壽經》夏老居士所集的這個題目好,意思圓滿具足,《莊嚴清淨平等覺》,「莊嚴」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美,真善美,真善美都是莊嚴。「清淨、平等、覺」,我們的心不清淨、不平等也不覺,哪裡來的四弘誓願?天天念,希望把這個心念出來,可是念了一輩子,這心也沒念出來。好比一塊木頭丟在水裡面泡了幾千年,溼透了,現在撈起來,點一支火柴想把它點燃,每天點一次,點一輩子都沒點燃。我們的煩惱習氣,就像泡在水裡的木頭泡了幾千年。四弘誓願,念念有什麼用處?念一遍就好像拿火柴點一下,點不燃,沒用處。泡水千年的木材,什麼地方才能把它點燃?鍊鋼爐,往那裡面一放,一下就燒掉了。

所以我們這樣小小的念頭不行,心發不出來。要真發,要發真誠之心。你要真發,必須有膽識,你有膽量、有認識,真正肯放下,有一絲毫放不下,你這個心就發不出來。要徹底放下,像六祖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就行了。心地清淨,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生,「佛氏門中,不立一法」,立是建立,一法都不建立,這心多清淨,這就是清淨心。「佛氏門中,不捨一法」,這是慈悲心,清淨心是體,慈悲心是用。用的時候,大慈大悲普度眾生;不用的時候,清淨不染,這叫做菩薩。成了佛,慈悲跟清淨是一,不但不用的時候不染,用的時候也不染,體用一如,那到純淨無障。

彌陀與眾生的緣真的深,彌陀的心清淨,彌陀的心平等,彌陀絕對對眾生沒有偏愛,他心是平等的。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這個不行,這是凡夫心,這不是佛心、不是菩薩心,這是迷心,不是覺心,是染心,不是清淨心,清淨心是平等的。所以佛的光明就遍照,最為殊勝。「被機普遍故」,十方無量無邊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大願接引教化的對象。機緣不成熟,是那些眾生不肯接受,不是佛不願意教他;你幾時想接受,佛菩薩就現在你面前。

「又經經必自贊」,這是一定道理,佛講一切經都說這部經好。假如他說這部經不好,佛何必要講它?佛就不需要講了。所以佛每說一部經都讚歎這部經,每說一個法門都讚歎這個法門,這是一定的道理。你要是不明白這個道理,看到佛這個經也讚歎,那個經也讚歎,你樣樣都想學,那就壞了。必須選擇一部經,一個法門,契合自己根性,一定要一門深入。不可以同時學兩部經,不可以同時學兩個法門,為什麼?修學佛法的目的是覺正淨,你學兩部經、學兩個法門,佛所講的兩個經不同的講法,怎麼不同?因為佛對不同的人所說的,那你就會搞迷糊了。

佛在這個經上說「有」,在那個經上說「空」,你這一看,到底是空是有?不但自己沒搞清楚,還毀謗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頭腦不太清楚,一下講有、一下講空」,他不怪自己沒有知道真相。佛無有定法可說,佛無有法可說,佛講有,是那個來向佛請教的人執著空,佛就說有,破他的空,破他這個執著;再來一個人,他執著有,佛就給他講「有」錯了,空是對的,用空破他的有。在佛說的時候,他說空說有都有道理,都把眾生的病治好了。我們現在沒這個病,看這個經都中了毒、都得了病,所以才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佛說法是有特定對象的。沒有特定對象的就是《彌陀經》跟《無量壽經》,這是普為一切大眾說的。

我們不曉得自己的根性,那選擇這個法門第一殊勝,這個法門是普度的法門,這個法門才叫第一法門。黃念祖老居士常常拿照相機來做比喻,其他的經典好比一種特製的照相機,一般人都不會用的,或者光圈調不對,或者速度不對,或者色溫不對,照出來的總不如意。淨土彌陀法門,就是現在一般人所謂傻瓜照相機,它全自動的,不管什麼人按下去張張漂亮,沒有一張照得不好,他常用這個來做比喻。這是勸我們選擇這個法門,死心塌地去修學,沒有一個不成就。經經自贊,要曉得佛所講經特定的對象,這個經對他有決定的利益,一定要讚歎,他聽了才歡喜,才能依教奉行。

「抑揚隨時亦無礙」,「抑」是貶抑,那個法門不好,那個法門不適用,「揚」是讚歎,貶抑這個、讚歎那個,也沒有妨礙。為什麼?他在當時對他聽眾的話有決定的利益。禪家常說「唸佛一聲要漱口三天」,這個話當時在禪堂裡對那些人講有利益,為什麼?那些人用這個法門,功夫快要成就,如果一改唸佛的話,他的功夫就退轉,所以用這一句話,叫他對唸佛法門死了心,專心去參究,他馬上就開悟了,是這個意思。不是說參禪人不能唸佛,你看禪門日誦裡面,晚課都念《彌陀經》,都念阿彌陀佛。所以要曉得祖師的話,也是你看他在什麼時候,他有特定的對象,你不能錯會他的意思。永明延壽大師說「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他這個話是有特定對象,不是對我們說的。這個特定對象是誰?是跟那個參禪的人,他看清楚了,這個參禪的人不會成就,但是勸他念佛,他不會甘心的,他瞧不起淨土。所以說「有禪」再加上「淨土」,那了不起,叫「戴角虎」,老虎已經很兇猛,長兩個角還得了!這個話是什麼?是鼓勵他們,看他那一邊不能成功,叫他念佛,是勸他的。我們老實唸佛,聽到這兩句話再去參禪,永明延壽大師要是知道,氣死了,流眼淚了,你把他的話全解錯了。所以要知道人家說話的對機,對哪個人說的。這就是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應機說法,「機」是對象。講臺所講的這個對象是聽眾,你要叫我把它寫成書去流通,很多對特定對象的這個東西統統都要刪掉,為什麼?免得人家看到都發生誤會。寫成書,那是普遍對象,不是一個特定的對象,講席是特定對象。

下面提出一個難題,或者有人問難,他說「佛光既遠」,既然是遠照,「今何不見」,為什麼我們現在看不見?「曰佛光本遍,眾生自迷,以煩惱心障智慧眼故」。下面是個比喻,好比「日光遍照,盲者不見」,過失是在盲,不是太陽有過失,這個比喻很好懂。

演【諸佛光明所不能及者,或有難雲:佛佛道同,則光明亦同,今佛光遠近懸殊者,何也?曰佛光實同,因機現異。】

這一段話是告訴我們,佛心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是沒有差別的,佛之所以現相是因為眾生機緣而現相;如果沒有機感,佛就不可能現相,這個原理我們要知道。什麼樣的機感,他就會現什麼樣的相。知道這個事實,才曉得我們在凡夫地,也就是我們現前的身分,應該如何修學。不明這個道理,縱然你將來成了佛,你的光明也不過是一里、二里,那個身就很劣,你去度化眾生,你雖然是成了佛,眾生對你沒有緣,不歡喜你,你講經他不愛聽,掉頭而去;不是佛說得不好,與眾生沒有緣。這就是沒成佛之先,要廣結善緣。

這就是要講到善與惡了,善惡的標準不在外境,這個事實我們同修應該要牢牢的記住,學佛一生當中成就不容易。你看唸佛的人多少,幾個人往生?我沒有出家的時候,李老師跟我講,臺中蓮社有姓名、有地址的名冊上,有將近二十五萬人。蓮社蓮友這麼多,往生的幾個?也不過三、五個人而已,二、三萬唸佛人當中才有一個往生。為什麼不能往生?業障太重了。固然這個法門是帶業往生,帶舊業不帶新業。我現在一面唸佛,一面還造業,以為這個業能帶得過去的,這個錯了。所帶的業是你沒有聞佛法以前,造的那個業可以帶去,你聞法修學這個法門,還要造業,這就不能去了。可是念佛的人,幾個人不造業?這就太難。所以大家在淨宗法門裡面修積一點善根,這個很普遍、很多,真正要想這一生當中求生淨土,能夠依教奉行的太少了。

真正要往生,第一個要開悟。什麼叫開悟?知道自己的毛病、知道自己的習氣,就叫做開悟。你實在不知道,念《無量壽經》,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這五章你念念,對對自己,看自己有沒有毛病習氣?如果有,你就找出來;找出來之後,從今天起就把它改過來。這個法門從心地上修,心淨則土淨。我們一般凡夫最嚴重的習氣就是嫉妒、瞋恚、貪愛,看到別人稍稍比我自己有一點好一點地方,嫉妒心就生起來,殊不知嫉妒、瞋恚、貪愛是三惡道的業因,雖然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一天念十萬聲阿彌陀佛不斷,你這三種心要是不斷,還念念增長,你雖唸佛,將來你的果報在三途。

我過去讀灌頂法師的《大勢至圓通章疏鈔》,看到後面這唸佛人一百種果報,我就很懷疑,我就請教李老師,因為念佛人第一個果報是「墮阿鼻地獄」,這個我很不服氣,唸佛是好事情,怎麼會念到阿鼻地獄去?嫉妒、瞋恚心太重,障礙佛法。障礙佛法不得了,障礙正法,這是我們的大病,小毛病太多了。所以大家念《了凡四訓》、念《感應篇》,我們業障重的人,應當把這兩樣東西當作功課。我們印的《無量壽清淨平等覺經》,後面不但附有《寶王三昧懺》、《淨修捷要》,我特別把《感應篇》、《陰騭文》統統印在後面,為什麼?我們一般人不知道自己過失,這個過失就是業障,不曉得自己業障,讓你每天去唸念就發現自己的業障。你能把它改過來就叫做消除業障,你的心得清淨了。

淨宗這個法門的修學,沒有別的,就是修一個清淨心而已。無論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凡是能使我們心不清淨的,我們一定要遠離。所以我勸同修們不看報紙、不聽廣播、不看電視,不必要見的人儘量少跟他見面,心清淨。俗話常說「知事多時煩惱多」,你何必要曉得那麼多事情?「識人多處是非多」,你跟人家往來多了,是非就多了,你的心怎麼能清淨?你說:我做好事!「好事不如無事」。這不僅是龐居士告訴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縱使供養恆沙聖眾」,還得了嗎?諸佛菩薩來了,大家爭著去供養,佛說怎麼樣?「不如堅勇求正覺」。你看看,佛菩薩來了都不必去供養,我修清淨心。你清淨心修成,你真的能往生,你能見阿彌陀佛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跟觀音、勢至是把手同行。你供養恆沙聖眾,沒有辦法,你做不到,不過修一點人天痴福而已。

我們今天不接觸人,怎麼結法緣?念念當中就結法緣,心清淨,一念清淨心沒有障礙、沒有範圍,盡虛空遍法界都在一念清淨心當中,我念一聲阿彌陀佛迴向給他們,跟他們統統都結了緣。心裡面分別計較,你就修再大的功德還是非常有限,為什麼?你心裡有分別,你有執著。分別、執著不破,修再大的功德,它是侷限的,它有範圍,它不能突破,也就是不能稱性。

學佛要從哪裡學起?今天下午陸老居士帶一個朋友,都是七十多歲的人,學佛學了幾十年,到這裡來問我,應該怎麼學法?我就告訴他:你年歲大了,古人常講人生七十古來稀,這還有多少年?我勸他一切放下,老實唸佛,要知道修學淨土求生淨土,只有一個清淨心,心淨則土淨。從哪裡下手?我今天送他一本《無量壽經》,我說:你就從這裡下手,過去幾十年所修的統統放棄,不要了,那是盲修瞎練,從今天起開始從頭學起,就是一部經唸到底,先念三千遍,把心念定了、心念靜了。一般人唸經,心為什麼不定?為什麼不靜?他不能遵守三個原則: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搞是非人我是夾雜,管別人閒事也是夾雜,把自己真正功夫忘掉了。

最有福報的人才能修學這個法門,所以我們修的時候很多業障,為什麼?沒有福。為什麼沒福?多管閒事,不肯放下萬緣,這個人沒福。有福報的人心清淨,心清淨就是有福報;心不清淨,沒福。不是說你有錢有勢那是福,那是空的!有錢有勢,你死了帶不走,世間名聞利養也不過是借給你看幾天而已,你就那麼迷惑顛倒了,那不是真的。真正的福報是清淨心,是無比的智慧,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你有智慧這才放光。這個地方講的佛光才放光,沒有智慧,你怎麼會放光?沒有這個道理的。身光還是智光生的,沒有智,身也不會放光。

同修們一定要記住,消業障,唸佛是第一妙法,你業障再大、再深、再重,一句阿彌陀佛都消滅了。關鍵是要覺,古人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譬如我一念瞋恚心動了,立刻就覺察,我錯了,這叫懺悔;一念嫉妒心生起來,我錯了,我是個唸佛人,要想到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我怎麼可以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一生,他立刻就覺悟,這就叫開悟,這個人就是覺而不迷。他一覺,他這個念頭就沒有了、就消除了,業障就消掉了;這個念頭念念增長,那是不覺、那是迷。

你要想真正覺悟,真正不迷,世出世間一切法要看淡,要放下。人之所以迷惑顛倒,不能覺悟,就是把這個世間法看得太重,不肯放下,所以他念念迷情增長,他不會覺悟。你把什麼事情都看淡,你就容易覺悟。這一覺悟,立刻提起這一句佛號,也就是說,我第一個念頭是妄念,第二個念頭是阿彌陀佛,那轉得快,這就是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不怕,我第二念就覺了,就轉成阿彌陀佛,讓阿彌陀佛這一念念念增長,讓其他一切妄念是一念、二念就沒有了,頂多起個一念、二念,二、三念決定轉過來了。這樣的人有福,這樣的人這一生決定成佛,這樣的人有大福德,這是大智慧,沒有比這個智慧更高的。

阿彌陀佛的光明是「諸佛光明所不能及」,這就是諸佛在因地上的願不相同,雖然果地覺相同,但是因地心不相同。一切諸佛在因地,唯獨阿彌陀佛因地的願行不可思議,我們在《無量壽經》讀到過。

✽【附文:《疏鈔演義》本篇相關原文】

二正報二 初化主。二化伴

初化主二 初征名。二顯德

……

二顯德二 初名含多義。二道成遠劫

初名含多義二 初光明無量。二壽命無量。

初光明無量

【經】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

【疏】無量者。言所照之廣也。十方者。不同他經照一方故。無障礙者。不同日光。猶有礙故。

【鈔】不同他經者。如法華東照。則不說餘方。萬八千。則不該餘國。義各有取故。今則四維上下。一切國土。無不照故。

【演】義各有取者。東方為震。震為群動之首。動即不動。表不動智也。萬八千者。表翻破十八界無明。以一界有百界千如。成萬八千故。

【鈔】不同日光者。日雖有光。修羅掩之則礙。鐵圍兩間則礙。覆盆之下則礙。又閻浮明。則單越礙。瞿耶明。則弗於礙。今則徹山透壁。通幽達冥。無能遮障。使光隱沒。無能隔礙。使光斷絕故。如大本雲。彼佛光明。最為遠著。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

【演】彼佛光明最為遠者。以與眾生緣深。被機普遍故。又經經必自贊。抑揚隨時亦無礙。或難。佛光既遠。今何不見。曰佛光本遍。眾生自迷。以煩惱心障智慧眼故。如日光遍照。盲者不見。是盲者過。非日月咎也。

諸佛光明所不能及者。或有難雲。佛佛道同。則光明亦同。今佛光遠近懸殊者。何也。曰佛光實同。因機現異。

……

※《西方發願文》·雲棲 蓮池大師

稽首西方安樂國  接引眾生大導師

我今發願願往生  唯願慈悲哀攝受

弟子(*……)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

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淨德難成。今於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我及眾生。曠劫至今。迷本淨心。縱貪嗔痴。染穢三業。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所結冤業。願悉消滅。

從於今日。立深誓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聖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覺。誓度眾生。

阿彌陀佛以慈悲願力。當證知我。當哀愍我。當加被我。願禪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得歷阿彌陀佛寶嚴之土。得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

至於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諸根悅豫。正念分明。舍報安詳。如入禪定。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諸聖賢眾。放光接引。垂手提攜樓閣幢幡。異香天樂。西方聖境昭示目前。令諸眾生見者聞者。歡喜感嘆。發菩提心。

我於爾時。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七寶池內勝蓮華中。華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於須臾間。承事諸佛。親蒙授記得授記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然後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徧十方剎。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眾生。鹹令離染。還得淨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如是大願世界無盡眾生無盡。業及煩惱一切無盡。我願無盡。

願今禮佛發願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

無量壽佛贊

無量壽佛,甘露王,威德願力難量,洪名虔稱消災障,化火宅,為清涼,菩提心中接佛光,福慧善根自長,一向專念莫彷惶,勤燻戒定香,信願行三是資糧,苦海得慈航,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大願大力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多聲)

惟願

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民無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

並願以諸功德,迴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親,現世業債,鹹憑法力,悉得解脫,現在者增福延壽,已故者往生淨土,同出苦輪,共登覺岸。

釋演:無量光照十方無礙——《彌陀疏鈔演義》會釋.292

❖【迴向文】

卍 謹以諸功德迴向 卍

◎遍法界。虛空界。十方剎土。微塵法界。一切眾靈。

聞經覺悟。皆悉唸佛。求生淨土。圓成佛道

(三遍)

◎全球各地一切人為災害。祈求諸佛菩薩慈悲化解。

◎全球各地一切人為戰爭、自然災害罹難眾生亡靈等眾。

弟子眾等宿世現前一切有緣眾生。

聞經覺悟。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見佛聞法。惑盡慧開。

真實安樂。頓脫生死。

速成正覺。如佛度生。

卍 願以此功德迴向 卍

全球眾國主 眾國皆昌隆

消除眾災厄 世界永和平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願將以此勝功德,迴向法界諸有情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南無阿彌陀佛(多聲)

釋演:無量光照十方無礙——《彌陀疏鈔演義》會釋.292

釋演:無量光照十方無礙——《彌陀疏鈔演義》會釋.29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