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就是一次出游

今天是读书日,赶巧刚刚读完一本小册子《纸上卧游记》。这本书的作者是个读书狂人。之所以起这么个书名,就是为了炫技——博览群书、幽默智慧,足以带着读者来一场“纸上的旅行”。

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一本书就是一次出游。作者就是这场旅游的向导,我们跟着他走入大千世界,或者另外一种生活,经历不一样的人生体验或者思考,总之从现实生活中脱离开来,进入一个不那么熟悉的世界。这不就是旅行的意义吗?这不也是读书的乐趣之所在吗?

《纸上卧游记》是八篇短文章的合集。作者对读书的理解很有意思,我专门摘取这部分说说。

读一本书就是一次出游

千万别被作者吓唬住

有的人读书是希望让书里的话印证自己早已形成的观点,还有些人是希望简单地接受一种灌输,另有一种人喜欢欣赏观点与观点的交锋,所来不着急下什么结论。

在今天这种媒体环境下,能静下心来读本书就不错了,你管他是装模作样、附庸风雅,还是求知若渴、独立思维?当然,前两种人其实挺常见的。有的人经常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你看我就说吧……”或者跟人抬杠:“**书中就是这么说的!”就好像“**书”说的都是真理一样。

在作者看来,只有第三种人才能从书中挖出宝贝。

有一类书总是装出煞有介事的样子,好像很深刻。书中旁征博引、论据繁多,似乎论据越多,对论点的支持度也就越高。但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有的文章,论据是论据,论点是论点,两者之间实在没有牢靠的逻辑关系。所以我们读书要和旅游一个心态,别搞得像朝圣似的。轻松一点,反而能发现美好。

有一类书,特别受欢迎,也容易唬人,就是那些成功学和励志书。但是这种书其实有“套路”:作者往往自信爆棚,行文坚定得犹如特朗普演讲——没有谁比我更懂anything。这就是畅销书背后的秘密——“人们甘愿被蒙蔽”。所以资深的编辑一收到作者的稿子,总要把那些“毫无必要”的限定语一股脑删掉,把谨慎的观点换成大胆的结论。

目前大行其道的图书,无论是职场励志、还是心灵鸡汤,抑或管理财经,都有成功学的身影。作者认为,成功学大多是谎言。但成功的人却有个特质——容易被欺骗。这个结论看似荒谬,作者是这么解释的:“那些热忱的励志读物的信徒们,那些带病坚持工作,即便父母病重自己仍然坚守工作岗位的人,他们中的多数今天真的成就了一番事业,至少升迁得比别人快。而那些不容易被骗到的人,那些坚守着契约精神的人,反而在事业上明显的落在了下风。”作者由此得出结论:“在社会上讨生活,容易上当受骗的天性和一往无前并甘于自我牺牲的勇气比读书明理重要的多”。

本书作者的刻薄可见一斑。

读一本书就是一次出游

读书人都不太正常

作者在书中有个很奇怪的观点:读书人没有一个是正常的。这句话看起来像《奇葩说》的辩题。但作者是如何立论的呢?

作者首先界定了“读书人”的概念:是指那些始终保持着浓厚的阅读趣味,并对阅读毫无功利心的人。这些人哪里和常人不同呢?

首先,常人喜欢不变的认知,但读书人心理往往装着不确定的知识。一旦一本新书打破了原有的认知,还会欣然向往,等待思维继续升级。而普通人往往不愿意更新老知识和旧观点,因为人天性就是维持现状。

其二,普通人读书都是为了有用,但读书人的好奇心会压倒功利心。

其三,一个不爱读书的人,观点和知识常常是鲜明的、整体的、确定的,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习惯可以快速处理信息。但读书人恰恰相反,头脑中有太多模糊的、散碎的、不确定的信息。而且越是资深的读书人,大脑当中那些悬而未决的东西就越多。读书人喜欢反思,违反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封闭律”,让记忆不闭合,总爱刨根问底,对结果关注不足,而对过程关注有余。

所以作者透过一位资深图书策划人之口得出一个近乎让人抓狂的结论——要做好图书市场就要把握一个大原则:书,一定要做给不读书的人

看到最后,其实你会明白。作者说读书人不正常,其实是在夸读书人。因为作者把自己当成了读书人,而且还是博览群书之人,这句话自然也就是自夸。

读一本书就是一次出游

陆小凤型和郭靖型作者

《纸上卧游记》中有个观点:写书的人分成两种类型——陆小凤型和郭靖型。前者聪慧过人,富于幽默感,更有理性的趣味;后者用力甚勤,颇有重、拙、大的境界,更有感性和直觉的趣味。所以做学问的人一般属于陆小凤型,看问题周密透彻、下结论谨慎小心;而写小说的人一般属于郭靖型,要有点笨笨的执拗,这样才有浑然之美。

所以,如果有人年轻时喜欢文学类的感性审美,而在成熟之后虽然有了更多的阅历、阅读和见识,却仍然不失感性风格和文学青年的典型趣味,那么写出来的作品一定大受欢迎。作者认为,钱穆就属于做学问但不失感性的学者,所以受到普通读者喜欢,是一位郭靖型作者。

本书署名作者为“熊逸”,但这是笔名而非真名。这位“世外高人”在得到APP开了好几门课程,书也写过不少,但谁也不知道他姓甚名谁,长相如何。更有趣的是,他经常换笔名。事实上,《纸上卧游记》首次出版时用的笔名叫“程雨城”。只不过后来“熊逸”火了,所以再版的时候就用了这个笔名。

熊逸喜欢为自己的不同笔名做分身、立人设。他原本给“程雨城”这个笔名的人设是:男,年近30岁,单身,不合时宜,人生输家,愤青,有一点文艺趣味,刻薄。读过本书,作者那种秀博学、秀智商、秀幽默、爱自夸、语言刻薄的形象跃然纸上。

笔者倒是读过几本熊逸的书,其得到课程也学过几节。根据他的这些文字综合判断,想必他会把自己归为“陆小凤型”,严谨且不失幽默。但从本书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羡慕中看得出,他最终想要成为“郭靖型”作者——一种带着阅历又不失真性情的人。

不得不说,这也是笔者最终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