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信札再創新高!五十通信1012萬元

跨越35年,張大千與莫逆之交張目寒之間往來信件數封,字裡行間呈現出來一個率真與多樣的張大千。


張大千信札再創新高!五十通信1012萬元

張大千致張目寒信札 十卷五十通

成交價:1012萬元 北京保利2019年秋拍

2019年12月1日,時隔近50年後,張大千致張目寒十卷五十通信札在北京保利秋拍公開拍賣,這批目前所新發現研究張大千生平最重要的史料早在公佈之初就引發眾人關注,在拍賣現場自然亦是受到多方競爭,現場以720萬元起拍,最終是以880萬元的價格落槌,加佣金以1012萬元成交,這一成績也再次創造了張大千信札的高價紀錄。

張大千信札再創新高!五十通信1012萬元

張大千致張目寒信札全貌

近年來,拍賣市場中頻現民國書畫大家及文化名人信札,來往書信既有書法藝術價值,亦是研究其的重要文獻資料,同時信札中的機密內容也成為研究某時期的歷史資料,所以備受各方關注,並在拍賣市場中不斷創造高價。

張大千信札再創新高!五十通信1012萬元

張大千(1899-1983年)

比如這批張大千致張目寒信札,兩人自上世紀三十年代起就交深莫逆,其交誼一直持續到張目寒1976年中風失憶失語,之後張大千仍常常拄杖看望,只能與他默然相對。直至1980年張目寒去世,1983年張大千去世。

這批手札中最早的日期是1930年代後期,最晚是1970年代初期,而這也正是中國發生翻天覆地變化之時,社會動盪不安,尤其是在1949年國民黨退出大陸後轉徙於世界各地,可說是飽經顛沛流離之苦,但這一時期也是張大千作為一個世界知名的大畫家創作精品最多、藝術活動最多的時期,是張大千一生最重要的一段時間。

張大千信札再創新高!五十通信1012萬元

左起:莊嚴、張大千、張目寒、臺靜農在臺北郊區張目寒寓所 (莊嚴拍攝)

張目寒在這數十年間長期擔任國民政府文職高官,手上有一定的方便和人脈,又和張大千交情篤厚,因此張大千的許多事務,無論是有關畫展等藝術活動的交涉與安排,還是書畫買賣之類的商業往來,甚至張大千個人的私事和家庭內的糾葛,張目寒都樂於替張大千處理,所有這些內容在這批信札中都有所反映。

據張目寒自己說,他與張氏的交往開始與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但究竟在哪一年已無從查考。張目寒所保存的這批信札中,有幾件只能算是便條之類,可見他對於張氏本人不但非常尊重,而且對張氏的手跡也是非常在意地保存下來。但這些信札中,時間最早的幾件中有一件的受信人不是張目寒而是謝稚柳。

張大千1938年夏從淪陷的北平逃出,輾轉香港、桂林、重慶等地於年底返回成都,立即卜居青城山上清宮。稍微安頓下來,張大千馬上籌備成都畫展。這封寫於1939年3月23日(農曆二月初二)的信(第二十一通)中,除了告訴謝稚柳他將於舊曆三月初十(4月29日)在成都舉辦畫展以及請謝為他撰文之外,其餘五分之三的篇幅與張目寒有關。

摘取部分信札內容一窺


張大千信札再創新高!五十通信1012萬元

釋文:寒弟:今日慶、裕二女上山,知弟明即還青城,喜極喜極!大扇不必寄上矣,現仍存稚柳處。稚柳弟處舊畫數幅,望攜來,無須更託張秉三也。 爰頓首。

張大千信札再創新高!五十通信1012萬元

釋文:寒弟:兄二十二日乘CAT經臺赴日,乞弟來機場一晤。畫展照片冊加印二三本帶來,君璧趙大年前日大小放不清楚,乞再借成八寸十二寸何如?絲襪請弟代買,兄當代款來面交與弟也。 爰頓首,十四日。

張大千信札再創新高!五十通信1012萬元

釋文:寄寒弟。潦倒應嗟去未回,阿兄聊為說從來。三山採藥誠知妄,四海為家老可衰。鏡裡形容看漸瘦,天邊消息費疑猜。銀河虛與南溟接,無那黿鼉浪作堆。銀河,阿根廷大江也,永久留居證遲遲未得,頗聞有作梗者。


張大千信札再創新高!五十通信1012萬元

釋文:寒弟:半月前得手書,以有古露砥之行,未能即覆。髯公賜詞三首,獎飾愈恆,何可當也。曼青詩洞見性情,俱深感愧,紙已命羅侄寄上。序文務乞弟親書,至盼至盼。兄四月飛紐約小住,或東歸,諸至好賜貺畫詩書,勿寄巴西,弟保留之。心畬來書已悉,已函香港,不久當可得答,或且徑寄畫款與之。但香港市面不景,得價不高耳,乞弟先告之,至要至要。十月二日,兄爰頓首。紐約住址:D.C.chang c10.c.y.Wang 58w 57st n.y new york USA

張大千信札再創新高!五十通信1012萬元

釋文:寒弟:久未得與弟作覆書,亦緣懶放且為飢驅,竟少寧貼時也。上週前,方自紐約歸,被牽累之畫件,已得官方準與,寄回巴西,此稍可慰弟萬里外。兄所編清湘老人書畫編年,專待志希兄所藏,即可付印。前所寄太小,看不清晰,曾囑孫家勤弟奉書乞重攝,想已與志希兄接談矣。蔡昌鑾兄歸,稱弟胃病已漸愈,喜慰之至,所帶之月份牌,因行李過重,於日本付郵,想日內可到耳。繪秋弟昨來函雲,在弟處見兄近作大幅山水,是否嶺梅代付裱之瑞士寫景。梅弟在港,人緣頗不如前,深為惋惜。鎮侄因何還港?弟亦知之否?懸掛甚切,率書,即詢儷安。 十二月十二日,兄爰頓首。


張大千信札的出現,對於關注張大千作品個案研究的學者、研究機構與收藏單位而言,無論是信札品質的完好性還是涉及張大千身世資料的學術權威性、透過揮灑淋漓、親切生動的書寫中所涵蓋的書法學術問題,無疑是為研究和解決張大千作品鑑定標準提供了無與倫比的第一手物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