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馆,成都人的“盐”

大铜壶、竹椅子、盖碗茶,或摆在河边树林,或藏于闹市街区;喝茶看报掏耳朵,下棋打牌谈生意,一切随您自便一一这就是成都老茶馆的风貌。

老舍先生在小说《茶馆》里,生动描写了老北京的市井生活。在成都,也有一位知名作家,精彩记述了民国年间老成都的市井生活,他就是李劼人。

在李劼人笔下,茶馆林立是老成都特有的风景。全城不知有多少,一条街上总有一家;河边、街角、庙宇、公园内都能找到。有一把大铜壶、七八张桌子的小茶铺,也有细瓷细碗、四五十张桌的大茶馆。作家萧军1938年曾来到成都,感慨道:江南十步杨柳,成都十步茶馆

老茶馆,成都人的“盐”

成都人喜爱泡茶馆,就像做菜离不了盐。各个阶层、形形色色的茶客,都能在茶馆里找到无拘无束的快乐。茶馆,可不只是喝茶的地方;它是成都生活的“万花筒”,世相百态尽在其中

在成都市中心的人民公园内(解放前叫做“少城公园”),有一处百年历史的“鹤鸣茶社”。想当年,郭沫若、叶圣陶、沙汀、艾芜等文人作家常在此逗留。民国年间,这家茶社是学校教员们最为集中的聚会场所。为啥呢?因为每年六月和腊月的假期里,教师们喜欢聚到“鹤鸣”交流职业信息,校董和校长们也常揣着聘书到这里物色人才。当时的教员全是聘用制,没有铁饭碗,所以岗位竞争激烈,被老成都戏称为“六腊之战”。

现如今,鹤鸣茶社犹在,“六腊之战”已成传说。也许那几棵参天的梧桐树、那几张流传至今的大理石茶桌,更清楚当年的故事。现在的鹤鸣茶社依然保持了竹椅、盖碗、老虎灶的传统样式。门口的洗手池颇有创意,是一把流水的大茶壶。茶社门柱上有一幅黑漆烫金的对联: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读来耐人寻味。

老茶馆,成都人的“盐”

其实在当时,像“鹤鸣”这样的大茶馆还有很多家,且各具特色。譬如解放前的东城根街,曾有一家“锦春楼”大茶馆。冯玉祥、巴金、胡愈之等名人都曾慕名光顾。为啥出名呢?据说锦春茶楼有三大绝活。

第一是堂倌周麻子的茶艺,将一把大铜壶耍得行云流水,两米外掺开水不洒点滴。第二是坐堂讲书的贾瞎子,仅凭两把竹琴和一张嘴,就能唱出千军万马的气势。第三是斯胖子亲手炒制的花生瓜子,颗粒饱满,香脆可口,也是一绝。

老茶馆,成都人的“盐”

当然,高档茶馆并非主流。在老成都,各行各业、各种收入的人群都能找到相匹配的“老窝子”。譬如教书匠爱去“鹤鸣”与“二泉茶楼”;公子阔少们喜欢梅花庵与湖心亭一带;机关职员常去“琴鹤轩”。做生意的习惯在荷花池一带喝茶谈事,喜欢花鸟的人,更喜欢光顾鸟市旁的“惠风茶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成都老茶馆早有市场细分。

老成都的茶馆不仅数量多,经营内容更是五花八门。那些桌椅嘎嘎响、烟味弥漫、笑语喧哗的大众茶馆,不仅为生意人提供空间,还是一个劳务市场。同业商人在这里交流信息,外乡人来这里寻找工作,老板们来这里物色伙计。还有一些手艺人,干脆把茶馆当做了工作场所,一边喝茶,一边帮人修理扇子、雨伞等物件。至于卖叮叮糖的、擦皮鞋的、看相算命的、卖豆花的、掏耳朵的更是手摇各式铃铛响器往来穿梭。您需要什么,抬手一招就到眼前。

老茶馆,成都人的“盐”

旧时老茶馆还有”卖风”的,就是穷人家的孩子,夏天跑到茶园里,拿把扇子给茶客煽风。遇到好心的茶客,就会得到几文钱小费。夏天可以“卖风”,冬天就可以“卖火”。就是小孩子提着小火炉,放在茶桌边帮客人取暖,凭辛苦也会挣到一点零花钱。现在的城市孩子,当然不会有这种生活体验。

旧时茶馆还是老百姓调解纠纷的场所。如果邻里之间发生矛盾摆不平,就会各自叫上街坊邻居,再邀请一位德高望重的中间人,一起到茶馆评断是非,俗称为“吃讲茶”或“摆茶碗”。一场茶会下来,理亏者买单,双方化干戈为玉帛。

不仅如此,袍哥人家拜码头、江湖人士盘道,也经常选在茶馆内进行。这时候,杯盏交错之间要用江湖暗语应答,茶碗阵的摆放也必须按规矩来。譬如要测试来者身份,就会一盘端上两碗茶,一只放盘内,一只放盘外,同时念道:兄弟分开一首诗,心中红英无人知。来人如果是内行,就知道这是“木杨阵”;便会将盘外茶移入盘内,再举杯应答:木杨城里是乾坤,结义全凭一点洪,今日义兄来拷问,莫把红英当外人

老茶馆,成都人的“盐”

这种业态混搭、海纳百川的传统茶馆,正是老成都的特色。那些老茶馆就像一个个生态群落,生发出相互依存的各种小生意,也将形形色色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构成一幅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画卷。“忙里偷闲吃杯茶去;苦中作乐拿壶酒来”,这副小茶馆门口的对联,正道出了成都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如果你在二十年前来到成都,还能很方便地找到这种消费低廉的露天老茶馆。现如今,高楼大厦越建越多,房租越来越贵,城管大哥们越来越敬业,这种传统老式茶馆也就日渐稀少了。而时髦的咖啡馆、增设雅间和功夫茶的高档茶楼倒是越来越多。不过,成都毕竟是成都。骨子里的休闲是改不掉的。舒适安逸的老茶馆还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还在延续着老成都的休闲文化。

(中旅发展—老铁(原创),首发今日头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