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服飾的疏漏 直腳襆頭避免交頭接耳還防疫

本文作者黃強

宋代重文抑武,據說是文人最愜意的時代,宋人的生活被讀者嚮往。說大宋風華的古裝劇《清平樂》正在熱播,說的是宋仁宗朝代的故事,那麼,服飾上是否切合時代?我們來做個探究。


《清平樂》服飾的疏漏 直腳幞頭避免交頭接耳還防疫

【圖1,《清平樂》劇照】

關於宋代服飾,有很多歷史文獻可以佐證,也有繪畫、陶俑來參照,在皇帝通天冠、皇后鳳冠,大臣品官服色等方面,《清平樂》依照南薰殿舊藏帝王像等史料,進行復制,有模有樣。不過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服飾方面也有疏漏。


《清平樂》服飾的疏漏 直腳幞頭避免交頭接耳還防疫

【圖2,《清平樂》中宋仁宗直腳幞頭】

一、直腳幞頭使用太廣泛

幞頭是宋代的代表性服飾,尤其是直腳幞頭,更是宋代服飾的象徵,時代特點非常明顯。因為直腳幞頭誕生於宋代,但是幞頭則產生於北周。北周武帝時(572)以幅巾裁為四腳,即加上四帶,稱為四腳幞頭。隋唐時期,幞頭內襯巾子(一種薄而硬的帽子胚架),就是說在幞頭的裡面用一個帽子架,支撐幞頭,或者說給幞頭固定形狀,這種樣式在唐代陶俑中有很多。幞頭系在腦後的兩根帶子,稱為幞頭腳,隨著這兩根帶子的加長,名稱由開始的“垂腳”、“軟腳”,變成了“長腳羅幞頭”。


《清平樂》服飾的疏漏 直腳幞頭避免交頭接耳還防疫

【圖3,宋太祖直腳幞頭】

到了宋代,幞頭成了宋代男子的首服,上自帝王,下至百官,除祭祀典禮、隆重朝會需要冠冕之外,一般都戴幞頭。宋代的幞頭已經脫離了巾帕的形式演變成一種帽子。幞頭之所以在宋代流行,有特殊的情況。我們看影視劇,覺得大臣上朝很規矩,很嚴肅,其實宋代初期並不是這樣,大臣在上朝時,也會交頭接耳,傳播小道消息,影響上朝的秩序。幞頭伸出兩腳,初期兩腳左右平直還比較短,到了中期,兩腳伸展加長,兩腳伸出的長度約一尺左右。這樣戴著長腳幞頭上朝,為了避免幞頭碰撞,官員們彼此就保持一定距離,至少相隔二尺,這樣就無法交頭接耳。也有人說這樣避免人與人近距離交往,對於防範新冠肺炎有幫助,各是七八十釐米,兩人就是1.5米距離,符合防範手冊的要求。古人是怎麼想到的?好神奇喲。


《清平樂》服飾的疏漏 直腳幞頭避免交頭接耳還防疫

【圖4,《清平樂》中垂腳幞頭】

幞頭的種類很多,宋代流行的有五種:直腳幞頭、局腳幞頭、交腳幞頭、朝天幞頭、順風幞頭。此外,還有卷腳幞頭、向後曲折幞頭、銷金花樣幞頭、一腳幞頭、宮花幞頭、牛耳幞頭、銀葉弓腳幞頭、高腳幞頭等。幞頭的腳分為軟腳、硬腳,又有圓頂與方頂區別。

《清平樂》中官員使用直腳幞頭的場合很多,其實直腳幞頭使用是有侷限的,在朝會時使用,又因兩邊直腳展開有七八十釐米,近距離活動不方便,因此其他場合多使用小垂的軟腳幞頭等。


《清平樂》服飾的疏漏 直腳幞頭避免交頭接耳還防疫

【圖5,《清平樂》中韓琦戴直腳幞頭】

宋代的幞頭變成了帽子,併成為文武百官的規定服飾,士庶則很少使用。一般文人儒生,以裹巾為時尚,風靡一時的東坡巾、程子巾、山谷巾、高士巾、逍遙巾等名目。《清平樂》中韓琦為士人時,屬於百姓,不應該戴幞頭,而當裹巾。

二、官服的品色制度有服色處理不當的

唐代實行了官員品色制度,即以服飾的顏色來標識官員級別的高低,大體以紫、緋、綠、青四色定官品之高低尊卑。


《清平樂》服飾的疏漏 直腳幞頭避免交頭接耳還防疫

【圖6,《清平樂》中官員官服】

《文獻通考》曰:“用紫、青、綠為命服,昉於隋煬帝而制定於唐。”朱熹曰:“至隋煬帝巡遊無度,乃令百官戎服從駕,而以紫、緋、綠三色為九品之別。”《資治通鑑》曰:“大業六年(610)十二月,上以百官別駕,皆服袴褶,于軍旅間不便。是歲始詔從駕涉遠者,文武官皆戎衣。五品以上,通著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緋絲;胥使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黃。”


《清平樂》服飾的疏漏 直腳幞頭避免交頭接耳還防疫

【圖7,宋代官服大袖襴袍直腳幞頭展示圖】

宋代男子服飾,以圓領袍衫為主,百官公服也這樣,除祭祀、朝會之外,都穿袍衫。宋代的公服(常服),沿襲唐制以服色來分別官職的大小。《宋史·輿服志》規定:“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服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其制,曲領大袖,下施橫襴,束以革帶,幞頭,烏皮靴。自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之。”到了元豐元年色略有更改,去青不用,四品以上服紫,五六品服緋,七八九品以上則服綠。中興年間,仍行元豐之制。


《清平樂》服飾的疏漏 直腳幞頭避免交頭接耳還防疫

【圖8,《清平樂》中八王爺服飾】

《清平樂》中有幾處對於官員服色處理不當。八大王趙元儼與呂夷簡相遇,著淺色圓領衫,戴垂腳幞頭;而呂夷簡著紫色袍。八大王是王爺,高於一品官,著紫色袍可以,卻不會穿不在紫、緋官袍品色系列的淺色服飾。

第二集也有太醫著紅色官服袍。按照明清官職體系,太醫院掌院的院使是正五品,左右院判正六品,御醫七品,用六品冠帶。但是宋代執掌太醫院的稱為體醫官院使,因其屬於技術官,尚不如翰林、進士受重用。宋代的進士前三甲的地位也不如明清時期三鼎甲,初授官較低,僅為八品。明清時期科舉三鼎甲授官,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正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正七品。推測宋代太醫沒有達到正六品,不能穿紅色官服。


《清平樂》服飾的疏漏 直腳幞頭避免交頭接耳還防疫

【圖9,《清平樂》應天府書院學監紅色官服】

范仲淹應晏殊邀請,來應天府書院執教,路遇應天府書院學監。書院本是民間機構,最高首長是山長,山長不是官,通常由舉人功名者擔任。應天府書院兼有官辦府學背景,暫不說書院有無學監一職,即便有,官職也不高,不會高於進士,因此應天府書院學監穿紅色官服,就不符合規制。

三、士庶服飾有禁忌 士人衣服不可光鮮奢華

《清平樂》范仲淹來應天府書院,幾位年輕學子對於范仲淹衣著如老農頗為不滿,譏諷了一通。這幾位年少氣盛的學子,衣著光鮮,料面奢華,服色也不同。顯然不符合宋代士庶穿著標準。


《清平樂》服飾的疏漏 直腳幞頭避免交頭接耳還防疫

【圖10,《清平樂》中范仲淹】

古代社會,對於服飾穿著,不僅官與官有服色限制,對於士人(讀書人)、平民不僅有服飾規定,還有面料的限制。

《宋史·輿服志》規定:“近年品官綠袍及舉子白襴下皆服紫色,亦請禁之。其私第便服,許紫皂衣、白袍。舊制,庶人服白,今請流外官及貢舉人、庶人通許服皂。”宋太宗年間,出現官員、士子服飾僭越情況,詔令改之,規定舉人、百姓衣裳著黑。

通常書院的學生與國子監、府學生員著裝都有統一規定,不允許學生搞特殊化,社會上服飾僭越更是不允許。《清平樂》的編導為了製造應天府書院學生與學監以貌取人與范仲淹著老農裝的矛盾衝突,而讓學監官服僭越,學生衣著光鮮來襯托他們注重外表,違背禮制,想法很好,但是以犧牲服飾的歷史真實性的處理則不妥,客觀上給電視劇添加了一處瑕疵。

四、宋代貴族女性不穿低胸裝

《清平樂》中女性穿衫子襦裙較多,太后、皇后、嬪妃等,都有一套低胸裝,外著衫子內著襦裙露抹胸,雖然沒有張藝謀影片中誇張的“擠乳裝”,猛然一看,也以為誤入了大唐宮廷。


《清平樂》服飾的疏漏 直腳幞頭避免交頭接耳還防疫

【圖11,中晚唐女性襦裙低胸裝】

宋代女性服飾,上衣有襦、襖、衫、大袖、背子、半臂、背心、裙等多種,下裳以裙為主,有長裙、石榴裙、雙蝶裙、百蝶裙、繡羅裙等。


《清平樂》服飾的疏漏 直腳幞頭避免交頭接耳還防疫

【圖12,《清平樂》劉太后低胸裝】

宋代婦女雖也有穿紗羅之衫,但在穿法上與晚唐、五代不同,宋代社會風尚收斂,風氣質樸,衣冠服飾趨向拘謹與保守,在這種情況下穿著羅衫,不可能像從前那樣袒胸露脯,因此多加有襯衣。有時乾脆在衫子裡面,綴上以層襯裡,做成夾衫的形式。正如後來南宋詞人李清照詞所說的:“淚融殘粉花鈿重,乍試夾衫金縷縫。”


《清平樂》服飾的疏漏 直腳幞頭避免交頭接耳還防疫

【圖13,《清平樂》低胸裝】

宋代女服以交領為多,從南薰殿舊藏宋代后妃、王詵《繡櫳曉鏡圖》等繪畫、出土陶俑等來看,皇室女性、貴婦的服飾以交領為主,宮廷內侍女服飾以圓領為主。


《清平樂》服飾的疏漏 直腳幞頭避免交頭接耳還防疫

【圖14,宋代皇后交領禮服】

對襟領施於半臂、背子之上。何為半臂?短袖上衣,名稱始見於唐代,由漢魏半袖發展而來。形制為對襟,短袖、長及腰際。兩袖寬大而平直,長不掩肘。唐初半臂為宮中侍女之服,著之以便勞作。初唐晚期流及民間,成為唐人的常服,宋代也有半臂。何謂背子?背子又作褙子,又名綽子。背子有兩種說法:一是指短袖上衣。另一種指宋代流行的婦女常服,形制為對襟、直領,兩腋開衩,下長過膝。


《清平樂》服飾的疏漏 直腳幞頭避免交頭接耳還防疫

【圖15,宋代交領女服】

襦裙在宋代也確實是女性服飾,但是類似大唐的低胸裝並不多見,而且穿戴習慣上,宮廷幾乎不穿低胸襦裙,倒是民間盛行低胸襦裙。宋代大足石刻養雞女的著裝就是低胸襦裙,劉松年《茗園賭市圖》中村婦上著襦,內著抹胸,微露胸乳,下著褲,襦下端束於褲內,因此,《清平樂》將襦裙穿戴人群,用反了。如果宋代民間或基層女性穿低胸襦裙倒是可能。


《清平樂》服飾的疏漏 直腳幞頭避免交頭接耳還防疫

【圖16,宋代大足石刻低胸裝養雞女】

唐代與宋代的社會風氣不同,唐代服飾呈現開放性,又吸納了西域民族的風尚,流行胡服,因此有袒露領、低胸裝、透視裝。宋代思想內斂,宋初對唐風雖有沿襲,但是已有收斂的傾向,服飾漸漸趨向素雅。因此宋代宮廷服飾大袖衫盛行,南薰殿舊藏宮廷皇帝、后妃繪畫,都是中規中矩的,沒有袒露領。顯然低胸裝與宋代的文化推崇,道德建設不符。到了南宋理學盛行,更是如此。

以低胸裝的襦裙來展示宋仁宗朝代的《清平樂》,視覺上或許吸引眼球,但是與時代有了割裂。


《清平樂》服飾的疏漏 直腳幞頭避免交頭接耳還防疫

【圖17,《清平樂》劇照】

北宋婦女還有一種不制衿的服飾樣式,不施紐帶,兩襟敞開,露出內衣。這種服飾流行於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由宮廷而及民間,尊卑皆可著之。《清平樂》述說宋仁宗朝(1022-1063)的故事,與宣和年間相差至少50年,如果從宋仁宗繼位的天聖元年(1023)到宣和元年(1119),則有近百年的時間差。

黃強黃不息2016年、2017年兩次年度文化頭條號。2019年入選精選頻道。

黃強,字不息。金學家、服飾史學家、文藝評論家,中國金瓶梅研究會理事。已出版《金瓶梅風物誌》《中國服飾畫史》《服飾禮儀》《趣民國》《文人置業那些事》《消失的南京舊景》等著作近二十本。

服飾史新著《古代服飾與時尚》《古代軍戎服飾》《六朝人的衣櫃》,即將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清平樂》服飾的疏漏 直腳幞頭避免交頭接耳還防疫

黃強服飾書專著三本 商務印書館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