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浮躁了的年份寫不出太多詩文——有感於《知識付費時代的焦慮》

今天清晨看到戴老師在北京一個會議上的發言《知識付費時代的焦慮——知識接受的“偏食”與知識生產的“趨時”》,有空大家都可以去看看,或許能夠給一些世人當頭棒喝,只是希望大家從長遠考慮,別太過於浮躁。

這浮躁了的年份寫不出太多詩文——有感於《知識付費時代的焦慮》

我認認真真的看了一遍,由於自己對這個問題十分認同,所以不用看第二遍也大概能夠複述出大致內容。

這浮躁了的年份寫不出太多詩文——有感於《知識付費時代的焦慮》

老師從先秦到明清,從國內到國際先對知識的概念、分類以及與今天的異同作了闡述。幽默風趣的講到人們重文輕理的知識取向影響從古代到五四運動以後,如郭沫若、徐志摩、魯迅時期的一批人,可以憑藉《再別康橋》迷倒眾生,而如今民族卻開始走向另一個極端,從當年的“沉溺詞章”到現在的“只向錢看”,所以馬雲成為了當今大多數的偶像,致富的人才才吃香。

這浮躁了的年份寫不出太多詩文——有感於《知識付費時代的焦慮》

絕大多數都在知識的海洋裡選擇性偏食,根據潮流的方向學習。BT以及今日頭條也給提供推廣知識產品的平臺,並可以迅速變現。

算法和流量會給用戶量身定製知識產品,並隨時推送,用戶就看自己喜歡的知識,算法和流量也可以讓製造者按需供應獲得更多的收益,全然一副雙贏的局面。

長此以往,我們也就離不開手機電腦,知識也日益單調,不看自己不懂的知識,也就不那麼求進步,或許會懶惰,或許會變得愚昧。

這浮躁了的年份寫不出太多詩文——有感於《知識付費時代的焦慮》

前段時間,某平臺寫文章的一個比賽,也是如此導向那些知識產品的製造者,明確寫出不歡迎純文字類的,如散文、詩歌類的作品。平臺既然這樣導向,固然是不鼓勵生產這些知識產品的製造者了,肯定也就不那麼喜歡推送這些了,所以最後寫詩文的就會越來越少,可能越後面的就越不會寫這些了。就像我們現在能夠寫出唐詩、宋詞、元曲這樣作品的人是不是很少?

這浮躁了的年份寫不出太多詩文——有感於《知識付費時代的焦慮》

文學是一種傳承,也是一個時代的印記。竹林七賢、唐宋八大家、元曲四大家......到現在各種小視頻,各種圈兒,vlog,你不會就好像你落伍了似的。儘管在這些地方也能瞭解到曾經不知道的東西,但看的越久越多自己喜歡的知識,一直沉醉下去,忘了唐詩三百首,忘了《再別康橋》《荷塘月色》,忘了翻書的手感,也就越來越片面,越來越浮躁,也寫不出詩文。

這浮躁了的年份寫不出太多詩文——有感於《知識付費時代的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