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本書就是一次出遊

今天是讀書日,趕巧剛剛讀完一本小冊子《紙上臥遊記》。這本書的作者是個讀書狂人。之所以起這麼個書名,就是為了炫技——博覽群書、幽默智慧,足以帶著讀者來一場“紙上的旅行”。

從某種意義上說,讀一本書就是一次出遊。作者就是這場旅遊的嚮導,我們跟著他走入大千世界,或者另外一種生活,經歷不一樣的人生體驗或者思考,總之從現實生活中脫離開來,進入一個不那麼熟悉的世界。這不就是旅行的意義嗎?這不也是讀書的樂趣之所在嗎?

《紙上臥遊記》是八篇短文章的合集。作者對讀書的理解很有意思,我專門摘取這部分說說。

讀一本書就是一次出遊

千萬別被作者嚇唬住

有的人讀書是希望讓書裡的話印證自己早已形成的觀點,還有些人是希望簡單地接受一種灌輸,另有一種人喜歡欣賞觀點與觀點的交鋒,所來不著急下什麼結論。

在今天這種媒體環境下,能靜下心來讀本書就不錯了,你管他是裝模作樣、附庸風雅,還是求知若渴、獨立思維?當然,前兩種人其實挺常見的。有的人經常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你看我就說吧……”或者跟人抬槓:“**書中就是這麼說的!”就好像“**書”說的都是真理一樣。

在作者看來,只有第三種人才能從書中挖出寶貝。

有一類書總是裝出煞有介事的樣子,好像很深刻。書中旁徵博引、論據繁多,似乎論據越多,對論點的支持度也就越高。但其實完全不是這麼回事。有的文章,論據是論據,論點是論點,兩者之間實在沒有牢靠的邏輯關係。所以我們讀書要和旅遊一個心態,別搞得像朝聖似的。輕鬆一點,反而能發現美好。

有一類書,特別受歡迎,也容易唬人,就是那些成功學和勵志書。但是這種書其實有“套路”:作者往往自信爆棚,行文堅定得猶如特朗普演講——沒有誰比我更懂anything。這就是暢銷書背後的秘密——“人們甘願被矇蔽”。所以資深的編輯一收到作者的稿子,總要把那些“毫無必要”的限定語一股腦刪掉,把謹慎的觀點換成大膽的結論。

目前大行其道的圖書,無論是職場勵志、還是心靈雞湯,抑或管理財經,都有成功學的身影。作者認為,成功學大多是謊言。但成功的人卻有個特質——容易被欺騙。這個結論看似荒謬,作者是這麼解釋的:“那些熱忱的勵志讀物的信徒們,那些帶病堅持工作,即便父母病重自己仍然堅守工作崗位的人,他們中的多數今天真的成就了一番事業,至少升遷得比別人快。而那些不容易被騙到的人,那些堅守著契約精神的人,反而在事業上明顯的落在了下風。”作者由此得出結論:“在社會上討生活,容易上當受騙的天性和一往無前並甘於自我犧牲的勇氣比讀書明理重要的多”。

本書作者的刻薄可見一斑。

讀一本書就是一次出遊

讀書人都不太正常

作者在書中有個很奇怪的觀點:讀書人沒有一個是正常的。這句話看起來像《奇葩說》的辯題。但作者是如何立論的呢?

作者首先界定了“讀書人”的概念:是指那些始終保持著濃厚的閱讀趣味,並對閱讀毫無功利心的人。這些人哪裡和常人不同呢?

首先,常人喜歡不變的認知,但讀書人心理往往裝著不確定的知識。一旦一本新書打破了原有的認知,還會欣然嚮往,等待思維繼續升級。而普通人往往不願意更新老知識和舊觀點,因為人天性就是維持現狀。

其二,普通人讀書都是為了有用,但讀書人的好奇心會壓倒功利心。

其三,一個不愛讀書的人,觀點和知識常常是鮮明的、整體的、確定的,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習慣可以快速處理信息。但讀書人恰恰相反,頭腦中有太多模糊的、散碎的、不確定的信息。而且越是資深的讀書人,大腦當中那些懸而未決的東西就越多。讀書人喜歡反思,違反格式塔心理學中的“封閉律”,讓記憶不閉合,總愛刨根問底,對結果關注不足,而對過程關注有餘。

所以作者透過一位資深圖書策劃人之口得出一個近乎讓人抓狂的結論——要做好圖書市場就要把握一個大原則:書,一定要做給不讀書的人

看到最後,其實你會明白。作者說讀書人不正常,其實是在誇讀書人。因為作者把自己當成了讀書人,而且還是博覽群書之人,這句話自然也就是自誇。

讀一本書就是一次出遊

陸小鳳型和郭靖型作者

《紙上臥遊記》中有個觀點:寫書的人分成兩種類型——陸小鳳型和郭靖型。前者聰慧過人,富於幽默感,更有理性的趣味;後者用力甚勤,頗有重、拙、大的境界,更有感性和直覺的趣味。所以做學問的人一般屬於陸小鳳型,看問題周密透徹、下結論謹慎小心;而寫小說的人一般屬於郭靖型,要有點笨笨的執拗,這樣才有渾然之美。

所以,如果有人年輕時喜歡文學類的感性審美,而在成熟之後雖然有了更多的閱歷、閱讀和見識,卻仍然不失感性風格和文學青年的典型趣味,那麼寫出來的作品一定大受歡迎。作者認為,錢穆就屬於做學問但不失感性的學者,所以受到普通讀者喜歡,是一位郭靖型作者。

本書署名作者為“熊逸”,但這是筆名而非真名。這位“世外高人”在得到APP開了好幾門課程,書也寫過不少,但誰也不知道他姓甚名誰,長相如何。更有趣的是,他經常換筆名。事實上,《紙上臥遊記》首次出版時用的筆名叫“程雨城”。只不過後來“熊逸”火了,所以再版的時候就用了這個筆名。

熊逸喜歡為自己的不同筆名做分身、立人設。他原本給“程雨城”這個筆名的人設是:男,年近30歲,單身,不合時宜,人生輸家,憤青,有一點文藝趣味,刻薄。讀過本書,作者那種秀博學、秀智商、秀幽默、愛自誇、語言刻薄的形象躍然紙上。

筆者倒是讀過幾本熊逸的書,其得到課程也學過幾節。根據他的這些文字綜合判斷,想必他會把自己歸為“陸小鳳型”,嚴謹且不失幽默。但從本書字裡行間流露出的羨慕中看得出,他最終想要成為“郭靖型”作者——一種帶著閱歷又不失真性情的人。

不得不說,這也是筆者最終想要成為的那種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