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医生如何选择经方,大家刘保和论用经方如何“抓主症”

谈用经方如何“抓主症” (同上文,此为录音稿,由主办方整理)


经方医生如何选择经方,大家刘保和论用经方如何“抓主症”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谈用经方如何“抓主症”》。按照关键词,一个是“经方”,一个是“抓主症”,中间还有个“如何”。 最近看了一本书,《扶阳论坛》第二集,冯世纶老师和刘观涛老师写的一篇文章,我觉得很有意思。

我摘一下,大家听一听: “无数中医学习者、临床者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对于《伤寒论》所阅之书既多,则反滋困惑而茫然不解,乃至临床水平难以提高,‘效如桴鼓’的境界堪称遥不可及。

” 我也有此感,我们大家学了《伤寒论》以后,这伤寒方子究竟在什么时候用,是一个大问题;在什么情况下用,是个大问题。 举个例说吧,“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人们都说这个病应当用乌梅丸,在这儿大家想一想,你们能在临床上见到几个这种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有几个?这乌梅丸就不能用了吗?

可是再看看叶天士,最善于用乌梅丸。

这样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乌梅丸到底应该在什么情况下用?只有明白了这个问题,你才会用、敢用、广泛地用,否则的话你只能用于“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了。 所以我在这个论文的开始就讲,经方之不易学,就在于该方证的主症不明。可以这样讲,大部分的经方主症不明。所以要想提高辨证论治水平,使经方容易学、容易用,就必须把经方的主症挖掘出来(我用这词——“挖掘”出来)。

我们大家都有这个责任,把它挖掘出来,挖掘出来以后告诉别人,这才是中医学家应尽的责任。 看现在有些文章,说我用某方把某病治好了,他就不说为什么用这个方把这个病治好了,抓住哪个主症用的,不说。 现在我开始讲第一个问题,关于“病”“证”“症”的定义。为什么要讲它呢?因为涉及第三个——“症”(就是病字旁的症)。

现在我说一说“病”:“当阴阳失去平衡时,人体出现不正常反应的过程,就是病。”这里面的关键词是“过程”,它有一个时间段。什么是“证”?“当医生面对病人时”,只是在面对病人时候,没面对病人时不行,是谁的意志呢?是“医生对病人疾病本质的概括”,完全是医生的行为,跟病人没关系。同样,前面的“病”跟病人也没关系,病人知道“我是什么病”吗?得靠医生判断。

但是大家看第三,病字旁的“症”!“在疾病过程中,病人出现的不正常反应,就是症。”它不以病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我们医生的意志为转移。

有这个症状就是有这个症状,说它没有,不行的!可是“病”呢?这个医生可以说是这个病,那个医生可以说是那个病,这个医生可以说是阴虚,那个医生就说是阳虚。但是症状的症,是不以医生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它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说因“症”而知“病”,从“症”而识“证”,“病”“证”“症”三者之中,只有病字旁的“症”是不以人的意志而存在,因而是最重要的。

下面我就谈什么是主症。顾名思义,主就是主要的意思,在病人的所有症状当中,要把它提炼出来,找出它最主要、最重要的症状。说最重要是因为它决定了疾病的本质,说最主要是说它不应当多。因为它决定了疾病的本质,所以它是最重要;由于它不多,所以它最主要。不多是多少呢?一到三个,绝对不能超过三个! 我们每个人长期临床都知道,为什么用这个方子?因为我抓住了一个主症。


但是你问问他:“你怎么抓住的?”那就顾左右而言他,因为它太珍贵了,它是秘诀、是诀窍。举例说:补中益气汤和归脾汤怎么分辨?我告诉你们,饿的时候心里空、胃有下坠感这是补中益气汤证;饿的时候心里空、有心慌的感觉是归脾汤证。这就叫主症,类似的东西多了。


主症为什么不能超过三个呢?因为我们辨证辨的是病因、病位、病性,病因一个、病位一个、病性一个就足够了,不能再超过三个。

再有一个问题,主症是病人感觉最痛苦的吗?恰恰相反,病人感觉最痛苦的症状,恰恰不是主症,他感觉最痛苦的症状是标不是本。比如这个人头痛,头痛剧烈,它是主症吗?不是。如果我们医生检查,他绕脐痛、多日不大便、脉沉实有力这才是主症。因为这个才代表他的疾病本质,头痛剧烈那是标不是本。因此我这里所说的主症,是指体现疾病本质的症状。


抓住了这个,用大承气一泻,头痛好了,所以头痛不是主症。 我这里边就谈到了,主症是只有医生才能查知出来,是每个临床医生的独得之秘,体现了辨证论治水平,所以把它称作“秘诀”或者叫“诀窍”,一般是不轻易告诉别人的。

张仲景告诉了吗?也没告诉,张仲景也没告诉。有的告诉了,桂枝汤证“汗出、恶风、脉浮缓”告诉了,但是大部分他没告诉。

《伤寒论》有一条最著名的条文:“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一看见这条文,高兴透了,真高兴。那个“证”在张仲景时代是言字旁,咱们现在应该改为病字旁,这不一样的。张仲景说小柴胡汤证一共九个症状,叫作柴胡九症,其中你见到一个,就可以用小柴胡汤,这纯粹胡说,不可能的事。

首先说说“往来寒热”,逍遥散证有往来寒热,达原饮证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肝气不疏的人谁胸胁不苦满?四逆散证、柴胡疏肝散证都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逍遥散证三大主症,其中一个就是厌食,它是小柴胡汤证吗?“心烦喜呕”,温胆汤证心烦喜呕,它是小柴胡汤证吗?这就五大证了。然后加三个,“口苦、咽干、目眩”,加上这三个几个了?八个。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和喜呕一共五个,现在加上口苦,大家看,说这人上火了口苦,龙胆泻肝汤证口不苦吗?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口不苦吗?它是小柴胡汤证吗?“咽干”更是说不过去,阴虚的病人谁都咽干,麦味地黄汤证、知柏地黄汤证咽干吗?肯定咽干。

“目眩”,肝阳上亢的都目眩,天麻钩藤饮证、镇肝熄风汤证都目眩,它是小柴胡汤证吗?最后还有人加了一个叫作“脉弦”,这就九个了,它是主症吗?

张仲景自己都说有水饮的脉弦、受寒的脉弦,它是小柴胡汤证吗?

所以“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句话是错误的。 我说这个错误的立足点,在于他说那几个症状见到一个就是,这是错误的。那么到底有没有主症呢?到底什么是小柴胡汤证主症呢?还真有,还真有啊!关键是张仲景没明告诉你。所以我叫“挖掘”,对于《伤寒论》方证的主症要挖掘。


第一方:小柴胡汤。

现在我们就挖掘挖掘它。张仲景在谈到小柴胡汤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以后,下一条文就说“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大家看这里边“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都说了,那么在那九个症状当中,还什么没说呢?

下边“藏府相连,其痛必下”,注意这个“痛”出来了,而且“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两个“痛”字!在此之前还说“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那证明痛在什么地方?在于胁下,这才是主症。 为什么?他说得很清楚啊,他说由于“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然后才出现的“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

这就证明,所谓“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那全是标,本在于“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所出现的“痛”。他又说“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很明显“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都是标,只有那个“痛”才是本,才是导致小柴胡汤证的症结之所在。

那么他在痛肯定之后,为什么还肯定痛在胁下呢?他说“血弱气尽腠理开”,这是谁的毛病?是说病位在三焦,首先告诉你在气血不足的情况下,三焦所主的腠理开泄了。


大家一定要明白三焦和腠理的关系,“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灵枢·本脏》),膀胱对应毫毛,三焦对应腠理。所以在气血不足的情况下,病邪从皮毛进入腠理,进入哪条经呢?手少阳三焦经。因为这里明指的是三焦。 随之出现一个问题,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在人体的颈部和肩部相交,结果病邪随之进入足少阳胆经,然后足少阳胆经通过缺盆,络肝属胆,进入了胆。胆在什么地方?如果论位置,确实在右边肋弓下,但是我们中医不讲这个,不讲解剖部位,我们就讲他究竟是在左边肋弓下疼呢,还是在右边的肋弓下疼?因为胆经是两条,他为什么偏偏在右边疼不在左边疼?刚才有个同学明白这个道理,原来在右的原因,是因为肺气从右而降。

因为肺主皮毛,病邪随着肺气通过上焦,从右边胆经降下去,因此它结于胁下,必然在右胁下而不在左胁下,明确地告诉大家是在右肋弓下,而不在左肋弓下。

因此我们在临床中,只要见到疑似小柴胡汤证的病人,用手敲击他的右胠胁,医生敲,不是病人自己敲,病人感觉右肋弓下疼痛,同时右肋弓下也有压痛者,这个病人百分之百是小柴胡汤证。 这就是主症!

张仲景没明确地告诉你,但是他确实说出来了。如果要说“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的话,那谁都不是,只有它是,因为它是疾病的症结所在,也就是病本所在。

什么叫本?本就是疾病的症结所在部位,原发病位。“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全是继发病,继发的症状。原发病位是右肋弓下,它所体现的症状是痛。只要按照我刚才说的主症,就可以用小柴胡汤了。

我仅仅说是可以用小柴胡汤,当然还要随证加减。 如果这人平时强壮,你就去掉党参;如果病人兼有剑突下压痛,你就用柴胡桂枝汤;如果病人兼有中脘压痛,你就用大柴胡汤;如果病人兼在中脘部位,吃饭以后有停滞感,你就小柴胡配平胃散,如此等等,就这样用。 关于“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这个“藏”是指肺,这个“府”是指胆。肺在上,胆在下,邪结在胆府,故痛在下,但邪由肺传来,故“邪高”,但毕竟结于下,而结于胁下,故“痛下”。这时人体一方面祛邪外出,而且胆邪又迫胃气上逆,就出现呕吐。我这里边讲得已经很清楚了,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多说。总之,说明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痛”才体现了病本,其他那些症状都不体现,因此,抓住这一个症状就可以用小柴胡汤。

下面病案举例:

第一个,产后发热: 某女,26岁,产后第3天就开始高热,39~40℃,住我们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了1个月,高热不退,但是她有时候热又退了,在一天当中热退了,然后又上来,干脆就不住院了。把我请到她家去,当时没热,我就怀疑她有小柴胡汤证了,我就按照上面说的那个方法,结果她非常吻合。我就开小柴胡汤原方,产后毕竟虚了,正在开方的时候热起来了,再测体温40℃,还是不变,以小柴胡汤1剂,好了!再也不发热了。 第二个,耳聋: 一个老太太,76岁,感冒1个月,左耳聋,并有纳呆、干哕、口苦、咽干、烘热,确实是有柴胡证,但这些不是主症。发现她有那个主症以后,用小柴胡汤原方,加通草、枳壳、牛蒡子、蝉衣、川芎、连翘,4剂痊愈。

第三个,闭经:

一个农民,29岁,婚后4年,已经4个月没来月经,检查没有怀孕,确有这个主症,以小柴胡汤原方加香草汤。我觉得大家应当把这方子记住,因为闭经非常难治,香草汤里面有香附、益母草、鸡血藤、当归、泽兰、川芎、柏子仁、红糖,是上海一个妇科名家的方子,陈筱宝的方子。 吃了4剂以后,月经就来了,此后转为正常。我在临床上单纯用香草汤,有时候有效,有时候没效,但是如果病人具有如此主症,配小柴胡汤那是有肯定疗效的,显然增加了香草汤的疗效。什么原因?它通畅三焦。虽然香草汤调和气血,但更重要的则在于小柴胡汤通畅三焦。

下面第四个,头痛、头晕: 一个女孩子,15岁,头痛、头晕2个月,左太阳穴直上,耳上头疼,平常大便偏干,2~3天一次,已经3~4年了。 见到这个主症,以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大黄,7剂痊愈,再也没有复发。小柴胡汤原方加当归、川芎、大黄。

第五个,尖锐湿疣:

这种病很不好治!一个工人,女,30岁,外阴患尖锐湿疣5年,中西医治疗无效,目前还有一个在外阴,痒感明显,带多黄稠,大便干,3天一次,大便拉不净,早晨口苦、口干。 虽然有口苦症状,但是我认为并不是主症。发现他有上面说的主症以后,而且摁她左少腹有压痛。注意!左少腹,肚脐的左下方有压痛。于是用小柴胡汤加桂枝茯苓丸。注意啊!桂枝茯苓丸证的主症就是左少腹压痛。

小柴胡汤加桂枝茯苓丸,加土茯苓、金银花、炮山甲、荆芥、防风、生大黄,连服14剂痊愈,再没有复发。尖锐湿疣很不好治的。


第六个,早泄、阳痿: 一位男同志,30岁,是一位军官(找我看的时候是1999年)

1988年底怀疑他患病毒性脑炎,医院给做腰穿抽脑脊液,从那以后就出现腰疼,躺久了、站久了,腰脊部有顶胀感,但是活动后有所减轻。

1992年第一次结婚,女方对性生活不满意,然后1996年离婚了。从那以后,他就悲观,不想吃饭,也睡不好觉。两年前又再婚,病还不好,仍然有早泄,阴茎疲软不坚,虽然能进入阴道,但是1分钟就排精。一个星期还能性交1~2次,性欲还可以。他告诉我他20岁以前有手淫。白天尿频,夜尿2~3次,有尿不尽的感觉。 这种情况给人感觉又像肾虚又像肝郁,所以就用过六味丸、用过逍遥散、用过补中益气,丝毫没有效果。后来我就敲打这个地方,果然如此,而且脐上有压痛。大家注意!脐上有压痛,脐上一寸的部位有压痛。

然后我就用小柴胡汤加化瘀灵和茯苓、泽泻、车前子利尿。小柴胡汤加化瘀灵、茯苓、泽泻、车前子7剂,阳痿、早泄改善。

原方继服,到4月29日,阳痿、早泄痊愈。1999年1月3日开始看的,中间发生了很多曲折,又用六味地黄、又用逍遥散、又用补中益气都没效,到4月8日才想到用小柴胡汤加化瘀灵,结果到4月15日明显改善,4月29日痊愈。

由此证明,有此主症用小柴胡汤是不可替代的。他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吗?没有啊!都没有!“口苦、咽干、目眩”,没有啊!所以这个才是主症。


第二方:甘麦大枣汤。

这在《金匮要略》里面是个很奇怪的方子。它说“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什么意思?“妇人”,说这病多发于女同志,就是女人。“脏躁”,脏,是内脏;躁,烦躁,病发于内而导致的躁扰不安。

“喜悲伤欲哭”,这病人悲伤、总想哭,是虚还是实?《内经》说“肝虚则悲”,这绝对不是实证了。“数欠伸”,当什么讲?打哈欠、伸懒腰,这里面包括两个问题:

一个是打哈欠,一个是伸懒腰,打哈欠是深吸,伸懒腰是伸直你的腹肌,证明病位在肝,为什么?

《难经》说“吸入肾与肝”,深吸气是太息,病位在肝;为什么要伸懒腰?因为腹肌拘挛,病位也在肝,那证明这个病病位在肝,而且肝虚。于是肝虚怎么治?

《金匮要略》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后面还有很重要的一句话:“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就是当他肝虚的时候你才能补脾,肝不虚绝对不能补脾。什么药才能补脾呀?甘味药(甜的),所以甘麦大枣汤。 但是我们在临床上见得到吗?农村有,偶尔有的讲,妇女突然之间哭起来,说是有黄鼠狼来迷人了。这病农村有,城市少见。但是在城市少见,你就不用甘麦大枣汤了吗?

我们可以看《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最擅用甘麦大枣汤,但是有这症状吗?没有!证明这个不是主症。那么什么是主症呢?两个字:“紧张”。“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那个“急”就是紧张的意思。什么紧张?情绪紧张!什么表现?病人感觉沉不住气,当别人交给他办什么事的时候,他立刻去办,只要见到这个症状,就是甘麦大枣汤证,而不管他出现什么其他症状,都不管。

你见到病人的时候,你不妨问一问,平常脾气怎么样啊?爱紧张吗?比如说别人交给一个事办,是当时就办了,还是待会儿办的?沉不住气,立刻就办,你就用这方子,别的病随之好转。

下面我们举病例:

第一个,咽炎: 某男,37岁,4个月以来,每当喝啤酒和热汤的时候,咽部就有扎疼感,咽干,但是没有异物感,于是就找医生吃药,一直没有效果。他说这个病是由于一次喝热汤烫了嗓子以后,以后只要一喝啤酒、一喝热汤,心情就紧张。我就用甘麦大枣汤原方。 吃了7剂以后,病人喝啤酒、喝热汤就再也不扎疼了,但是他说吞咽的时候嗓子还有点干,平常喝豆浆和菊花茶的时候喜欢放糖,那说明阴液还不足,我在这方子里面加了白芍,再7剂,各种症状完全消失,这是第一个病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