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困境,谁也逃不过,唯有“爱”才能温暖它

昨天是清明节。“死亡”,这个平常让人忌讳的词语成了这个节日无法回避的话题。尤其是当下正在经历的这场疫情,让我们都处于一个公共谈论并关注“死亡”的情境。显然,这对于平时避讳“死亡”的我们,并非一件易事。

书单 | 死亡是困境,谁也逃不过,唯有“爱”才能温暖它

马尔克斯说:父母健在的话,你和死亡之间有一层垫子,当父母离开后,你直接坐在死亡上面了。大四那年,我差点就失去了我的垫子。

大四开学的第一学期,我失眠了。每天晚上,我和室友一样,到了睡觉时间就熄灯就寝,闭上眼睛,然后清醒地躺到几乎天亮。

在刚刚过去的那个暑假,我几乎在医院和家两边不断地奔走,偶尔会跟着家里的亲戚到交通大队核实信息。白天忙碌、大脑几乎一片空白,到了晚上,疲惫和恐惧就开始在黑暗处肆意生长:脑海里不断回放我推开监护病房的门的那天,爸爸像平常一样安静、但浑身是伤躺在病床上,身上插着各种管子。妈妈坐在旁边给爸爸喂水,眼睛红着、肿着……

车祸,颅脑损伤。

这在医院很常见,我们家却是第一次,我永远都不想经历的一次。爸爸半闭着眼,因为伤到了脑袋,手、脚总是没有意识地乱动、乱抓,手腕只好用布条被绑在病床的栏杆上。

征得医生同意后,我解开布条,和妹妹一起握着他的手,那双自我长大后几乎没有握过的、长满茧子的手。起初,我叫他,他并不说话,偶尔睁开眼睛,也是怔怔地望着某个地方,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甚至不知道他是否真的醒着,只是浑浊的眼睛淌下一行泪。

伊壁鸠鲁说:“人有办法对付一切,但是面对死亡,我们同样像那些被拆毁了城堡中的居民。”人死了就意味着不存在,既没有什么天堂,也没有什么地狱。就算悲伤到极致,就算三天日日夜夜流泪,到了第四天泪水也会干掉。不论我们对逝去的故人有多怀念,活着的我们都生活在一个与他们再无交集的世界里。

那段时间,我一边庆幸着、当时爸爸还躺在床上,无意识乱动的手还能把我右手的小手指抠到流血;一边后怕着、爸爸差一点就生活在一个与我们毫无关系的世界里;一边恐惧着:我终将面对这一天。

我们每个人都将面对这一天。

书单 | 死亡是困境,谁也逃不过,唯有“爱”才能温暖它

01 死亡是困境,谁也逃不过

我很幸运,爸爸突然遭遇的这场意外,虽然这对他的性格稍微产生了影响,但最终以幸运地痊愈出院结束,这让我们家的每个人都若获至宝。对于我来讲,这个意外也成为了我的第一堂死亡教育课 :认识、理解、接受个人生命的有限性和脆弱性是一份怎样的礼物啊。

但这本不应该是第一次。高中时代,我和妈妈聊天时,她有时会开始这样一个话题:“等我走了以后……”,我是不会听的,马上就:“呸呸呸,妈你胡说什么呢?”之后若无其事地转移话题。

平常的生活中,死亡是一种隐蔽的存在,人们知道它,却不提起它,就当作它不存在。而即便偶尔我们开始谈论死亡,也常常是讲别人的事。现在回想,这个被我打断的话题,妈妈是鼓起多大的勇气才开口的!而如果当时我能听她好好谈一谈,这次的意外,我可不可以处理得更好一些?至少让妈妈少流一些眼泪,多照顾一些当时还未成年的妹妹的心情。

现在想来,死亡不过是太阳底下最不新鲜的事情。每个清晨都有人醒来,也有人死去。在人口近2000万的北京,每天平均有200多人死去;2019年,全中国死亡人口有998万;全世界平均每秒钟都有1个人去世。我们每个人在生命中,也都会或早或晚的经历亲人、朋友的离世,代表我们某种记忆的符号人物的离开,以及我们自己生命的逝去,方式包括而不限于意外、疾病、自然死亡……

书单 | 死亡是困境,谁也逃不过,唯有“爱”才能温暖它

在过往的日子里,金庸走了,科比走了,还是家长眼中的“孩子”的90后也开始渐渐接受熟悉的人去世。“死亡”是人生的必修课,正如史铁生所说:“死亡是困境,谁也逃不过。”不必避讳谈论死亡,它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你、我、芸芸众生、世间万物的尽头,仅此而已。

书单 | 死亡是困境,谁也逃不过,唯有“爱”才能温暖它

02 名为谈死,实为论生

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除非一些特定职业的人,与“死亡”的距离都很遥远,遥远到我们快要忘记了它的存在,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可以发挥生命的价值。所以,当它突然来敲门,我们慌了。但只要真的清楚了:“死亡”是一件无需急着去做、也必定不会错过的事。

“死亡只是自然现象”,这种洒脱的漂亮话谁都会说,但当死亡真正发生在我们身边,除非冷血无情,才真的会泰然自若。这是因为,死亡教育的目的并不是美化死亡或者教人怎么死亡,或者他人的死亡如何才能让我们不悲伤。死亡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教给人们生命的意义。

在《刺猬的优雅》中,天才女孩帕洛玛不愿成为鱼缸中命运已被注定的金鱼,于是策划着一场12岁生日当天的自杀。但是,新搬来的小津先生和看似粗俗实则优雅的门房荷妮成为了她的“朋友”,与他们的交往使她重新开始审视生命的价值和死亡的意义。

书单 | 死亡是困境,谁也逃不过,唯有“爱”才能温暖它

书单 | 死亡是困境,谁也逃不过,唯有“爱”才能温暖它

最终荷妮死于意外。对生命脆弱性的觉知,真正缩小了我们的关注范围、改变我们和我们的亲人朋友的愿望及生活态度。因此,谈论死亡,名为谈死,实为论生。

书单 | 死亡是困境,谁也逃不过,唯有“爱”才能温暖它

早在1908年,哈佛大学哲学家约西亚·罗伊斯写了题为《忠诚的哲学》一书,他在书中提出:人为什么仅仅存在,仅仅有住、有吃、安全地活着,对于我们是空洞无意义的?我们还需要什么才会觉得生命有价值?他给出的答案是:我们都追求一个超出我们自身的理由,这是人类的内在需求。这个需求可小可大,重要的是,我们在给这个理由赋予价值、将其视为值得牺牲之物的同时,我们赋予自己的生命以意义。罗伊斯把这种超越自身的理由献身行为称为忠诚。

人,总要找到能为之献身的事情,才能明白生命的意义。在电影《超新约全书》中,上帝的女儿用短信向所有人通知了他们的死亡的日期,人生最大的未知成为了既定事实。于是,“如何度过余生”成了众人最关心的事情。战区集体停火、所有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不再向上帝祈祷。上帝生气道:以前我抓着全人类的命门,没人知道自己的死期,所以不敢胡作非为。现在就不会再被我牵着鼻子走了,他们将自主选择生活方式。

书单 | 死亡是困境,谁也逃不过,唯有“爱”才能温暖它

03 唯有“爱”能够温暖“死亡”

去年2月,台湾体育名嘴傅达仁生命最后时刻的影像在网络上广为流传:2018年6月,晚年饱受胰脏癌折磨的他选择前往瑞士——目前全球唯一一个允许外国人在当地接受陪伴性自杀(俗称“安乐死”)的国家。傅达仁先生在至亲的陪伴下,微笑着吃下从医生手中接过“毒药”,和大家说了再见。

书单 | 死亡是困境,谁也逃不过,唯有“爱”才能温暖它

对于身患重病的人或者高龄老人来说,他们最害怕的可能不是死亡,而是那之前的种种状况——丧失听力、记忆力或者不得不忍受疾病甚至是治疗带来的辛苦和疼痛。当人生命的脆弱性出现并占据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人们的日常生活目标和动机都会发生改变。当他们选择结束生命,我们不禁思考什么样的死才有尊严。

我也曾间接地经历过青年人的“自杀”。我是一个追星族,有一天在微博发现朋友们都在转发“谁能联系到她的家人或者同学!”。原来是一位粉丝朋友发了一篇“全世界再见”的微博!于是,我也赶紧加入了转发扩散、联系网警的队伍中。最后,我们终于联系到了女孩当地的警方。但是很可惜,抢救晚了一步,她永远离开了我们。后来我们了解到,她生前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当他们选择结束生命,我们不禁仍想追问什么样的生才值得活。

书单 | 死亡是困境,谁也逃不过,唯有“爱”才能温暖它

▍图片来源: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在《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中,欧维在挚爱的妻子死后便失去了活着的希望和意义,但却总在自杀的时候被新搬来的邻居夫妇“打扰”。在几次接触中,欧维对这家人的看法也由嫌弃到接受,竟也因为这家人的真心和热情,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他陪着怀孕的女人生下孩子,送给这对夫妇的大女儿买下自己以前根本没有听过的iPad、让她好好学习绘画……最后,他在这家人的陪伴下离世。

书单 | 死亡是困境,谁也逃不过,唯有“爱”才能温暖它

那些与生命的脆弱性相抗争的人与不抗争的人之间存在观念的鸿沟,抗争成功的人比抗争失败的人多了几分幸运。死亡的威胁或者诱惑,都使我们重新对活着的欲望加以排序。

那位自我结束生命的同好,她生前我们并不相识,她走后,我翻开她的微博,首先我注意到了她手绘的头像,好漂亮!我看着微博里那些她画下的我们共同喜欢的艺人,笔触细腻、画风阳光可爱,她该是一个心中充满爱的女孩才会画出这样的画!又该是一个人对抗抑郁症有多辛苦才做出这样的选择。我为她流下眼泪,心中祝福她:“如果这是唯一能让你感受到快乐的方式,希望你一路走好。以后要一直开心呀!”

在选择安乐死的傅达仁先生的视频中,我注意到傅先生的儿子忍着眼泪,不断地说:“爸爸,我们爱你……”这让我记起史铁生的那句“死亡是困境,谁也逃不过”,还有下一句——唯有爱才能温暖死亡。


04 学习正视死让我们更有勇气地生

忘记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我时常觉得中国缺乏三种教育:性的教育、爱的教育和死亡的教育。这三种概念,分别对应人生的三个支点,身体完整,灵魂充沛和生命价值。”

“死亡”长久以来被冷处理,目前国内开设死亡教育课程的高校不足20所。但值得欣慰的是,去年,全国人大代表在两会提出了全面开展死亡教育的建议。

台湾教育学博士张淑美认为,“儿童在四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而死亡教育没有年龄的界限。卡夫卡说过:“生命的意义在于终结。”正视死亡让我们勇往直前,促使我们完成目标,去学习、去爱、去创造。

在疫情之下,死亡被聚集成抽象的数据,但就像北野武说的:“灾难并不是死了两万人或八万人这样一件事,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面对死亡,我们需要学会同理心。

死亡是一种丧失,人类文明很早就在用各种仪轨来处理这种丧失,让“幸存者”重新开始生活。没有机会去言说、表达、处理“丧失”这件事时,“甚至会对几代人造成影响”。面对死亡,我们需要学会接纳失去和无常。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昨天我们举行了全国性哀悼活动。在此期间,全国和驻外使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上午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旗舰鸣笛,防空警报鸣响。我听到防空警报的声音远远传来,就像一声长长的哀鸣,在这声哀鸣里,不禁落下泪来。

书单 | 死亡是困境,谁也逃不过,唯有“爱”才能温暖它


清明清明,清死亡之疑惑,明生命之意义。很感恩有这样一个节日,让谈论死亡变得不是那么的避讳。也烦请清明时节的清风,为我们思念着的故人捎去思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