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街“摩登”茶馆 汪曾祺的人间烟火气

青年时代的汪曾祺

文林街“摩登”茶馆 汪曾祺的人间烟火气

汪曾祺不是昆明的过客,时光倒流,他是老昆明青石板路上青衫飘飘的才子、是文林街“摩登”茶馆里用玻璃杯喝红茶的资深茶客、是昆明春天小雨里在翠湖边携着外文系才女漫步的多情人、是尝遍了汽锅鸡、老火腿、米线、韭菜花的美食老饕。

文林街“摩登”茶馆 汪曾祺的人间烟火气
文林街“摩登”茶馆 汪曾祺的人间烟火气

沈从文与汪曾祺

韭菜花是中国咸菜里的“神品”

汪曾祺曾经说过,吃东西是与文学相通的。1920年3月5日,汪曾祺出生在江苏高邮。1939年8月,高中毕业的汪曾祺和他的同学一起历尽艰难赶到昆明,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在昆明驻留了七年之久的汪曾祺很喜欢昆明菜,他不仅品尝了美食。还把它们一一纪录在自己的笔下.

汪曾祺说吃汽锅鸡是“培养正气”,他比较“中国人很会吃鸡。广东的盐锔鸡,四川的怪味鸡,常熟的叫花鸡,山东的炸八块,湖南的东安鸡,德州的扒鸡……如果全国各种做法的鸡来次大奖赛,哪种鸡该拿金牌?我以为应该是昆明的汽锅鸡”。可以和汽锅鸡比美的是过桥米线,“未到昆明之前,我没有吃过米线和饵块。离开昆明以后,也几乎没有在吃过米线和饵块。最为名贵的自然是过桥米线。过桥米线和汽锅鸡堪称是昆明吃食的代表作。”

而对于味道浓香鲜美的宣威火腿,汪曾祺则评价:“云南的宣威火腿与浙江的金华火腿齐名,难分高下。”细心的他还发现:“昆明人吃火腿特重小腿至肘棒的那一部分,谓之‘金线片腿’,吉庆祥的火腿月饼天下第一。”

文林街“摩登”茶馆 汪曾祺的人间烟火气

香椿拌豆腐是汪曾祺的最爱,他甚至记录下了凉拌的方法:“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

西南联大时期,很多从北方来的学者和学生并不习惯昆明的咸菜,汪曾祺却吃得津津有味。“云南的韭菜花和北方的不一样。昆明的韭菜花和曲靖的不同。曲靖的韭菜花很香,味道不很咸而有一股说不出来的淡淡的甜味。凡到曲靖的,都要带几罐送人。我常以为曲靖的韭菜花是中国咸菜里的‘神品’。”

文林街“摩登”茶馆 汪曾祺的人间烟火气

汪曾祺与夫人施松卿

文林街“摩登”茶馆 汪曾祺的人间烟火气

昔日西南联大的校门

在昆明天天泡茶馆

汪曾祺的祖父喜欢喝茶而且还很考究。在汪曾祺的记忆里,祖父爱喝的是龙井茶,儿时的他有时会另拿一个杯子,向祖父讨茶喝。

在昆明的七年时间里,汪曾祺几乎天天泡茶馆。“泡茶馆”是当时西南联大学生特有的说法,昆明本地人则叫做“坐茶馆”。

联大学生喜欢泡茶馆,往往一泡就是大半天。聊天、会友、看书、写文章。汪曾祺回忆:“有一位教授在茶馆里读梵文。有一位研究生,可称泡茶馆的冠军。此人姓陆,是一怪人。他曾经徒步旅行了半个中国,读书甚多,而无所著述,不爱说话。他简直是“长”在茶馆里。上午、下午、晚上,要一杯茶,独自坐着看书。他连漱洗用具都放在一家茶馆里,一起来就到茶馆里洗脸刷牙。听说他后来流落在四川,穷困潦倒而死,悲夫!”茶馆像是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折射着大时代下老昆明的市井人生。

自小被祖父薰陶出喝茶习惯的汪曾祺不仅对茶叶很熟悉,还对泡茶的水也一一比较。他写过:“昆明茶馆里卖的都是青茶,茶叶不分等次,泡在盖碗里。文林街后来开了一家‘摩登’茶馆。用玻璃杯卖绿茶、红茶——滇红,滇山的水也很好,水清而滑。”当时昆明的茶馆普遍使用瓷口缸和土碗泡茶,用玻璃杯泡绿茶、红茶来卖,绝对是很时髦的做派,在“摩登”茶馆里喝茶的汪曾祺也算是位赶时尚的大才子。

文林街“摩登”茶馆 汪曾祺的人间烟火气
文林街“摩登”茶馆 汪曾祺的人间烟火气
文林街“摩登”茶馆 汪曾祺的人间烟火气

汪曾祺的国画和手稿

中文系“可爱的妙人”

有人说汪曾祺是位“可爱的妙人”,成为他妻子的施松卿最有发言权。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施松卿不乏追求者。多年后,施松卿和汪曾祺的女儿汪明说:“一次,爸爸妈妈聊起联大的事情,妈妈对我们说:‘中文系的人土死了,穿着长衫,一点样子也没有,外文系的女生谁看得上!’我们问:‘那你怎么看上爸爸了?’妈妈很得意地说:‘有才!一眼就能看出来。’”

施松卿比汪曾祺大两岁,祖籍福建长乐,是一位生长在马来西亚爱国华侨家中的大家闺秀,为了读书报效祖国,她在家人的支持下,只身飘洋过海进入西南联大。施松卿在联大先读物理系(和杨振宁同学),后转念生物系,后来才转到了外文系。在西南联合大学读书时期,汪曾祺和施松卿并没有交往,他们是在昆明郊区建设中学教书时认识并开始相爱的。

在和施松卿恋爱前,汪曾祺有过一次情感挫折。汪曾祺的老友朱德熙回忆:“曾祺有过一次失恋,睡在房里两天两夜不起床。房东王老伯吓坏了,以为曾祺失恋想不开了。”贫困但仗义的朱德熙卖了自己的一本物理书,用卖书的钱请汪曾祺吃饭,还给汪曾祺要了酒。汪曾祺喝了酒,浇了愁。后来,朱德熙对妻子何孔敬说:“那个女人没眼力。”

有眼力的施松卿和汪曾祺就在昆明相爱了,昆明的街头巷尾、茶馆、书店留下了这对才子佳人的浪漫身影。

文林街“摩登”茶馆 汪曾祺的人间烟火气

汪曾祺文学馆

课堂上的“异类”

汪曾祺读中文系时,曾跟随沈从文学写作。沈从文很赏识汪曾祺,曾对人说:汪曾祺的文章写得比他自己还要好。汪曾祺的《课堂习作》,沈从文给过120分的高分。

不过,和其他用功苦读的学生不同,汪曾祺在学校是个“异类”。“他在联大生活自由散漫,甚至吊儿郎当,高兴时就上课,不高兴就睡觉,晚上泡茶馆或上图书馆,把黑夜当白天。”

给他上过课的都是名家,朱自清、杨振声、闻一多、沈从文,汪曾祺回忆:杨振声先生这个人资格很老,他当时是文学院院长,给我们讲汉魏六朝诗。他上课比较随便,也很有长者风度。对我他好像挺照顾,期末考试前他说,汪曾祺可以不考了。朱自清先生上课最认真,规规矩矩的。给我们上宋诗,每次他都带上一叠卡片。他要求学生按期交读书报告,考试也要求严格。他对我不满意,说:汪曾祺怎么老是缺课?

沈从文开了三门课:各体文习作,是二年级的必修课。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则是三四年级的选修课。汪曾祺记得自己写过一篇《灯下》的作品,描述小铺子点灯之后各种人的活动,没有主要情节,也没有重要人物,属于写情境的。沈从文就找来类似的作品,包括他的《泥涂》给汪曾祺看,这给汪曾祺的印象很深。汪曾祺后来的小说《异秉》便是以此为雏形的。汪曾祺说:沈从文先生有一个说法:先要学会车零件,然后才学安装。他强调的是对生活片段的仔细观察。

当时,沈从文住在昆明郊区乡下,每个星期在上课的日子就进城住两天,学校安排有房子,汪曾祺经常去找沈从文玩。每次去都是还上一次借的书,再借几本,随便聊聊。他的书学生都来借,其他系的同学也来借。沈从文的许多书都是为了借给学生看才买的,上面签着笔名“上官碧”。人家借书沈从文也从不立账,好多人借走也不还,但这毫不影响沈从文对学生的慷慨和热情。

如果说文学大家们的指点与天赋造就了汪曾祺的文字异彩,对生活的热情则给汪曾祺的一生染上了美妙的人间烟火气,也给昆明留下了无数色香味俱全的文字,让我们悦读其间,感动并垂涎着。

文林街“摩登”茶馆 汪曾祺的人间烟火气

昔日西南联大联大图书馆内用废汽油桶、木箱叠架起来的书架

尘香旧影——“西南联大时期的人与事”系列之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