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深深的巴山回望者:张中信


记得几年前参加的一次文学座谈会,主宾席上是几个来自内地某省的作家。其间有人提问,怎么样写和读哪些人的作品,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有位年轻的作家,言语不多,一脸高深地拿出U盘在电子屏幕上快速讲解,所列的书单全是一长串的外国作家和作品。

伊犁的作家们都没吭气,内容是意味深长的,道这就是我们需要的高见?

其实,向谁学习,看谁的作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生命之根诞生地给了你怎样的温暖和亲切,袅袅的炊烟下,你感知的大地上飘浮的风雨故事,一幕幕地生动你的记忆,在你的一生中刻骨铭心,丰富地滋养了你独一无二的认知阅历。

不用说,你拥有了,你就是幸运的宝藏的持有者,无穷的受益人,并惠及一生,假如上苍又赐予你一支替芸芸众生倾诉的妙笔,何用把眼光掠向陌生的远处?

散文大家刘亮程如此,新秀李娟也是如此,都是站在故乡的屋顶上,把属于自己的云朵和庄稼的香味栩栩如生地写到了极致,故风景大成,游人如织!

《红尘书》的作者著名的四川作家张中信先生,无疑也是深谙此中真味的巴中汉子,并且无出其右地把目光深邃地倾注到了乡愁深深的生发之地,无以复加地形象叙述,让人不

地想起许多红尘中怎样也抹不去的悲欢过往……

我们不知道作者是如何纠结的,为什么,从大巴山崎岖的山路上走出来的翩翩少年,学有所成,又置业于成都华府,应该多多少少对于苦难的过去有些淡漠和忘记了吧,世上有几多寒门之子会耿耿于怀地凝望从前的风霜浓露?恐怕不多啊!

为什么,写了《成都书》、写了《通江书》、又专门写了反映板板桥,野茶灞等芸芸众生命运的《红尘书》?

那些水灵灵的女性,那些善良的鞋匠,拥有心机,但有败于心机的小官,有正,有邪,也有堪称凛然正气的汉子,也有平庸一生的可怜平民,或爱,或恨,都在作者的笔下,活灵活现亲切生动地走进我们的眼帘。

你不知道这些快要消失的故事和人物如何记忆深刻地印在他的心灵深处有多久了,是不是他常常在夜半每每醒来,为那片土地上熟悉的乡亲故人,哪怕是走入岔道的可怜者犹如草芥一般的宿命而慨叹?

如果这段历史湮灭了,如果活着的人最终也要被时光带走,没有文字流传,空余诺水河静静地流向时间深处,那么,是不是大巴山的悲剧?

我想张中信的想法和担当是不言而喻的,他想用一幅幅只属于他才拥有的形象文字来精彩呈现那段挥之不去的情节和乡愁!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地域写作,眼界未免狭窄,限制了思想的驰骋,影响了未来的发展云云,可能他们忘了,没有了地域的真实存在,哪有家国山川的万里辽阔!

题材不分大小,倾注了生命不息的情怀,一棵草可摇曳出无边风色,令人肃目惊讶,一碗寻常之水,你不经历世事浮沉,焉可知其取之浩淼沧海?

乡愁与家山,是一部永远也写不完的生动而灵性的灵魂之书,愿作家张中信先生妙笔生花,再出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