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酒的傳說,你知道多少?

中國白酒的傳說,你知道多少?

(1)上天造酒說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j 是天上“救星”所造的說法。素有“詩仙"之稱的李白,在《月下獨

酌·其二》一詩中有“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的詩句;東漢末年以“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自的孔融,在《與曹操論酒禁書》中有“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的句子;經常得大醉,被譽為”鬼才”的詩人李賀,在(秦王飲酒》一詩中也有“龍頭瀉酒邀酒星”的詩句此外,如”吾愛李太白,身是酒星魂”“酒泉不照九泉下“仰酒旗之景曜”“擬酒旗於元象“因酒星於天嶽”等,都經常有“酒星”或“酒旗“這樣的詞句。竇蘋所撰寫《酒譜》中,也有是“酒星之作也”的話。

中國白酒的傳說,你知道多少?

酒旗星的發現記載,最早見於(周禮》一書,是我國古代二十八宿之一。後《晉書》中也有關於其記載:“軒轅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饗飲食。”酒旗星的發現和記載是我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之一。在當時科學儀器極其簡陋的情況下,我們的祖先能在浩淼的星漢中觀察到這幾顆並不很明亮的星座,並留下關於酒旗星的種種記載,這是一種奇蹟。酒旗星的發現和記載,說明我們的祖先有著豐富的想象力,也證明酒在當時的社會活動與日常生活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2)猿猴造酒說

猿猴會“造酒”,在我國的許多典籍中都有記載。明代文人李日華在他的著述中記載“黃山多猿猱,春夏採雜花果於石窪中,醞酸成酒,香氣溢發,聞婁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飲之,不可多,多即減酒痕,覺之,眾猱伺得人,必擱死之。”清代文人李調元在他的著作中記敘道:“瓊州多猿…。嘗於石巖深處得猿酒,蓋猿以稻米雜百花所造,一石六輒有五六升許,味最辣,然極難得。”清代的另一本筆記小說中也說:“粵西平樂等府,山中多猿,善採百花酸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委石。飲之,香美異常,名曰猿酒。”這些不同記載都說明在猿猴的聚居處,多有類似“酒”的東西發現。酒是一種發酵食品,它是由一種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類產生的。牌母蔭是一種分佈極其廣泛的菌類,在廣袤的大自然中有各種水果,尤其在一些含糖分較高的水果中,這種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激長。含糖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品。當成熟的野果墜落下來後,由於受到果皮上或空氣中酵性菌的作用而生成酒,是一種自然現象。猴在水果成熟的平節,收財大量水果於“石窪中”,堆積的水果受自然界中酵菌的作用而發,在石計中將“酒”的液體析出。猿猴居然能在不自覺中“造”出酒來,這既合於邏料又合乎情理。

猿猴嗜酒,被人所利用。唐人李做所拱《國史補》一書記載,猿猴是十分機敏的動物,它們居丁深山野林中,很難活提到它們。經過細緻的觀察,人們發現並字了猿猴的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嗜酒”。於是,人們在猿猴出沒的地方,擺上否甜濃郁的美酒。猿猴聞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不前,接著便川指蘸酒吮娑,在沒有發現僕麼可疑後,終於經受不住香甜美酒的誘惑,開懷暢飲起來,直到大醉,乖乖地被人捉住。這種捕捉猿猴的方法並非我國獨有,東南亞一帶的群眾和非洲的土著民族捕捉猴或大猩,也都採用類似的方法。這說明猿猴是經常和酒聯繫在一起的。

中國白酒的傳說,你知道多少?

(3)儀獨造酒說

相傳夏瑪時期的儀狄發明了釀酒。公元前2世紀,史書《呂氏春秋》雲:“儀狄作酒”。漢代劉向編輯的《戰國策》中則陳述道,夏禹的女兒令儀狄監造釀酒,儀狄經過努力釀出味道很好的酒,獻給夏禹品嚐。夏馮喝了之後,覺得的確很好。可是夏禹又認為暍酒誤事,後世一定會有因為飲酒無度而誤國的君王,從此流遠了她。這段記載流傳於世,人們對夏禹倍加尊崇,推他為廉潔開明的君主,因為“禹惡旨酒”,而儀狄則被刻畫成專門進率的小人儀狄是不是酒的始作者呢?古籍中談到帝堯、帝舜都是酒量很大的君王。黃帝、堯,舜都早於夏禹,早於夏禹的堯舜都善飲酒,說明酒早於夏禹就存在了。也有部分史籍中提到儀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醒”,認為他是首先研發出酒醪的人,而後才是杜康發明了酒。也有史籍提到“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成於儀狄”,意思是說,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時候,就有各種各樣造酒的方法流行於民間,是儀狄將這些造酒的方法歸納總結出來,使之流傳於後世的。有學者認為,用糧食酒是件程序、工藝都很複雜的事,單憑個人力量是難以完成的。有可能儀狄是位善釀美酒的匠人、大師,或是監督釀酒的官員,他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完了酸造方法,終於釀出了質地優良的美酒。郭沫若也持這樣的觀點:“相傳臣儀狄開始造酒,這是指比原始社會時代的酒更甘美濃烈的旨酒

中國白酒的傳說,你知道多少?

(4)杜康造酒說

魏武帝樂府曰:“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此之後,認為洲就是樸康所創的。杜康是如但造酒的呢?有一種說法是杜康“有飯不盡,委之空桑,結成味,久醬氣芳,本出於代,不由奇方”。意思是說杜康將未吃完的剩飯,放置在同的樹洞裡,剩飯在潤中發酵後,有芳香的氣味傳出。這種酒的做法啟發了杜康,他便與其後父一起研究,終於糧製出了這種能醉人的甜酒

古籍中如《世本》《出氏春秋》《戰國策》《說文解字》等書,對杜康都有過記載。清乾隆十九年重修的《白水縣誌》中,對社康也有過較譯細的記獲。當時杜康為了逃度寒追殺,逃到了白水縣,並在河邊取水造酒。“杜康,字仲寧,相傳為縣康家衛人,善造酒。”1976年,白水縣人在杜康泉附近建立了一家現代化酒廠,定名為“杜康酒廠”,用該泉之水釀酒,產品名“杜康酒”,曾獲得國家輕工部全國酒類大賽的銅杯獎。清道光十八年重修的《伊陽縣誌》和道光二十年修的《汝州全志》中,也都有過關於杜康的記載。《伊陽縣誌)中《水》條裡,有“杜水河”一語,釋曰“俗傳杜康造酒於此”。《汝州全志》中說:“杜康叭”在城北五十里處的地方。今天,這裡倒是有一個叫“杜康仙莊”的小村,人們說這裡就是杜康叭。“叭”,本義是指石頭的破裂聲,而杜康仙莊一帶的土壤又正是山石風化而成的,從地隙中湧出許多股清冽的泉水,匯入傍村流過的一小河中,人們說這段河就是杜水河。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在傍村這段河道中,生長著一種長約一釐米的小蝦,全身澄黃,蜷腰橫行,為別處所軍見。此外,生長在這段河道上的鴨子生的蛋,蛋黃泛紅,遠較他處的顏色深。此地村民由於飲用這段河水,竟沒有患胃病的人。在距杜康仙莊北約十多公里的伊川縣境內,有一眼名叫“上皇古泉”的泉眼,相傳也是杜康取過水的泉眼。如今在伊川縣和汝陽縣,已分別建立了頗具規模的杜康酒廠,產品都叫杜康酒。

中國白酒的傳說,你知道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