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西风残照”和杜牧的“隔江犹唱后庭花”,总有人更胜一筹

盛唐以前,李白怀古伤时的最好诗句是“西风残照,汉家宫阙”;晚唐之后,杜牧触景伤情的最佳音韵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个是夕阳残照,一个是亡国之音。对现实讳莫如深的诗人,都喜欢怀古。李白感慨的是汉家宫阙都作了土,那么杜牧感慨的“亡国恨”究竟是亡了谁的国?唱的“后庭花”又是什么曲呢?


李白的“西风残照”和杜牧的“隔江犹唱后庭花”,总有人更胜一筹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李白的“西风残照”和杜牧的“隔江犹唱后庭花”,总有人更胜一筹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金陵城六朝古都,秦淮河自古繁华。秦淮河是古都金陵的点睛之境,一座古城有了莹莹水带,气质上就更向婉约靠近几分。秦淮夜景最佳,自古文人便爱秦淮,更爱夜游秦淮。杜牧在《泊秦淮》开头便写出了“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情怀近酒家”。月夜泛舟秦淮河上,欣赏着两岸的繁华,更在两岸的酒家留下肆意的欢笑,此时杜牧的欢笑早已是收敛了少年得志的意气风发。

李白的“西风残照”和杜牧的“隔江犹唱后庭花”,总有人更胜一筹

秦淮夜色


李白的“西风残照”和杜牧的“隔江犹唱后庭花”,总有人更胜一筹

秦淮夜色


李白的“西风残照”和杜牧的“隔江犹唱后庭花”,总有人更胜一筹

秦淮夜色




这时的诗人已钝化为逃过了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混入了牛李党争的乌龙局,迁官外放的樊川居士。当吴姬压酒唤客品尝的时候,当酒家里的歌姬唱起了 《玉树后庭花》这首曲子的时候, 杜牧在微醺之中应该是像触电一样想起了自己写就的让自己25岁就名动天下的《阿房宫赋》。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李白的“西风残照”和杜牧的“隔江犹唱后庭花”,总有人更胜一筹

想象一下




《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点醒了杜牧,让他看清了纷乱的现实。现在这一曲《后庭花》,在秦淮河的历史倒影里,在酒精带来的醉意微醺之中,杜牧看到了陈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叔宝。在临春、结绮和望仙三座楼阁之中,歌舞升平。


李白的“西风残照”和杜牧的“隔江犹唱后庭花”,总有人更胜一筹


他的爱妃张丽华,像一位落入凡间的仙子,发长七尺黑如漆,临槛梳妆胜洛神。在日日笙歌中,陈叔宝的御笔也没有停歇,一曲又一曲的词曲被填好,就好像是南朝小朝廷的倒计时音。直到有一天,陈叔宝听着靡靡之音看着张丽华那婀娜的舞姿,再一次拿起了御笔,指尖笔端飞舞:

玉树后庭花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好一句“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这南朝小朝廷最后的谶语,居然是由它的掌舵人自己写出来的。当隋文帝的大军渡过长江天险时,金陵王气只能是黯然神伤。陈叔宝也变成了陈后主,带着自己的爱妃束手就擒。投降的路也不好走,中间还给世人留下了一个胭脂井的笑料。


李白的“西风残照”和杜牧的“隔江犹唱后庭花”,总有人更胜一筹


李白的“西风残照”和杜牧的“隔江犹唱后庭花”,总有人更胜一筹


杜牧醒了,盛唐气象不会再回来了。今天听着陈叔宝的《后庭花》评说古人功过,不过是历史的轮回。后人哀秦人,后人继哀汉宫,后人又哀南朝,很快就要轮到后人哀叹我大唐了。可是我杜牧不能说出来!

这个时候还有李白的《忆秦娥》可以吟出心中的痛楚: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的“西风残照”和杜牧的“隔江犹唱后庭花”,总有人更胜一筹


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两个后主,如果说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他们——俱文艺同亡国。

一个陈后主,成了《隋唐演义》里的笑料;另一个李后主,告诉了我们“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