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鑑別一個通證的好壞?高頻、剛需、大市場

如何鑑別一個通證的好壞?高頻、剛需、大市場

免責聲明:本文旨在傳遞更多市場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火星財經官方立場。

通證是區塊鏈世界最有代表性的東西,有人開玩笑說,是通證把區塊鏈的項目和互聯網項目一分為二:有了通證,有很多傳統的互聯網項目,搖身一變就變成了區塊鏈項目;沒有通證,很多地地道道的區塊鏈項目,看起來跟那些做雲計算、分佈式系統的互聯網項目也沒有太大的區別。

可見通證的重要性,也正是因為如此,不管有沒有必要、有沒有需求,絕大部分的區塊鏈項目都會發行通證,發完通證搞個ICO融個資,再上個交易所,這已經形成了固定套路。但是我們卻很少思考這些問題:什麼樣的通證是真正有意義的?什麼樣的通證才算是好的通證?通證的好壞有沒有什麼好的評價標準?

我自己思考這些問題思考了很長時間,一直都沒有滿意的答案,直到有一天,我重新看李笑來寫的《財富自由之路》,看到他在文章中提到的他的創業方向選擇原則:“高頻、剛需、大市場”,他每次看創業項目和創始人聊天,通常都會這麼聊一陣子:

“都說創業方向的選擇要滿足高頻、剛需、大市場”這麼幾個條件,你怎麼看?你覺得你的項目滿足這些條件嗎,為什麼?如果有不滿足的地方,你能告訴我為什麼即便不滿足也無所謂嗎?

我突然發現用這7個字來衡量一個通證是否真正有用也非常合適。

高頻

通證設計出來是為了使用,不同的通證使用的頻率有很大的區別。有些通證項目,使用的頻率很高,基本上每天都要用到,比如交易所的手續費抵扣;有些通證項目,可能一年才用到一兩次,甚至好幾年也用不上。

一般來說,高頻比低頻好,低頻比完全不需要好。

如果把通證理解成商品,對通證的使用越是高頻,那麼就表示市場上對這種通證商品的需求非常強烈,那麼它就越有用,長期來看它的價格就會上漲。

從使用頻率高低去觀察一個通證,看到的是這個通證的活力。

但是也有特殊情況,比如上面提到的用交易所通證抵扣手續費,對於那些喜歡做短線交易、喜歡做合約、喜歡買來買去、賣來賣去的人來說,交易所的通證就是一個非常高頻的東西,每次交易都需要用到;但是對那些囤幣黨或者做長線投資的人來說,使用頻率就沒有那麼高。有些通證可以當作礦工費,如果對於生態內部的人、DAPP的開發、使用人員等可能天天要用到;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使用的頻率就沒有這麼高。

當然通證使用頻率的高低只是我們觀察的一個方面,因為通證的使用頻率與項目的底層定位也有關係。交易所通證定位於手續費抵扣,使用頻率就高,但並不一定說明這個通證有多大的意義;反之,使用頻率低不一定就沒意義,比如比特幣,定位於世界貨幣,對於經常做跨境貿易的人來說可能用到的頻率會很高,但對於沒有接觸跨境貿易的人來說,使用的頻率就會比較低,但你也不能說明比特幣沒有價值。

剛需

如果說通過是否“高頻”只能觀察項目的活力,但無法鑑別項目價值的話,那麼“剛需”這個詞就有助於我們準確鑑別項目是否有價值。

一個真正有價值的項目,是市場對它有強烈剛需的項目:市場對它的剛需越強烈,這個項目的價值越大;市場對它的剛需越小,項目的價值越小。

注意,這裡提到的是剛需,而不是普通需求。如果把需求分“剛需”和“非剛需”,那麼還有一類是“非剛需”,這就要求我們能夠鑑別一個非剛需的通證。比如我經常舉的例子,交易所的通證雖然使用頻率高,市場對它的需求也很強烈,但這並不是真正的剛需,這些交易所即使沒有通證,也是完全可行的,使用上不會受到什麼影響,所以我把它劃分到非剛需這一類。

真正的剛需是某些功能只有這個通證能實現,必須使用它,不使用就不行。一個通證項目如果能夠做到這個份上,那就相當厲害了。比如說比特幣就有點這個意思,在世界貨幣領域,比特幣基本處於絕對的領導地位,雖然有一些競爭對手,但是競爭對手的影響力暫時與比特幣還差的很遠。

說到這裡,我們需要注意一點,很多區塊鏈項目的代碼是開源的,也就是說即使它在技術上有創新之處,可能在前期能夠吸引很多人的注意,但是這種優勢不會長久,後期競爭對手會抄他的代碼,拷貝它的技術,而且因為競爭對手是後來者,還可以在某些方面有所創新,使得原項目處於競爭劣勢。

所以,區塊鏈項目的競爭優勢,一般不僅僅在於技術上,而在於技術優勢所形成的生態和共識上。技術是可以拷貝的,但生態和共識一旦形成,是不會隨便的變化的。生態和共識上的競爭力,才是真正的競爭力,所以市場對通證的剛需,很大程度上是對它背後共識和生態的剛需。

還有人說,通證只要上了交易所,有了價格波動,自然就有人會去交易,那這個交易需求是不是剛需呢?交易需求雖然是剛需,但並不是某個通證獨有的剛需,所以這個特點可以忽略,我們所說的剛需一定是獨一無二的剛需。

很多通證的使用者,都會形成一個圈子,我給它取個名字叫做“剛需圈”。這個圈子既有生態內部成員,也有外部的使用者和信仰者,這個圈子的人越多,圈子裡的人對這個通證的剛需越是強烈,通證越是不可替代,那麼我們說這個通證可能是真正有價值的。

大市場

如果一個通證在生態內部使用頻率很高,圈子內對它確實存在剛需,是不是就代表它是一個好通證呢?

答案是不一定。

就像我們上面提到的,“高頻”、“剛需”背後可能都對應著一部分人,對應著一個“圈子”,那麼這些人有多少?這個圈子有多大?這一點也很重要。

如果只有幾個早期ICO參與者對這個通證有剛需,只有少數幾個初始客戶對這個通證的使用頻率很高,那麼它的意義也有限,我們還需要考慮這個通證面向多大的市場,未來會有多少潛在客戶。

一個通證項目到底是像比特幣一樣,直接就面向全球的市場,還是有區域的限制?比如有些通證只限制某幾個國家的人員參與,未來通證的種類更多之後,我相信它的針對性也會更強,比如只面向特定的人群等等。

如果面向的是全球市場,那麼你有60億的目標客戶;如果面向的是中國市場,那你有14億的目標客戶;如果面向的是歐洲某個國家的市場,那你可能只有幾百萬的目標客戶;如果你面向的是更加細分的人群,那你的目標客戶就越少。

區塊鏈有一個特點,它從一開始就是面向全世界的,它從一開始就代表著自由和價值流通。如果說互聯網已經把全世界人聯繫到了一起的話,那麼我相信區塊鏈會把全世界的資產、數據、價值聯繫到一起,這是一種更深入的聯繫,這是一種能產生更大商業價值的聯繫,未來在區塊鏈世界裡全球化的趨勢只會比今天更為加強。

還有一點很有意思,傳統的製造業,擴張一般很慢,都是一個市一個市、一個省一個省的擴張,所以它的市值也是百萬百萬的往上加,一般傳統的製造業公司的市值能夠破億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到了互聯網時代,隨隨便便一家成立沒幾年的公司,突然就變成10億的獨腳獸,再過幾年又變成了百億,而且這個時候它還沒有利潤。因為互聯網項目是直接面向全國用戶的,它與工業時代的用戶基數不一樣,成長速度不一樣,像阿里巴巴這樣的企業,可能10年不盈利,但是一旦開始盈利,就是幾年之內從0到1億,從1億到100億這個過程,所以互聯網公司它的估值增長很快,而且市值突破100億的互聯網公司數量很多。

即將到來的區塊鏈時代,無論是對利益相關者的連接程度,還是它能夠覆蓋的人群規模,還是它能夠產生的利潤(當然區塊鏈行業沒有利潤這個概念,利潤全反應在幣價上)都會比互聯網更誇張,所以我認為未來區塊鏈行業的巨頭公司的市值很可能會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再上升一個數量級,千億、萬億美元市值公司的出現應該是一個大概率的事件,當然,前提是你找到這麼一個真正有潛力,而且是面向全球市場的通證項目。

四、結語

通證使用頻率的高低,代表著項目的活力;

市場對於通證存在的剛需,代表著項目真正的價值;

通證的目標市場大不大,代表著項目未來的潛力;

用“高頻、剛需、大市場”這三個原則一核對 ,我們對一個通證是否有價值,是否有潛力,就有了一個大致的認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