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父母15种习惯养出"负责任"的孩子,未来更有团队合作精神

毋庸置疑,我们都想养育负责任的孩子。

我们期待,孩子长大后能孝敬长辈、能热爱祖国、能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能关爱身边的人,最最重要的是,将来他能对自己负责。因而,培养有着高责任感的孩子,可以说是我们初为人父人母最基本的期待。

然而,“责任感”这么抽象的概念,如何在我们生活中为孩子培养呢?或许每位爸妈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但是,谁也无法知道,它是否正确,是否有效?

我们很多人有时候,其实都是趋向于“逃避责任”的。这是人性的惰性使然。甚至,我们所有人都希望爸爸妈妈能永远陪在自己身边,不会老,最好是爸妈有巨大的“财产”可继承,有衣食无忧的一生等待着自己,过上“米虫”般的“无忧”人生。

就如同事的孩子近期的趣谈,说最近五年级的儿子问自己:“爸爸,我觉得我们家很有钱,只是你装作很没钱的样子,想让我多奋斗努力而已,对不对?”同事顿时逗乐起来,顺口就回了一句:“对啊,我当年也是这么觉得你爷爷应该是个大富豪,有一批财产等着我继承,我也怀疑他骗我,但是到如今都没消息!”

心理学:父母15种习惯养出

所以,并非谁都拥有几世都用不完的财富等着自己,并非所有人都能对自己和家人打个包票保证一生无忧,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精神和物质追求,每个人都得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

那么,我们如何养育孩子,让他们能对自己的选择及其对世界的诸多影响,负起责任来呢?

最近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美国享有盛名的育儿网站AhaParenting.com创始人劳拉·马克汉姆博士,在美国《母亲》杂志以及《今日心理学》上发表有关于孩子责任感培养的更新文章,本文结合其诸多观点,就责任感问题,结合更多心理学相关文章,整理出15大习惯将是培养孩子“负责任”的重要方法。供广大父母参考。

首先,最重要的原则,你得将“责任”视为对你的孩子而言,是快乐的事情,而不是负担。

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自己是“有责任感”的,有能力并且能够对需要做的事情做出正向的反应。他们需要这些,

一定是为了他们的“自尊”和他们的生活更具有“人生意义”

因此,父母实际上不需要“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何负责任地处理自己;父母只需要教他们——孩子自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积极的贡献”并与自身建立关联,是孩子主动“想这样做的”。(因而,最重要的还是主观能动性!)

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专注于帮助孩子独立地“自己掌管自己的生活”,并在必要时支持他学习各种新技能,那么孩子将希望担负起“自己的每项新职责”。

与其说服是父母要求让他负责,不如说是他自身很有动力“对自己负责!”。这是一个微妙的转变,但它却足以改变了孩子的整个世界。

心理学:父母15种习惯养出

因此,这里的15种日常策略,养成习惯的花,可以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我反应能力”和“责任感”。

1.习惯于培养孩子,主动去清理她自己的各种“混乱情况”!

从协助孩子善后开始,直到她学到为止。如果在一些混乱的家务或某些混乱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开朗和友善地引导孩子,对待孩子,她会更快地学习这项“自我整理混乱局面”的技能,并且记住-比如——“我不必担心“牛奶的溢出”,因为自己会为此负责和处理,下次我也会提前预估。”这比父母恐吓孩子可能会打翻牛奶杯子、惩罚孩子调皮打破杯子,来的积极有效。

当她犯错,摔倒牛奶杯、或者灌装过多牛奶溢出时,鼓励她自己拿一块抹布擦拭,或者父母及时递给她一块纸巾,这种小事,其实就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如果父母一开始就默认孩子没有行为能力,不让她碰到牛奶或者杯子,亲力亲为代劳,那么孩子她就希望父母永远帮助自己清理善后。这就是习惯!她习惯了不思考,习惯了你铺好所有的路。

当孩子将积木洒落沙发到处时,避免责骂,而是从小教他:“我们每个人都很会收拾自己的东西。孩子你也一样,你的玩具必须自己收起来,否则它会被妈妈清理沙发卫生的时候丢失。”

心理学:父母15种习惯养出

总之,只要父母的方法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责骂、大吼大叫导致孩子抵触和逆反,那么您的孩子就不会感到防御和抱怨,甘愿为自己的混乱局面负责。当孩子们感受到父母“始终如一”的友好期望时,“我们每个人都会收拾自己的烂摊子...别担心,妈妈也会帮助你....这里是给你的抹布;这里是你的工具箱...“如此积极主动的友好沟通习惯,孩子自然会被正向引导。

2.孩子们有机会为”共同的利益“做出贡献,贡献自己的力量。换句话说,让孩子懂得“付出”!

父母经常观察,看到孩子对她的弟弟友善,或者听到她一直在深情的唱歌时,及时的给出肯定和支持。譬如:“你对弟弟真好,你真是个负责任的大姐姐”、“你这么深情的唱歌,给我们家带来了欢乐,你是我们家的开心果!”。父母的每一次承认和肯定,都正向地激励孩子乐于做出贡献。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在家庭内部和外部的贡献都应适当增加。孩子们需要承担两种责任:自己的自我照顾和对家庭福利的贡献。

当然,父母不能指望孩子在“一夜之间”就乐于付出和贡献。父母有节奏有安排地以适合孩子年龄的方式稳步增加一些责任清单,是培养的技巧。譬如,邀请幼儿将吃饭前擦桌子,摆放碗筷。三四岁的孩子可以自己搭配衣服袜子,甚至帮弟弟妹妹安排袜子,五岁的孩子可以帮助你敲敲打打修理家具。七岁的孩子帮忙准备泡茶、准备花园浇水,八岁的孩子准备晾晒和折叠衣物等等,从家务中,让孩子参与家庭中共同的劳务。

心理学:父母15种习惯养出

3.请记住,没有一个孩子会时时刻刻主动爱做“家务”,所以做家务是提高孩子家庭责任感的好方法,但记得和他一起做,或者总是让他有同伴一起做家务,并且给与积极的肯定。

除非父母希望孩子将“家务负担”视为繁重的工作,否则一开始不要让孩子在没有你在场的情况下单独做家务,直到他们发自内心的,认定自己是家庭日常活动的一分子,(这可能要在孩子临近成年后才能形成这样的自觉和自我认同)。父母让孩子做家务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完成这项劳动,而是要塑造一个“乐于贡献和承担责任”的孩子,所以,一定要记得和孩子进行积极正向的互动反馈。

让孩子参与的劳动变得有趣。父母根据需要提供尽可能多的次序安排,支持孩子和动手帮助,包括和孩子坐在一起,协助他。要知道,这比自己动手“代劳”要困难得多。提醒自己,我们是在帮助孩子学习技能。并且帮助孩子在完成这些家务时会——感到高兴,并对成果进行互动交流,让孩子获得“成就感”。这才是我们培养孩子家庭责任感的最紧要的事。

心理学:父母15种习惯养出

4.始终让孩子“自己做”和“帮助”。

帮助孩子发现自己做的贡献,并获得“满足感”。这比父母自己单独快速或完美地完成一件事更为重要。所以,父母习惯于鼓励孩子“自己独立做”某事,并在旁指导和支持、激励,日积月累的小事持之以恒,是对孩子“责任感”培养的强化。

5.与其简单地下达命令,不如让孩子思考。

例如,早上起床对那个睡眼朦胧的孩子,不要总是着急赶时间和命令“快点去刷牙!书包都准备好了吗?别忘了带作业本!” 换个问法:“孩子早上好啊,新的一天准备去上学,现在是7点20分,马上需要做些什么?”

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怎么做好一周清单,行动计划、课余时间安排表等等,目的是使孩子日复一日地专注完成自己定下的清单,直到将其内化成习惯,并开始管理自己的起居安排。

心理学:父母15种习惯养出

6.提供参考方案和列计划表格。

表格化、流程化安排自己,对儿童的生活至关重要,它能使得孩子进行一系列不那么诱人的任务来自我管理,让每一天日程化、习惯成自然。

比如,掌握准时准点就寝时间的习惯、养成成功的学习习惯等等。同时,生活上,他们通过掌握每日重复的洗衣服、洗红领巾或安排全家人就餐准备等日常家务,来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

7.教孩子对他人负责。

当女儿伤害了她弟弟的感情时,请不要马上强迫她道歉。她当下不会是故意的,给她更多的机会合理解释自己、表达自己,倾听完她的感受再做出家长的评判,这样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帮助女儿解决和平息那些使她“咆哮”“对弟弟发火”的纠结情绪。

一旦孩子情绪平稳后,问她可以做些什么来弥补“姐弟情谊”。这时你会惊喜的发现,孩子自己也明白用一些自己的方式道歉。比如通过给弟弟读一个故事,或者帮助他安排玩具,或者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等等,这样孩子才能主动学会对他人负责。(这比父母直接命令她该怎么做,来的更加民主和发挥孩子的主观意识。)

这样做同时也告诉了孩子,对他人的伤害是有代价的,孩子该主动负责弥补感情伤害。但是由于父母没有强迫,她能够选择进行弥补,使弥补的感觉良好,这将大大激发孩子对他人感受的主动认知。

心理学:父母15种习惯养出

8.损害别人的物品要赔偿,并且是用孩子能负责的代价。

比如,孩子们该用自己的零花钱来支付丢失的图书、玩具,给别人家打破的窗户等等,为自己做错的事,用自己的小财产来承担后果,那么孩子再次犯规的可能性就更小。

9.不要急于为困境中的孩子大包大揽。

父母可以帮忙解决部分问题,帮助他克服自己的感情和恐惧,并确保他不回避困难。但是一定给孩子机会让他自己主动解决问题,无论是需要道歉、还是以更具体的方式进行修复友情。

10. 规范一些特定责任、适当增加问责制。

明确说明孩子需要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吃完香蕉,香蕉皮暂时没地方扔,也不要扔地上是最起码的公德心,带着有香蕉皮的垃圾袋行走虽然有点不舒服,但我们是从不乱扔垃圾的,所以,把垃圾袋拿在手上,一直到遇着垃圾桶为止。”

“这个公交车上几个位置的标志说明是为老弱病残孕保留的,所以我们当然不能霸占那个位置。遇到老弱病残孕乘客,我们要优先让他们坐!”

心理学:父母15种习惯养出

兑现对孩子的诺言,不要找借口。如果您在答应他玩游戏时没有遵守,为什么他要负责履行与您的诺言和协议?古时候有个故事关于“曾子杀猪明不欺”,也有同样的做法:

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买东西,小儿子哭喊着也要去。她对孩子说:你好好在家等娘,娘回来叫你爹杀猪娃给你吃。孩子不闹了。当她从集市回来,曾子正在磨刀,准备杀猪。她急忙对曾子说,猪娃不能杀,

我是哄孩子玩的。曾子说:大人怎能对孩子无信呢?母亲不守信用,孩子便会失信于人,答应孩子的事是不能反悔的。曾子的妻子点头称是,和曾子一起杀了猪娃。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这曾是我儿时尚且没有文化的奶奶都能讲给我听的故事,教我做人。这些小故事,可收藏讲给孩子听!从小便给孩子、家人营造一种遵守公德的形象、从小便给孩子“做人基本准则”的观念灌输,也是增强孩子责任感的途径之一。

11.切勿将孩子贴标签、下定义为“不负责任”

批评孩子时,永远不要将孩子下定义,“你不负责任、你是个坏孩子”等等类似下定义的语言习惯,切忌少用,相反,要教给他负责的一些技能。比如:“XXX做,就是负责任的表现,就像XXX一样!”通过正面的教导,给孩子树立积极形象。涉世未深的孩子,很多基础的技能,是从原生家庭习得的。

例如,如果他总是丢东西,请帮助他发展所需的技能以改变“丢三落四”,而不是直接说:“你这个健忘的家伙!”。最好,教他在他离开任何地方(离开家出游,去学校,足球训练返回)时停下来,并提示他带回家所需的准备的一切行李。日常生活的训练,孩子将逐步学会对财物的负责、对言行的负责。

心理学:父母15种习惯养出

12.教孩子制定书面时间表、形成一段时间内的清单化、表格化自我管理。

生活规律表单化、清单化,这对于过小的孩子似乎为时过早,但是对4-12岁的孩子却至关重要,甚至在我们成年人的现实生活中,那些曾在高中前就掌握这项技能的人,好习惯也受益终身,对日后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节奏有着重大影响,否则他们将无法完成更多工作。“有序安排”也是实现个人“负责任”能力的表现。

如何开始?只需拿一张纸,在左边列出一天中的几小时,然后问孩子这个周末他需要做什么。发挥孩子主观能动性,从他进行棒球比赛,钢琴练习,生日聚会以及游玩项目的所有步骤-购买材料,建造乐高,逐步培养孩子对时间、任务的条理化安排能力。

而且,这项能力,可以降低压力,因为孩子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完成、分几个步骤完成。最重要的是,它教会他们管理时间并“为自己的承诺负责”。所以说,育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些细节的锻炼,足以拉开很多孩子的差距。

13.所有孩子都需要“有偿工作”的经验、经历。

所有孩子都需要有偿工作的经验,这会教会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真正责任。首先,付钱给您8岁的孩子做你通常不会想到的额外任务(家务除外,家务请不要总是变成有偿劳动,这是不利的)(譬如——用毛巾洗车,冲刷过道、在花园里整理杂物、代卖家中快递纸盒等等),或者在放学后或暑期工作、社会实践等等。在家庭以外的工作中,让孩子有机会体验离开父母亲的付出,一定程度上的自食其力,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体验“幸福来之不易”,另一方面体验工作的成就感,对待任务更有责任心。

心理学:父母15种习惯养出

14.营造一个无责家庭”环境

有一个“追责”习惯一直在我们生活中围绕,我们所有人都想在事情出错时该责备某人。似乎以为追究责任可能会阻止问题再次发生一样,以便免除我们的责任。

然而实际上,“责备”使每个人都具有“防御性”,而不是积极地提出修改方案

,这时人们更关注于检查自己的后路。这是孩子对父母撒谎的第一原因——防御受到惩罚、责备。

更糟糕的是,当我们责备孩子时,孩子狡辩过程中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原因”来说明并不是他们的错(至少在他们自己的心中),因此有抵触心理的他们,“承担责任”的可能性就更低了,这也是一些父母强调过不能再犯的问题一直重演的原因。

和责备相反的,是“无条件的爱”。

在家庭氛围营造中,主动承认错误,“主动归因”,带头承担责任,这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可以通过夸大家长的责任来建立自己的榜样。孩子因父母的主动自查责任的习惯,也会学习自我追查。这也是“责任感内化”的锻炼。

15.教导孩子们,一个人之所以与众不同,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人,就是因为他明白自己的权利、义务、责任!

日常生活中,教导孩子责任义务和权权利相辅相成,实例非常之多。譬如选择哪个时间段看电视是孩子的权利,但在这之前完成分内该做的事是义务和责任;选择和哪个同学交朋友是他的权利,但对朋友真诚和友好、一起玩期间互相保证安全是责任等等。

心理学:父母15种习惯养出

莫泊桑曾经说过:“生活,既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复杂。”养育一个孩子也一样,它没那么简单,也并不复杂,关键是父母带着一颗“爱和责任”的心,陪伴他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