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責,其實是嫌棄

指責,其實是嫌棄

指責,其實是嫌棄

點擊鏈接,給予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在家上網課,這其中就會出現一些讓家長奔潰的事情。

比如,孩子沉溺電子產品,不做作業,沒有一點自主性。

因此,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特別是媽媽們總會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到後來就有各式各樣的溝通問題,怎麼說孩子他都說不聽。

甚至出現了網上所說的現象:“不做作業,母慈子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

指責,其實是嫌棄

其實我們可以去分析一下,父母跟孩子的溝通之所以會出現問題,可能是因為存在著一些誤會。


把指責當成是一種溝通

很多人把孩子描述成來自另外一個星球的人,其實我們都是從孩子開始,在很小的時候,也會覺得爸爸媽媽跟我們的溝通總是不在同一頻道。

比如明明自己有一個特別好的想法,當說出來的時候,父母不是表現出支持,而是更多的打擊。

或者父母在過問學習情況後,一些責備或者羞辱性的東西就會出來,“你看隔壁家的小孩,你看你哥或者你們班的誰,學習成績都比你好”。

在這個過程中,即使父母的本意是讓孩子有一個榜樣,實際上孩子聽到父母說別人家的孩子有多好時,心裡就已經把“別人家的孩子”當成了一個假想敵,內心不僅生氣,更多會感到自己特別糟糕,甚至會覺得父母為什麼不要一個隔壁家的孩子或者別人家的孩子?

中國文化中有一句話叫“知恥而後勇”,很多父母認為孩子一旦知道羞恥,他就會有勇氣去應對一些事情,但是我們沒有意識到,當孩子發現他永遠成為不了那個人的時候,就會選擇破罐子破摔。

所以我們會發現本身很乖巧聽話的一個孩子,忽然之間變得越來越頑皮,甚至越來越叛逆,你說的任何東西,他都會跟你對著幹,或者說當你想去跟他分享、溝通一下的時候,他卻只想迴避。

即便你跟孩子溝通了,他還是沒有改變。哪怕你拼命地說,拼命地教育,但對方好像無動於衷,眼睛都不看你一眼。

指責,其實是嫌棄

2/只關注結果,忽略孩子努力的價值

孩子都想讓自己父母看到自己,或者說認為自己是很重要的一個人,哪怕你現在成年了,你也希望你做事情時的努力能夠被他人看見,或者說有人能夠去真正感受到你努力過程中的所付出的一些東西。

當然,我們不是強調付出,但是你如果沒有看到的話,孩子是沒有任何存在感的。等到發現沒有被承認的時候,往往在這一刻他會跟父母之間產生一種權力鬥爭。

我們所說的權力鬥爭就是自主權,我什麼時候做作業是我說了算,而不是你說了算。

如果說權力鬥爭發現自己失敗了,他也不願意跟你溝通,而是去成為你認為的糟糕的那個人,以此來對抗你。

所以,你越是指責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我們沒有用心去看見孩子努力的過程。

孩子就會感覺到他完全是被你忽略的,或者是被你嫌棄,甚至他覺得努力的過程沒有任何意義。

另外,作為父母的我們非常努力,甚至犧牲自己去滿足孩子成長的需要,可那就意味著孩子對你的生命沒有太多貢獻,相反,他是來索取,要你付出代價的。

因此孩子也會沒有存在感,更沒有價值感,他會覺得自己好糟,自己是父母的痛苦生活的來源。

我們說人生的意義是要體會到對他人有貢獻的感覺,就有點像是一個更小的孩子,哪怕他剛剛出生沒多久,他對你笑一下,你就會很開心,很幸福。這其實就是孩子給你提供了情緒價值。

但有時候我們會去否定了這一點,一直把孩子當成是我們的一個累贅,特別是我們要犧牲自己才能夠去滿足到孩子,在這樣的情形下,孩子甚至會覺得,如果他不能夠按照你的方式的話,他會愧疚。

因此我們往往用這種方式去左右孩子的自主,這也就意味著孩子離你越來越遠,雖然他有可能會聽你的話,他會很乖巧,甚至於討好你,然而他並不是為了跟你建立更好的關係,而是為了避免自己產生一種愧疚的感覺。

指責,其實是嫌棄

3/經常把情緒發洩當成是一種教育

有時候父母的情緒會非常糟糕,哪怕孩子沒做什麼,也會把自己的孩子當成一個出氣筒。

我微博上面經常收到一些私信,有很多的人說,我父母特別是我父親在外面是一個蠻好的人,但是回來了以後是個暴君。

這有可能是因為家人,因為你是他的孩子,不管他對你怎麼樣你都離不開。在這種情形下面,我們作為孩子離不開的話,只能受著,但是心裡邊會很難過。

所以如果我們自己作為父母的話,在跟你的孩子的溝通中,你認為是在教育他,更有可能是我們找了一個合理的理由,然後惱羞成怒,發洩自己的情緒。

我經常說憤怒的背後是無力和無助,或者是一種沮喪和羞愧。

那麼在這種情形下面,我們如果一旦憤怒了以後,我們就是在表達自己的情緒,完完全全就像回到了一個孩子的本能狀態。

什麼是本能狀態?一旦我們有情緒,必須要馬上做出一個行為,我們是沒辦法去節制自己的情緒,也沒辦法處理自己情緒。

有點像我們經常說的,我揍你是因為你惹我生氣,這就很有道理,但是這個道理只存在你是可以掌控別人生命,這種完完全全就是君王是和奴才之間的關係,暴君殺人是不需要理由的,因為你是屬於我的奴才。

所以很多的父母可能在無意識中間認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孩子生命,在這種關係裡,我們就會說,我的情緒你必須要受著,你是我的孩子,你是沒有任何反抗的權利的。

在這種情形下面,我們再跟孩子溝通的話,我們其實只是在發洩情緒。這種急性情緒長久積累的話,到後來我們會嫌棄自己的孩子。

指責,其實是嫌棄

所以,當我們發現以上這些溝通誤區以後,我們是需要去避免的。那是一個雷,我們儘量不去睬;那是一個坑,我們就儘量不入坑。

如果能夠這樣的話,那對我們跟孩子之間的關係或者跟親密中伴侶之間的關係,或者其他的人際關係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

指責,其實是嫌棄

胡慎之,關係心理學家。

中國心理學最有影響力50人之一。

CCTV心理訪談特邀嘉賓。

20年的諮詢實踐,15000小時的個案經驗,向日葵心理創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