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浮躁了的年份写不出太多诗文——有感于《知识付费时代的焦虑》

今天清晨看到戴老师在北京一个会议上的发言《知识付费时代的焦虑——知识接受的“偏食”与知识生产的“趋时”》,有空大家都可以去看看,或许能够给一些世人当头棒喝,只是希望大家从长远考虑,别太过于浮躁。

这浮躁了的年份写不出太多诗文——有感于《知识付费时代的焦虑》

我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由于自己对这个问题十分认同,所以不用看第二遍也大概能够复述出大致内容。

这浮躁了的年份写不出太多诗文——有感于《知识付费时代的焦虑》

老师从先秦到明清,从国内到国际先对知识的概念、分类以及与今天的异同作了阐述。幽默风趣的讲到人们重文轻理的知识取向影响从古代到五四运动以后,如郭沫若、徐志摩、鲁迅时期的一批人,可以凭借《再别康桥》迷倒众生,而如今民族却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当年的“沉溺词章”到现在的“只向钱看”,所以马云成为了当今大多数的偶像,致富的人才才吃香。

这浮躁了的年份写不出太多诗文——有感于《知识付费时代的焦虑》

绝大多数都在知识的海洋里选择性偏食,根据潮流的方向学习。BT以及今日头条也给提供推广知识产品的平台,并可以迅速变现。

算法和流量会给用户量身定制知识产品,并随时推送,用户就看自己喜欢的知识,算法和流量也可以让制造者按需供应获得更多的收益,全然一副双赢的局面。

长此以往,我们也就离不开手机电脑,知识也日益单调,不看自己不懂的知识,也就不那么求进步,或许会懒惰,或许会变得愚昧。

这浮躁了的年份写不出太多诗文——有感于《知识付费时代的焦虑》

前段时间,某平台写文章的一个比赛,也是如此导向那些知识产品的制造者,明确写出不欢迎纯文字类的,如散文、诗歌类的作品。平台既然这样导向,固然是不鼓励生产这些知识产品的制造者了,肯定也就不那么喜欢推送这些了,所以最后写诗文的就会越来越少,可能越后面的就越不会写这些了。就像我们现在能够写出唐诗、宋词、元曲这样作品的人是不是很少?

这浮躁了的年份写不出太多诗文——有感于《知识付费时代的焦虑》

文学是一种传承,也是一个时代的印记。竹林七贤、唐宋八大家、元曲四大家......到现在各种小视频,各种圈儿,vlog,你不会就好像你落伍了似的。尽管在这些地方也能了解到曾经不知道的东西,但看的越久越多自己喜欢的知识,一直沉醉下去,忘了唐诗三百首,忘了《再别康桥》《荷塘月色》,忘了翻书的手感,也就越来越片面,越来越浮躁,也写不出诗文。

这浮躁了的年份写不出太多诗文——有感于《知识付费时代的焦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