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大潮下的「TO B」速度

新基建大潮下的「TO B」速度

更快、更精準、更高效地完成其細分支線的產業覆蓋,是時代為移動互聯網開出的最後一道難題。

撰文|皮爺

出品|產業家

“條條大路通羅馬”,並不是一句簡單的俗語。

事實上,從公元前3世紀,隨著羅馬統一亞平寧半島,一場歐洲史無前例的基建就拉開序幕,地球赤道周長才4萬公里,而羅馬人卻圍繞首都修了超過40萬公里的高標準道路。

最終的結果就是,密佈的道路彷彿後世的地鐵線路,以至於從歐洲任何一條大道開始,最終都能抵達羅馬,也自然有了這句著名的俗語的誕生。

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恰恰是因為道路基礎實施的無限通暢,才使羅馬真正走上繁榮富饒的時代。

客觀來說,這是一個恆久不變的真理。從一二戰時期的德國工業化技術設施構建到我國剛成立時地大興土木,全力鋪路,在歷史的每一個節點中,基礎設施都是經濟和社會騰飛的最佳壓艙石。

這也意味著,完成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構築,也恰是時代經濟質變的前提。而且,速度越快,紅利越大。

如今的“新基建”更不例外。更快、更精準、更高效地完成其細分支線的產業覆蓋,是時代為移動互聯網開出的最後一道難題。

經濟騰飛的號角正在被吹響。

“新基建”背後的建設速度

一級市場率先有所反應。

利好面率先轉化成股市中的K線。數據顯示,自從“新基建”提出之後,5G、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基礎設施的巨大需求撲面而來,A股相關概念股紛紛翻紅。

股市是對政策的最直接反應,基於此,不妨先對新基建進行拆解。

各條支線的脈絡足夠清晰。從上層建築的角度來看,目前,官方廣泛提及的“新基建”主要包括七大領域: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

從產業的角度來分析,除了5G基建是一個頗為抽象化的名詞外,其餘各個領域均自成一體,彼此獨立卻又相互影響,各條產業鏈支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個頗為有意思的現象是,儘管沒有明確具體的方向,但各地基於“新基建”產業方面的投資已然就位。

截至目前,13個省份相繼公佈2020年投資計劃,投資金額已高達34萬億,相當於2019年全國GDP的三分之一,且這一數字依然在增加中。從投資規模來看新基建比2008年的四萬億更可觀。

對於這一舉動,可以理解為在上層建築定調的前提下,誰能更快地完成對產業的佈局,率先構建出完成的基礎設施,就更能在下一波的經濟騰飛中吃到更多的紅利。

前車之鑑已然足夠明朗。新中國剛成立時的山東因為道路規劃整齊、通暢迅速成為經濟大省,改革開放後廣東、浙江因為率先引入互聯網的制度模式“一夜之間”身價暴漲……

可以理解為,大方向的排兵佈陣更意味著小規模的快速突進,小到一個縣,大到一個省,足夠迅速地跟上時代洪流,這才是被“裹挾著”發展的最佳秘訣。

企業是發展的最佳載體。細看新基建的七大領域,從5G到工業互聯網,從特高壓到新能源充電樁,更能看到的是舊的無效的低能運作方式正在被逐漸摒棄,而依託互聯網發展的新興企業的模式愈發成為社會推崇的主流。

以新能源充電樁為例,從全局來看,外界能感受到的是國家對於能源經濟的構建決心,從大手筆補貼到公共基礎設施的鋪設,被選中的一個個車企首先要有互聯網的產業模式和發展路徑,從真正意義上擺脫舊的能源運作方式,才能成為國家構建的能源賽道的入選玩家。

再比如5G基建,儘管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是三大運營商和華為的主場,但如果放大來看,不難發現,從上游芯片的製作到下游手機廠商的同步迭代,在這個巨大的產業鏈上,已經有無數的互聯網企業與之串聯,在5G產業的催化下進化發展。

可以理解為,與其說“新基建”是國家提出的基於七大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倒不如說是一次基於現階段互聯網產業模式發展的綜合和樣本。

唯一不同的是,這個產業樣本如今需要被提出,被關注,被踐行。

互聯網巨頭的“下水”速度

阿里率先有所動作。

在3月10日,5G領域迎來巨鱷玩家——阿里巴巴官宣成立“XG實驗室”,進軍5G,即依託阿里巴巴應用生態,在雲計算等數字基礎設施支持下,聚焦5G技術和應用協同研發,並致力推動下一代網絡通信技術研究。

可以理解為,這恰是阿里對於“新基建”的最直接回應,而書面上的另一則聲明則是出現在第二天阿里掌舵人逍遙子的發文中,在他看來,“新基建”更可以理解為是新興產業,一端連接著巨大的投資與需求,另一端連著不斷升級的消費市場。

可以看作,這個定位恰恰是對新基建和阿里本身屬性的結合。基於在消費市場強大的能力和四處開花的投資邏輯,在新基建的賽場上,可以看成,阿里儘管不是直接賽車手,但卻仍是最大的受益方之一。

除此之外,騰訊、百度同樣是重量級玩家。

以騰訊而言,基於微信生態的小程序體系以及如今擁抱產業互聯網的新姿態,在疫情期間已然證明了自身的產業實力,儘管就目前來看仍然屬於“產業新秀”,但依託其強大的流量屬性以及TO C能力,更可以看作,它擁有足夠多的觸角來參與進這場“新基建”的大軍備競賽中。不論是投資,還是產業,抑或是如今逐漸風生水起的企服能力,都已然成為其參賽的籌碼。

新基建大潮下的「TO B」速度

百度同樣如此。更可以理解為,如果說阿里、騰訊是通過間接性的觸角來參與比賽,那百度便是直接身處賽場之中。

客觀來說,作為互聯網人的“黃埔軍校”,儘管錯失移動互聯網的紅利,但如今的百度擁有國內最專業的無人駕駛技術,同時在大數據、AI能力上也是儲備頗深。

李彥宏為百度的身位定調。“未來十年,智能經濟將成為中國經濟的新標籤。而‘新基建’則是讓智能經濟火箭加速升空的燃料艙。”

更可以理解為,如今的百度,儘管已和阿里、騰訊不是一個身位,但在新基建的產業技術賽道上,百度的技術屬性或從某種意義上為其贏得了站位頗為靠前的籌碼。

除此之外,三大巨頭下水的另一個籌碼便是雲計算,儘管雲計算並不是新基建的七大領域之一,但就當下而言,它更等同於是新基建下的“基礎設施”,唯有將企業數據進行雲化,才能保證後續拓展發育。

除了BAT三大巨頭,京東數科、浪潮集團、360、奇安信等更多的公司也在愈發成為這次“新基建”賽場上足夠亮眼的存在。以浪潮為例,在新基建的七大領域中,浪潮集團的覆蓋領域高達6個,已然成為新基建的龍頭企業。

除此之外,一個頗為亮眼的案例是,京東數科在近日成立產業AI中心,將自身的全部AI能力進行總結輸出,同時基於場景進行進一步落地轉化,旨在實現“AI基礎設施化”。

在風口面前,沒有人能無動於衷,更沒有人敢選擇無視。

“新基建”打響TO B發令槍

對於新基建,坊間有一個頗為有意思的說法。

如果把新基建比作是互聯網時代的產業題卷,那麼企業便已然化身成其中的一個個答題人,會更可以理解為,企業的答題之路,也恰恰是TO B的建設之路。

這點不難理解,從本質上來說,基於行業改變的最終承載體就是每個賽道的企業,唯有從企業端進行改變,才能串點成線,真正從行業端進行改變。

更可以理解為,相較於互聯網上半場的TO C業務比拼,下半場的TO B市場藍海已然成為新的競技場。

這誠然是一個巨大的藍海市場。一組數據顯示,根據相關機構測算,2020年我國5G投資規模將近3000億元、特高壓投資規模超600億元、軌道交通投資規模在5000億元左右、充電樁投資規模100億元、數據中心投資規模約1000億元、人工智能投資規模約350億元。

顯然,與投資數字對應著的則是一個個承擔變化的企業,從5G產業鏈的上下游,到軌道交通的高新企業,再到新能源汽車的叢生林立。每一筆投資的滲透邏輯都是猶如向平靜的湖面倒入一碗滾燙的熱水,激活所在的產業賽道。

中國有這樣的底氣和自信,這次疫情就是一個證明。

一個大背景是,截止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實現“一部手機全部搞定”的國家。而這次戰疫中,人工智能、大數據、雲技術等技術的場景應用更是得到了廣泛充分的驗證。

從前線的醫療AI技術,到深入到社區的健康碼工程,再到全民監測的智慧城市部署,在每一條線路上,身置其中的企業都獻出自己的力量,構建出發揮巨大動能的產業姿態。

但一個必須要直面的問題是,前景並不能掩蓋如今新基建發展的窘境。

數字顯示,目前存量PPP項目總投資規模大概17.6萬億元,其中鐵公基(鐵路、公路、港口、碼頭、機場、隧道等)是大頭,約7.1萬億元,佔比接近41%。而“新基建”項目在17多萬億PPP項目庫中,不足1000億元,佔比只有0.5%。

新基建大潮下的「TO B」速度

類“新基建”項目,如軌道交通、園區開發、垃圾發電等,在PPP項目庫中大約2.6萬億,佔比14.7%左右。兩者加總大概佔整個PPP庫的15%左右。

從數字不難看出,真正的“新基建”佈局儘管確立,但距離規模化仍然有不短的距離,對行業而言任重而道遠,而對於TO B企業來說,這仍然是一條不太容易走的路。

不過,長坡厚雪之下,能夠真正跑通、跑出來的企業,也恰恰是最有價值的企業。

劉鶴在《兩次全球大危機比較研究》一文曾經寫到過,危機不但具有對生產力發展的破壞作用,也有積極的創新作用,更有強烈的再分配效應。大危機不但分配的是一個國家的國內財富,還有國家之間實力的對比。

如今看來,疫情的到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恰是加速了新基建的建設速度,基於不同場景的新技術的呈現也更在反襯著新基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回到當年的歷史,恰恰是因為長城的修建,才使得唐朝有了卻匈奴七百餘里和封狼居胥的資本。

之後,這條軍用轉民用的道路,隨著大漢的商品與文化源源不斷的輸入,才讓匈奴、鮮卑、百越、羌胡各族先後加入到大漢命運共同體之中。

時代不同,命運相仿。對於如今的中國來說,新基建也正是一個騰飛的新起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