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榆“國貧縣”摘帽的背後 15個鄉鎮31個村易地扶貧搬遷是咋做到的?

通榆“國貧縣”摘帽的背後 15個鄉鎮31個村易地扶貧搬遷是咋做到的?

“祖祖輩輩住荒原,人背馬馱行路難,易地搬遷政策好,紮根脫貧天地寬……”

這是通榆縣當地廣為流傳的一段順口溜,表達了當地人脫貧摘帽後的喜悅!

通榆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和全省兩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截止2015年末,全縣共有貧困村90個,貧困人口28746戶54598人。

如何去摘掉這戴了近30年的“國貧縣”帽子?成了全縣上下要共同面對的考驗。

通榆“国贫县”摘帽的背后 15个乡镇31个村易地扶贫搬迁是咋做到的?

(通榆縣易地扶貧搬遷農村變社區,圖為邊昭鎮鐵西村民在搬遷新區扭秧歌)

通榆“国贫县”摘帽的背后 15个乡镇31个村易地扶贫搬迁是咋做到的?

(新華鎮強勝新區一角)

提到“摘帽”

就不得不先說起這裡的“陸家模式”

陸家,指的是烏蘭花鎮陸家村,通俗點說,這裡先行試行了易地扶貧整村搬遷項目,將易地扶貧搬遷、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組合起來,成功打造了“陸家模式”。

“易地扶貧搬遷與土地增減掛鉤相結合”,這是一條“新路”,更是一盤“下活”了的棋。

通榆“国贫县”摘帽的背后 15个乡镇31个村易地扶贫搬迁是咋做到的?

(通榆縣烏蘭花鎮陸家村易地搬遷戶,村民馬曉紅夫妻倆正在忙著搬家)

2017年元旦,200餘戶陸家村農戶集體喬遷上樓,村民馬曉紅夫妻倆也是其中一員。站在新區的樓上,望著遠處的家園舊址,他們的心裡此起彼伏......

過去的陸家村散趴趴坐落在一片瘠薄的土地上,村民居住環境惡劣、生產生活條件差、資源無法有效利用、產業結構難以調整,人均實際收入一直徘徊在2000多元左右,光貧困戶就有92戶。經過反覆論證選址,縣裡決定將全村搬遷至現在的新址。新址不僅交通便利,而且生態立地條件好,適宜發展各項產業,離鎮裡也近。

如此大規模的搬遷,擺在當地政府面前的困難也著實不少,說到底,還是要讓村民們越過越好。

在村民的家裡,已全面使用電採暖方式供熱,做到節能、環保;每家每戶全部接入天然氣,建成後可基本達到“無炊煙”標準;建立專門的汙水處理設施,徹底杜絕“汙水靠蒸發”現象。

在安置新區規劃過程中,通榆縣堅持高質量、嚴標準、注重生態和安全的工作原則,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新型農村社區。將新區建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建設設施完備、達到脫貧退出標準的村部、村級衛生室和村級文化娛樂廣場,完善綠化、美化、亮化等配套設施。

好不好,老百姓說的算!

“祖祖輩輩住荒原,人背馬馱行路難,易地搬遷政策好,紮根脫貧天地寬……”這是村民葉朝貴當時即興創作的順口溜,來表達自家搬家上樓後的喜悅心情。

“腳不沾泥,手不碰灰”,村民們嚐到了“甜頭兒”。

通榆“国贫县”摘帽的背后 15个乡镇31个村易地扶贫搬迁是咋做到的?

(新華鎮強勝新區文體廣場)

生活環境好了,這些還不夠!更為重要的是,易地搬遷後,農村二三產業得到了發展!

陸家村搶抓了這個脫貧政策良好機遇。2016年底全村農戶住進了新樓,農民群眾堅定了對整村土地流轉的信心。

2016年3月,陸家村由村集體牽頭成立全市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作為先行試點,以集中連片的35公頃土地經營權作價入股。

2017年2月,實現了整村土地經營權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耕地總面積1146公頃,成為全市第一個完成集體耕地股份化改造村。整村土地流轉後,陸家村農戶擺脫了土地細碎化經營的束縛,全村農戶務工收入戶均超過2.8萬元。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萬元,是2015年的3.1倍。貧困戶張福仁一家純收入4.5萬元,農戶陸振江一家純收入12萬元。

而在2019年,陸家村集體收入達到了173.4萬元......

通榆“国贫县”摘帽的背后 15个乡镇31个村易地扶贫搬迁是咋做到的?

(新華鎮強勝新區全景)

通榆“国贫县”摘帽的背后 15个乡镇31个村易地扶贫搬迁是咋做到的?

(新華鎮強勝新村衛生室)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陸家模式”僅僅是通榆縣脫貧摘帽工作中的一個縮影,搬得出、穩得住,還要能致富,徹徹底底的“拔窮根”,接下來要怎麼做?縣裡有了大規劃!

首先,通榆縣著力發展現代農業、光伏、服務業、電子商務等產業,帶動農民創業、就業,形成可持續、有保障的收入來源。

同時,以村為單位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規範流轉,縣委、縣政府出臺政策扶持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轉土地。

抓好園區建設,投資3000萬元,建設完成24個農機園區;投資8200萬元,建設完成25個牧業小區306棟棚舍。依託通榆縣近兩年引進的吉運牛、牧原豬等重大項目通過土地流轉、“公司+農戶+基地”、企業用工等方式帶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通榆“国贫县”摘帽的背后 15个乡镇31个村易地扶贫搬迁是咋做到的?

(新華鎮強勝新村部)

積極開展就業扶貧,利用縣鄉勞務輸出平臺及扶貧包保單位資源,幫助具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外出打工;鼓勵本地個體工商戶發展;依託安置區建設3個就業扶貧車間,邊昭鎮三村聯建安置點、團結鄉二村聯建安置點、什花道鄉襄平村安置點,截至目前,帶動就業7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8人。利用新區物業崗位安置貧困戶就業。

依託村綜合服務中心,建設電商綜合服務站,推動農民電商產業鏈創業、就業及特色農產品銷售。

此外,為減輕村民上樓後經濟負擔,各村結合村集體收入情況,為本村貧困戶統一減免一定的取暖費和物業費,併為每戶搬遷村民預留約50平方米的菜園,切實節省日常生活開支.....

通榆“国贫县”摘帽的背后 15个乡镇31个村易地扶贫搬迁是咋做到的?

(邊昭鎮昭福家園)

在通榆縣,中國吉林網獲得這樣一組數據:

目前,全縣實現脫貧26406戶48759人,出列貧困村90個,剩餘貧困人口92戶188人,綜合貧困發生率降為0.075%。

全縣15個鄉鎮31個村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總投資32.68億元,搬遷常住人口12615戶28670人,其中建檔立卡人口4803戶9418人,隨遷人口7812戶19252人。

村集體經濟實現了大跨越。如陸家村,集體固定資產淨增加930萬元;機動地流轉收入114.5萬元;拆舊區復墾耕地增收65萬元,2018年村集體收入158萬元是原收入的3.4倍。

村民收入實現了大跨越。如陸家村,戶均獲得搬遷補償10.7萬元;2018年,土地流轉、務工加上政策補貼人均純收入達1.75萬元,是原來的3.2倍,基本完成脫貧致富

......

通榆“国贫县”摘帽的背后 15个乡镇31个村易地扶贫搬迁是咋做到的?

(易地扶貧整村搬遷為農戶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科爾沁,廣地貌,烏蘭花,聚紫氣……國與家,永相契,心向黨,志不渝...

這是一首在當地很多村裡的小朋友們都會背誦的“三字經”民謠,每一個音符都在唱響通榆人脫貧摘帽的鏗鏘足音,每一幅畫面都在向我們展示這一方水土的鐘靈毓秀,淌進了霍林河,壯闊了科爾沁......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李志明

製版 李易書

圖片 通榆縣扶貧辦提供

主編:馬楠 監製:姜乃波

通榆“国贫县”摘帽的背后 15个乡镇31个村易地扶贫搬迁是咋做到的?
通榆“国贫县”摘帽的背后 15个乡镇31个村易地扶贫搬迁是咋做到的?通榆“国贫县”摘帽的背后 15个乡镇31个村易地扶贫搬迁是咋做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