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洲控股:增速放缓,静待花开


中洲控股:增速放缓,静待花开

年报显示,中洲控股2019年营业收入72.13亿元,同比下降9.18%。虽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87亿元,同比增长76.22%,但是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实际归母净利润仅为8948.05万元,同比下降76.30%。

非经常性损益成为决定中洲年报定性的关键。

风财讯发现,中洲控股的非经常性收益主要来自于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9.53亿元,该类目为中洲控股将持有的中洲控股香100%股权出售所得,股权出售收益占净利润总额的比例95.28%。

公开资料显示,上述交易发生在2019年1月。彼时中洲控股发布公告称,公司与中洲(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于2018年1月12日签署相关协议,出售公司所持有的中洲投资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全部已发行股份及卖方债权。

作为中洲控股重要资产,中洲投资控股(香港)有限公司于2016年内在香港以港币1万元登记设立,彼时占公司净资产的比重36.29%。

中洲投资控股(香港)有限公司主要资产为位于香港的两个房地产开发项目。项目一为中洲投资控股(香港)有限公司于2015年10月30日以14亿港元对价收购的Ever Reality Limited及其子公司中洲(火炭)有限公司100%股权获取的沙田火炭项目;项目二为中洲投资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祥铭投资有限公司于2016年1月25日以股权及债权对价约港币1.40亿元收购时骏有限公司100%股权而获取的大坑项目,该项目位于香港铜锣湾区大坑道4-4C号。

中洲控股曾表示,交易完成后,公司将阶段性退出香港房地产投资市场。今后在政策、商业环境允许的情况下,不排除择机继续开展境外投资。

从2019年财报来看,中洲控股2019年净利润95.28%由出售中洲投资控股(香港)有限公司100%股权所得,换句话说,如果刨掉出售项目所得收益9.53亿元,中洲控股2019年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处于亏损状态。出售子公司股权并不是主营业务,该部分利润贡献不可持续,中洲控股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存疑。

一组数据反映了中洲控股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下降。

年报显示,中洲控股2019年存货325.46亿元,同比增长26.10%。其中,计提存货跌价准备7.99亿元,占利润总额62.47%。

风财讯查询存货明细发现,在建开发产品、完工开发产品存货跌价准备分别为6.99亿元、9962万元,占存货跌价准备总额的87.48%。也就是说,中洲控股2019年在建房屋、已经建成但未销售的房屋有跌价的损失,直接影响利润变薄,盈利能力进一步下探。

拿地停滞,发展支撑点何在?

土储是房企生存的根本,因此考察中洲控股的土储量与质可窥见其未来的生长能力。

首先“量”方面,中洲控股拿地数量逐年递减。年报显示,2016年-2019年,中洲控股新增土地面积分别为20.73万平米、 98.78万平米、24.49万平方米、13.62万平米。截至2019年底,剩余可开发建筑面积243.36万平米。

其次为“质”方面。年报显示,中洲控股2019年在建项目共有24个,其中18个本期竣工面积(㎡)为零。

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拿地的无锡崇安府项目、嘉兴花溪地项目于2019年底累计竣工面积均为零;2017年拿地的惠州河谷花园、惠州中洲华昕家园于2019年底累计竣工面积均为零。

2016年-2019年,中洲控股销售额分别为105.85亿元、144.91亿元、131.72亿元、155.21亿元。在房地产高速发展的时期,中洲控股销售额始终在100-150亿元徘徊。

资深地产人士张波分析,在2017年达到销量顶峰后,近两年中洲的销量的确出现下滑态势,从拿地侧来看亦呈现出相似的状态,2017年为近几年高点,而2019年则为低点。公司管理层变动大以及在长三角等区域的扩张不利是为影响主因,从开发建设的周期来看,整体也呈现偏慢的情况。因此,中洲在规模缩减的同时并没有带来运营能力的明显增长,企业要走出发展困境仍需较大层面的努力。

“如果其发展规模持续减小,开发节奏持续偏慢,未来的发展路径的确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张波如是表示。

年报显示,中洲控股2019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均为负值,分别为-8.43亿元、-9.58亿元、-1.81亿元,其中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同比减少-128.07%、-251.36%,仅有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94.31%。

债务方面,截至2019年末,中洲控股的负债合计371.29亿元,其中流动负债合计为245.53亿元,货币资金为39.84亿元,流动负债是货币资金的近6.2倍。

依靠筹资活动获得现金来源,同期流动负债远超货币资金,如果中洲控股销售跟不上,没有充足资金支持公司运转,其流动性风险不容忽视。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从目前财务数据呈现的情况来看,中洲控股确实在业务的盈利能力、经营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上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如果完全靠自身,可能已经无力回天。

柏文喜提到,纯粹意义上的壳公司基本已没有主营业务收入,也无什么有价值的资产,已经失去了经营价值。而中洲控股还持有较大的资产规模,虽然经营性现金流为负,但主营业务并未彻底丧失,还存在了引进投资人进行重组的可能性,沦为纯粹的壳公司可能还有一段距离,还有重组来焕发生机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