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司徒鎮譚巷村:“‘黨建+’五維”解碼“三治融合”


丹陽司徒鎮譚巷村:“‘黨建+’五維”解碼“三治融合”


本報訊 從一個加工作坊村華麗嬗變產業園區富裕村,不僅榮登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和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還步入首批江蘇省文明村、江蘇省級創業型行列,更是江蘇省電子商務示範村、江蘇省“農家書屋”示範點。

丹陽司徒鎮譚巷村華麗嬗變的背後,除了搶抓“興辦村企”、“招商引企”、“互聯網+”三次發展機遇外,更重要的是探索一條黨群共治的新路子,以鄉風文明引領鄉村振興。2019年,譚巷村工農業總產值10.6億元,實現利稅0.5億元。


丹陽司徒鎮譚巷村:“‘黨建+’五維”解碼“三治融合”


與中國(丹陽)眼鏡產業創業園融合共生的譚巷村,擁有臺資企業2家、規模私營企業10家,個體私營企業180餘家。近年來,譚巷村圍繞村級班子、黨員隊伍、鄉賢隊伍、民間組織、全體村民五大群體,構建以黨建為引領、服務為導向、自治為依託、友好為目的、發展為保障的“‘黨建+’五維”共治模式,使之更有凝聚力、向心力、公信力、感召力、齊心力,有力地推動了鄉村振興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鄉村治理中,“治理有效”的目標如何有效?如何理解自治、法治、德治“三治”之間的關係?怎樣促進“三治融合”?

陽光明媚的春日,記者來到丹陽司徒鎮譚巷村,談到鄉村變遷的“密碼”,譚巷村黨委書記譚來訓把它歸結為“黨建引領”。


丹陽司徒鎮譚巷村:“‘黨建+’五維”解碼“三治融合”


“譚巷村兩委班子現有的9人均為黨員,是全村188名黨員的楷模,更是全村4588個村民的主心骨,村黨委制定了嚴格的內部管理制度和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明職責、細分工、嚴考核、講奉獻、接地氣,在此基礎上,不斷推進黨務公開、村務公開、財務公開,讓村民們全都參與到村裡大小事兒中來,激發出大家建設村子的熱情。”譚來訓說,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頭羊”。

譚巷村依託眼鏡產業強村富民後,外來人口多,本地人口少,傳統的鄉村治理機制、治理方式面臨嚴峻挑戰,例如法律尊嚴和權威不時受到挑戰,社會治理中百姓角色缺位等等。

“農村要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離不開科學有效的治理。”譚來訓介紹,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強農村群眾性自治組織建設後,近年來,譚巷村以黨建引領,以“自治、法治、德治”為理念,經過不斷探索實踐,成立了“黨員隊伍巡邏隊”、“鄉賢人才服務團”、“民間藝術團”、“村民自治理事會”、“道德評議小組”五個平臺,同時,又深化和發展了“鳳凰慈善公益服務中心”、“紅白理事會議事服務中心”兩個新載體,創新鄉村治理體系。

而這樣的創新正在譚巷村進行。連日來,譚巷村的“道德評議小組”正在主導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引導全村上下廣泛參與,有效地推動村民自發自覺地提升文明素養。

譚來訓介紹,隨著村企日益紅火,譚巷村的“村規民約”、“村民道德公約”、“人居生態環境公約”等應運而生。這些公約是經過村民代表討論制定、全村公示後通過的。譚來訓說,“村規民約”相當於譚巷村的“小憲法”,村民們對小憲法非常熟知,許多人都能說出其中的條款。


丹陽司徒鎮譚巷村:“‘黨建+’五維”解碼“三治融合”


“鄉村自治中,自治是核心,德治是基礎,法治是保障,‘三治融合’必須融合運作,才能真正發揮出它們的最大功效。”譚來訓說,經過近年來的探索實踐,譚巷村的“三治融合”正逐步引導本地村民和外來人員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

時下,“黨建+”五個維度把黨員和群眾的心串在一起,把本地村民和外來人員結成了一個同心圓,與鄰為德、與鄰為善、與鄰為親、與鄰為樂的和諧氛圍在譚巷村正濃。(記者 佘記其 通訊員 任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