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儿子借道广州湾 进内地亲临湛江慰问带病坚 持演出

安排儿子借道广州湾 进内地亲临湛江慰问带病坚 持演出

梅兰芳(1894-1961),字畹华,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他出身于梨园世家,其祖父梅巧玲、父亲梅竹芬都是京剧名家。梅氏家族的京剧艺术也在梅兰芳身上得以传承发扬光大,自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即“梅派”。

抗战时期,梅兰芳将两位儿子安排通过广州湾通道进入内地;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亲临湛江进行慰问演出,梅家两代三人与湛江结缘。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梅氏京剧艺术,滥觞于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梅巧玲在入宫廷表演时,慈禧太后认为身材稍胖的梅巧玲更能显示雍容华贵,赐以“胖巧玲”的美称。又在晚清画师沈蓉圃绘制于清光绪年间的《同光十三绝》中,梅巧玲占得其中一席,这也是世人对其戏剧表演艺术的极大肯定。

梅兰芳的父亲梅竹芬,在秉承父亲衣钵方面,梅竹芬是更为接近的。到后来,凡是梅巧玲会唱的戏,梅竹芬都会唱。然而,天有不测之风云,梅竹芬因为长期的紧张演出,疲惫不堪,终于患病英年早逝。

梅竹芬逝去那一年,正值二十六岁。而此时的梅兰芳,也才只有三岁。幼年丧父,原应绚丽多彩的童年生活随之黯淡无光。在梅兰芳十四岁那年,他的母亲也撒手西去。还未成年便失去双亲,梅兰芳由其伯父梅雨田抚养,但世道混乱,戏业不景气,梅雨田本身经济就已经捉襟见肘。虽说梅兰芳是梅家唯一的男孙,但事实上并没有得到多少关心。这一点可以从梅兰芳姑母的回忆中得到证实:“他幼年的遭遇,是受尽了冷淡和漠视的。从家庭里得不到一点温暖,在他十岁以前,几乎成了一个没人管束的野孩子。”

日后的一代京剧艺术大师,童年生活竟然如此坎坷。那么他是否也像祖父辈那般,在京剧方面天赋异禀呢?答案也是否定的。梅兰芳的大姑母如此评价过他:“言不出众,貌不惊人。”按照京剧表演的要求来看,这短短八字的评价似乎已经对梅兰芳的京剧事业宣告了死刑。事实上,在初学京剧的时候,梅兰芳的木讷迟钝也表现了出来。在梅兰芳七岁那年,梅家请来朱小霞来教梅兰芳唱青衣戏,费时许久梅兰芳仍是不能上口。朱小霞见其愚钝,难以教习,不禁地叹了口气讲到:“祖师爷没给你饭吃!”并从此罢教,拂袖而去。

一年后,梅兰芳这匹尚待时日的千里马遇到了真正的伯乐——吴菱仙。吴菱仙在教导梅兰芳的时候格外用心,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梅兰芳自然也学习更加刻苦,春去秋来,青衣、花旦戏等各种戏功渐入佳境。

1904年8月17日,梅兰芳时年十岁,吴菱仙为了锻炼梅兰芳,让梅兰芳在戏中串演昆曲《长生殿》里的织女。这是梅兰芳生平第一次登上戏曲舞台,标志着演艺生涯的正式开始。随后,梅兰芳又不断在各班里串演各种角色,锻炼了他的舞台表现能力。与此同时,梅兰芳又广寻名师,自师从吴菱仙学习青衣开始,梅兰芳又曾向茹莱卿学武功,到他赴上海演出前后,又得到路三宝、陈德霖、李寿山、钱金福等名师的教授。更难能可贵的是,1912年冬,京剧大师谭培鑫点名与梅兰芳进行了多次的舞台合演,这其中对梅兰芳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当时人们已经可以感觉到,一颗璀璨的艺海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安排儿子借道广州湾 进内地亲临湛江慰问带病坚 持演出

《抗金兵》 梅兰芳饰梁红玉

与日伪划清界限千方百计躲避演戏

“八载留须罢歌舞,坚贞几辈出伶官。轻裘典去休相虑,傲骨从来耐岁寒。”

这是戏剧家田汉在1961年梅兰芳逝世后所作的一首诗,歌颂梅兰芳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艺术是不分国界的,但是艺术家是有国界的。梅兰芳以自身经历对这句话作了生动的诠释。

“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在此国难时刻,梅兰芳不仅严辞拒绝日本军国主义的多次演戏邀请,而且编排了一些具有爱国主义色彩,具有战斗精神的新戏。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梅兰芳居住的上海,事实上也安放不下一个平稳的舞台了。日本人占领上海不久,就妄图让梅兰芳出台演戏以收买人心,点缀生平,而梅兰芳也只能百般推脱。正如他后来讲到,“抗日战争爆发了,我仇恨敌人,但自己只是一个戏曲演员,没有什么力量贡献国家,只有用消极抵抗的方法和日伪划清界限,因此就千方百计躲避演戏,绝不登台。”为了避免日伪的骚扰,梅兰芳觉得上海终非久留之地,于是在1938年初,趁冯耿光先生离沪去香港任职之便,托他代为安排赴港演出的计划,借此跳出樊笼,开始避居到香港。

但即使到了香港,日伪黑恶势力也没有放过梅兰芳。初到香港不久,有一天晚场散戏,梅兰芳的好友冯幼伟刚走不久,便被人用棍打得满脸是血,数月后才脱离危险。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些人打的虽然是冯幼伟,但实质上还是在威胁梅兰芳。梅兰芳之子梅绍武回忆到,“父亲由此而认清上海恶势力已经蔓延到港埠,处处需加警惕,因此他初到香港,深居简出,只同少数几位熟朋友来往。”这样一住就是四年。

国难之际,香港的相对和平局面也未能维持。1941年12月8日,日本开始对香港展开军事进攻。梅绍武回忆起那一天时,“我和葆琛兄正在岭南附中上第一节课,忽听海边传来轰隆巨响,师生都急忙跑出教室张望,只见几架飞机正在轰炸一艘停泊在附近海面的英国军舰。没多会儿,校长召集全体师生在操场集合,宣布日军已经开始进攻香港,大家须紧急撤离。”眼看着香港就要沦入敌手,梅兰芳心情十分沉重,努力想着法子应付这股洪水猛兽。这个时候,梅兰芳想到了蓄须明志,以示息影退出舞台。梅兰芳一向爱好整洁,每天清晨起来必定刮脸。过去他为了扮演旦角,怕胡子浓密,常常照着小镜子用镊子一根根地拔。而现在,他却蓄起了胡子。香港沦陷,日本人又在梅兰芳身上打起了主意。日本司令部为了显示所谓战后香港的繁荣,便多次派人邀请梅兰芳演戏。梅兰芳也以扮相不好,嗓子有问题等理由进行严正推托。但是,随着局势的日趋严重,香港甚至已经开始出现日军捉壮丁补充兵源的情况。如此一来,梅兰芳更加担心他两个在香港读书的孩子的安危,开始设法将孩子转移到内地。

安排儿子借道广州湾 进内地亲临湛江慰问带病坚 持演出

避居香港期间梅家合影

孩子取道广州湾进内地读书

抗战时期,拥有先天优势地理位置的广州湾与外界已经搭建起来比较成熟的交通网络。在这个交通网络中,广州湾与香港是两个重要的节点,相互联系十分密切。在当时,就有大批人员与货物通过海路运输在两地往返。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后,许多人员逃离香港进入内地,就是依照着“香港——广州湾——内地”这种路线模式,广州湾在其中充当了重要的枢纽作用。梅家孩子的逃离路线,大抵亦是如此。

巧合的是,原中国银行总经理徐广迟先生在当年11月时到香港开会,因病滞留香港。日本侵占香港后,他就在梅家养病避难,受梅家照顾良多。徐广迟病愈后,便准备离开香港,临行时对梅兰芳讲到,“我已经托人取得一张化名的通行证。明日,我将赴广州湾返回重庆,您今后有什么困难,尤其是您的孩子如果能逃往重庆去,我会帮助他们继续求学。”同时,正巧顾兰荪、钟可成等老友多买了去广州湾的船票,梅兰芳终于决定让孩子取道广州湾进入内地读书。为了避免敌人的盘查搜检,临行前又将梅兰芳两个孩子依照小名“小四”“小五”的谐音分别改叫“绍斯”“绍武”。时隔多年,梅绍武回忆当时的离别场景深情讲到,“在离别时,父亲嘱咐我好好念书,注意身体。我走出好远,回头一看,父亲还在窗口向我招手,心里真是十分难过,不知还能不能再见到亲爱的父亲。”梅绍武顺利到达广州湾后,又进入贵阳,就读花溪的清华中学,直到抗战胜利。事实上,当时梅兰芳也想要乔装打扮、改名易姓地取道广州湾逃离香港。但是冯幼伟等友人认为并不现实,毕竟梅兰芳还是太出名,认得的人太多了。

孩子相继取道广州湾进入内地后,梅兰芳随即返回上海。日伪继续对梅兰芳进行威迫利诱,但梅兰芳都不为所动。一些汉奸开始出主意说,“梅兰芳说他年纪大了,没嗓子不能再演出,可以请他讲几句话,他总不能再用什么理由退却吧”知道这个消息后,梅兰芳等人十分着急。而为了应付这次胁迫,梅兰芳知道自己注射伤寒预防针就会立刻发起高烧,虽然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但现实已经顾不上这么多了。在日伪准备到来时,梅兰芳让保健医生给自己注射了这种伤寒预防针,果然发起了高烧。日本人不相信,便派军医去梅家一窥虚实,结果确认梅兰芳高烧四十二度,不得已放弃了这一计划。

梅兰芳亲临湛江慰问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是文艺工作者最响亮的口号。梅兰芳对此亦有体会,“明确了这个方向,我觉得自己的艺术生命才找到了真正的归宿。”同时,也开展积极行动,组织文艺工作团在各地慰问工农兵群众。而时过境迁,作为法国租借地的广州湾已经成为了湛江市。但始终没变的,是作为神州后门的一把铁锁的重要战略位置。1954年,作为国防重地的湛江市,终于也迎来了有梅兰芳参加的全国人民慰问解放军代表团。因为道路颠簸,在梅兰芳到达湛江时,终于体力不支染上疾病。作为慰问团领队,他本来可以不演出。但是梅兰芳还是坚持自己上台演出,而且演出节目选择了难度最大的《宇宙锋》一剧。梅兰芳在湛江一共演了三场戏。第一场在赤坎大众路原粤西军区的茅草礼堂;第二场在寸金公园大门旁的空地;第三场在海康县附城镇的晒谷场。从演出地点场所就可以想象到,当时的演出条件是比较简陋,舞台环境应该也是比较简单的。但是,这些客观因素并没有阻碍演出人员和广大工农兵观众的热情。湛江观众的欢呼热情也给梅兰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梅兰芳几个月后发文称“平生在看台接受观众,今天为最多……工农兵的鼓励,使我在表演艺术上有了新的创新,新的生命!”可见,在这个海滨城市演出收获的热情回应,也对梅兰芳思考艺术生命的归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