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惹怒你的只是孩子不寫作業玩手機嗎?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你以為惹怒你的只是孩子不寫作業玩手機嗎?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昨天下午,我和女兒約好她可以先玩20分鐘手機,然後就寫作業。當時我有些頭疼,和她約定好就睡了一會兒,等我睡醒之後我看見她還在玩手機,我就問她作業的事情,結果她告訴我沒做,我一看已經過去了一個小時,也就意味著她根本沒有遵守我們的約定去寫作業,答應我的時候特別認真,而實際上並未執行,這讓我一下子就憤怒了。


我的情緒莫名地失衡,我甚至能夠感受到我當時的面目猙獰,一系列狠話不受控制地往外蹦,攔都攔不住。


大家對於這樣的情境是不是非常熟悉,有沒有和我一樣的父母經歷過類似抓狂的時刻。


我們一邊對孩子的行為感到憤怒,擔心看了這麼長手機對眼睛不好,擔心沒有按時做作業,浪費了時間,一邊又為自己的失控感到內疚和後悔,害怕我們的情緒失衡會傷害到孩子的幼小心靈,以至於對自己產生了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覺得自己作為父母很差勁。


你以為惹怒你的只是孩子不寫作業玩手機嗎?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問題是,每一次我們的內疚和自責並不能保證我們下一次遇到類似的情境就能有所改變,我們就好像是被一個無形的力量控制著,我們自己根本沒有辦法管住自己。

一次次的,我們在不斷地自動化重複,我們的親子關係就是在這一次次的雷同重複中微妙地發生變化。


到底是什麼在背後運作、主導著這一切?


今天我就以我自己上面的真實案例,從心智成長的角度和大家談一談。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念系統,包括我們的認知,經驗,社會集體意識,標準,角度等。信念會影響我們的行為,行為又會產生相應的結果。在關係中,對方的語言和行為信息會經過我們信念的過濾形成演繹,而這個演繹又會使我們產生抗拒。


比如在我和女兒的這個案例中,對於我女兒的行為,我就產生了一個強烈的抗拒,這個抗拒帶有攻擊性和侵略性。表現在情緒上,我是憤怒的,不滿的;表現在行為上我是指責的,批判的。

你以為惹怒你的只是孩子不寫作業玩手機嗎?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那麼我為什麼會產生抗拒呢?


其實是因為我對於女兒的言行產生了演繹,就是我認為她沒有按照約定去寫作業,是對我說的話不重視。

我當時體驗到的是被忽略,不被重視,所以我才會通過放大我的情緒,放大憤怒,來施加我的影響力,企圖通過這種方式讓女兒能夠看見我,重視我,這才是導致我情緒失衡的根源所在。

我的信念是,我是被忽略的,我是不被重視的,我只有足夠用力才能讓別人看見我,重視我。


所以,只要這個信念在,一旦遇到類似的情境,就會自動化出現雷同的應對模式。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學了那麼多,還是沒有辦法處理好我們的情緒。我們是沒有辦法只在情緒層面解決情緒問題,就像拆彈專家一定要比製造炸彈的專家技高一籌,我們要想解決情緒層面的問題,必須要站高一線,從信念的層面入手。


你以為惹怒你的只是孩子不寫作業玩手機嗎?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那麼信念是怎麼產生的呢?


這就不得不談到原始創傷,在這裡創傷不是指受到了攻擊,受到了傷害才叫創傷。

創傷指的是意圖受阻或者不被實現。舉個栗子,兩三歲的小朋友特別喜歡把自己的好吃的分享給家人,大人們通常捨不得吃,好東西都想留給自己的孩子,經常會說我不吃,寶貝吃。


這個“我不吃”對於孩子來講就是莫大的拒絕,他們想要表達愛,分享愛的意圖就被阻斷了,這就有可能會有機會形成一個創傷,但不是一定會形成創傷。

為了避開這些不好的體驗,孩子們就會形成相應的應對機制,比如有的孩子就不再熱衷於分享,有的小朋友就會選擇性地分享,誰更願意回應他們,他們就會分享給誰。


這些應對機制在當時來講對他們是有保護作用的,一次有效,兩次有效,多次有效,於是就形成了固化模式,最終形成了信念。


所以,當我們知道了信念的產生,看到了這個原始創傷,我們就有機會去療愈這個創傷,解構掉這個固化信念,我們才會有機會做出新的自由的選擇,才有機會從情緒的失衡裡跳脫出來,從失衡來到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