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能實現“去信用主體”和“平等化”嗎?

比特幣的產生,其實基於技術流對一種公正透明的信用體系的嚮往。對於他們來說,比特幣代表的不是一種貨幣,而是一種沒有通貨膨脹的信用體系。點對點的傳輸意味著一個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在這個體系中,沒有信用主體,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信用節點,互相制約使得通脹不會發生。

他們認為,現行貨幣體系中的信用主體中心化、個人隱私洩露等問題,都可以用技術解決掉。理想很豐滿,但真的能實現嗎?

比特幣能實現“去信用主體”和“平等化”嗎?

追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在,社會貨幣體系形成的過程中,總是有權力主體的影子,大到一個主權國家,小到一個島嶼上的部落,或是某個村莊,裡面一般都會有相對有威望的人,是貨幣信用的背書。貨幣越是大範圍的流通,就越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信用主體。貨幣是一種關於價值的共識,信用主體的產生,把多邊的共識協同變成了點對面的協同,大大地簡化了交易的過程。

比特幣能實現“去信用主體”和“平等化”嗎?

那比特幣的信用機制是怎麼產生的呢?它靠的是分佈式記賬。所有節點,都要進行驗證,形成共識。在現實生活中,這個設計是有很多侷限的,比特幣的節點在達到一定數量後,再要進行驗證協同操作,在技術層面上本身就困難重重。

所以,無論是從人類社會的歷史經驗來看,還是從現有的技術水平的制約來看,比特幣想要在一個大範圍內實現去信用主體,目前看來,還是不大現實的。

比特幣能實現“去信用主體”和“平等化”嗎?

我們知道,在比特幣的設計中,每個節點都是“同權平等”的,但仔細一想好像與實際不符。在比特幣的挖礦中,計算機的算力是決定性因素。如此一來,那些擁有大型服務器的“礦工”,就慢慢佔據主導地位了,小玩家越到後來越挖不到礦,很快被大浪淘沙淘掉了。早些年,像內蒙的鄂爾多斯、四川的攀枝花,那些地方水電、煤電充足且電價便宜,所以有很多“比特幣礦場”。有一家叫比特大陸的企業,就佔據著全球算力的一半。

比特幣能實現“去信用主體”和“平等化”嗎?

所以,比特幣的世界並不是沒有中心和人人平等的,它是以技術中心和算力中心,替代了原主權國家的中心地位。由此可見,比特幣沒有真正地實現去中心化和平等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