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眼中的“禮”,是什麼

孔子眼中的“禮”,是什麼

  禮作為民族文化載體,己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含了許多值得我們吸收和繼承的超越時代的普遍價值。從整體上講,中國就是禮的社會。

  《說文解字》認為:“禮,履也。所以事神至福也。” 故禮是初民祭祀鬼神的儀式。

  《論語》中講“禮”75次,包括“禮樂”並用的,可見,孔子的“禮”的思想貫穿他的整個思想體系。

  孔子畢生致力於恢復周禮,他希望藉助周禮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制度,也希望人人以禮調和社會。正如孔子的弟子有子所說,“禮之用,和為貴。”那麼,在孔子眼裡,禮究竟是什麼樣的?怎麼樣才算是禮?

  

孔子眼中的“禮”,是什麼

  

  

  

禮本乎心

  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論語·八佾》

  魯人林放問禮的本質是什麼,孔子對這個問題,表示了極大的興趣,他回答說,“就一般的禮儀說,與其鋪張浪費,不如樸素儉約;就喪禮說,與其追求周備的儀式,不如內心真正哀傷。”因為禮本於人心之仁,表露在外,就是禮。奢者易者,只注重形式外表,流於浮華,不若儉者戚者質樸而保有內心。

  《禮記·檀弓》中記載了子路的一段話,他曾經聽孔子說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祭禮“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與此言同義,所注重的還應該是禮本乎心。

  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論語·里仁》

  “能夠用禮讓來治理國家嗎?這有什麼困難呢?如果不能用禮讓來治理國家,又怎樣來對待禮儀呢?”孔子在這裡,提到了禮的一個重要方面,讓。禮之用,和為貴。禮既包括外面所表現出的敬,又包括內心所有的和,外敬內和,知敬能和,就必然有讓。禮在人與人相處之時必不可少,讓也同樣。有禮無讓,那還叫禮嗎?

  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論語·陽貨》

  玉帛,是禮所用之物;鐘鼓,是樂所用之物。那我們說禮、說樂,難道就是指玉帛這些物品嗎?就是指鐘鼓這些樂器嗎?孔子雖沒有給出答案,但其意思很明顯:並非如此。人先有恭敬之心而將之以玉帛,這才有禮;人先有和氣之心而發之以鐘鼓,這才有樂。禮樂還是本乎心,還是在於內心的敬、和。如果遺其本而專事其末,徒有其表,玉帛和鐘鼓哪裡能成為禮樂的代表呢?

  

  

  

約之以禮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

  君子廣泛地學習文獻,再用禮節來加以約束,也就可以不至於“離經叛道”了。一是文、一是禮,博文始能會通,然後知其真義,約禮方可歸之於己,然後付諸實踐。博約並進,文禮兼修,自然不可能背於道。顏淵就曾說孔子循循善誘,“博我以文,約我以禮”,使顏淵在博文約禮之中沿著道路逐步向前。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

  這一句話出現在顏淵問孔子何為仁的時候,孔子對自己所說的“克己復禮為仁”的進一步解答。孔子要求“克己復禮”,即剋制自己的慾望,規範自己的行為,使言語行動都合乎禮儀規範。即君子是需要用禮來加以約束的,也就是上文說的“約之以禮”。怎麼“約”?具體來講,就是四個“非禮勿”,不合乎禮的不看、不聽、不說、不做。將視、聽、言、動都歸之於禮,並不是說只在社會禮俗中循規蹈矩,而是於約束之中見心的自由,於恭敬辭讓之中見心的高明,將自己的心充斥於天地,與天地相通,“天下歸仁焉”。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

  孔子這樣說:注重容貌態度的端莊卻不知禮,就未免勞倦;只知謹慎卻不知禮,就流於畏葸懦弱;專憑敢作敢為而不知禮,就會盲動闖禍;心直口快卻不知禮,就會尖刻刺人。恭、慎、勇、直無疑是四種好品質,但是如果“無禮”,就會變得勞、葸、亂、絞,算不上美行了;如果沒有禮來“約束”,不知禮,原本好的德行也只能見到它的不好之處了。可見知禮、約禮的必要性。

  

孔子眼中的“禮”,是什麼

  

  

  

立於禮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孔子認為《詩經》的詩都出自詩人至情流露,本於性情,在吟詠之間,抑揚頓挫,感人易人,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所以是興於詩。禮以恭敬辭讓為本,君子修身立本離不開禮,學之可以卓然自立、不為事物動搖,因此立於禮。樂者盡善盡美,其內容和本質都離不開禮,可以養性情、滌邪祟,義精仁熟而且和順於道者,每聞樂而有所得,因此成於樂。這句話可見孔子重詩教和重禮樂。

  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

  上文孔子說了“立於禮”,而在教導兒子伯魚之時,孔子也再次重申了這一點:“不學禮,無以立”。禮,恭敬辭讓、恭儉莊敬,於政治而言是君子必知的禮儀,於社會而言是君子立身之本,於個人修養而言是君子修身之要。人不知禮,耳目無所加,手足無所措,如何自立為人?在《堯曰》中,孔子又一次說了,“不知禮,無以立也”。由此可見,在孔子看來,禮對於君子的“立”十分重要。

  

孔子眼中的“禮”,是什麼

  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論語·先進》

  在“先進”和“後進”的人裡面選取人才,孔子是怎麼看的?他說:先學習禮樂而後做官的是未曾有過爵祿的一般人,先有了官位而後學習禮樂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要我選用人才,我主張選用先學習禮樂的人。為什麼?孔子是主張“學而優則仕”的人,即進修學業有餘力就可做官,在他看來,“學而優”是出仕的前提,是要先學習禮樂,為官之前的學習是必備基礎,因為有些是邊幹邊學學不出來的。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論語·衛靈公》

  君子怎麼做事?孔子說了四點:以義為原則,依照禮來實行,用謙遜的言語來表達,用誠實的態度來完成。這才是君子。在這裡,禮是行事的準則。

各位看官的關注、點贊、分享是小編前進的動力,看完本篇文章,不知道你有沒有什麼想法,如果你對本篇文章或者小編的寫作能力有什麼看法,可以在文章下方說出你的看法,謝謝大家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