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 場“坡改梯”變出“金土地”


本報訊(記者楊帆,通訊員王東嶺、馬飛躍)陽春三月,草長鶯飛。在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朝陽灣鎮萬畝馬鈴薯示範基地,俯瞰層層梯田,蜿蜒壯美,氣勢磅礴。誰能想到,30年前,這裡是塵土飛揚、鮮有生機的荒坡一片。朝陽灣鎮萬畝馬鈴薯示範基地只是圍場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的一個縮影。2013年,該縣被國家列為“2013—2016年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試點縣”。自此,“坡改梯”項目作為一項脫貧、惠民工程在圍場全面實施。“坡改梯”後,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搖身一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同時,該縣對項目區的水利設施、田間道路進行全面配套建設,在提高地力的同時提高了農業機械化水平。“咱莊稼人最大的心願,不就是自家的幾畝田多打糧食嘛!”圍場朝陽灣鎮葦子溝村村民王佔君說。如今,王佔君所在的葦子溝村,2800畝荒地得到有效改善。而在圍場全縣16個鄉鎮的29個行政村,實施坡改梯5.66萬畝,建成7個規模集中、高產高效的綜合項目區。隨著“坡改梯”工程的實施,項目區土地具備了集中連片、規模流轉、整體開發的條件。圍場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參與農業生產,土地由農戶零散種植變為集約化經營,產銷量明顯提高。唐素萍,圍場半截塔鎮馮家店村村民。2018年,她把自家的10畝地流轉出,丈夫馮春生在村裡的生態果園打工。夫妻倆不僅收土地租金,還能賺工資。如今,唐素萍家年純收入超過萬元。“坡改梯前,項目區畝均收益僅612元。坡改梯後,土地生產能力明顯提升,畝均收益2467元,較以前翻了兩番。”圍場水務局局長王華說,規模種植金蓮花、玫瑰花等具有觀賞價值的經濟作物,畝均分別增收2000元、4500元,同時也帶動了休閒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山頂林草戴帽,山腰梯田繫帶,溝塘河壩穿鞋。圍場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個共同生命體”的發展理念,堅持項目規劃與生態造林、水源涵養、山體恢復、農田治理同步謀劃。以“五位一體”的工作思路,將工程與現代農業、鄉村旅遊、脫貧攻堅、山區開發統籌推進,同步實施農村配套項目“村組道路、安全飲水、房屋改建、村屯綠化”,綜合放大項目建設示範效益。“這是做夢都沒想到的好事呀!”好多受益的農戶這樣說。


圍 場“坡改梯”變出“金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