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半生緣》到底是在寫愛情還是人性?

莎士比亞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寫到:“愛情本來是盲目的,讓它在黑暗裡摸索去吧”,因此在張愛玲的小說《半生緣》中,曼楨和世鈞這對有情人,在家人的干涉中,在壓迫的時代裡,在命運的捉弄下,最終錯失彼此,成為兩人一生中最大的遺憾。當十二年後,兩人的偶然間再次重逢,簾席屋內的短暫聚首,讓人不禁哽咽,人生路途上所謂愛情的不可控之悲。

張愛玲的《半生緣》到底是在寫愛情還是人性?

《半生緣》以顧曼楨與沈世鈞愛情悲劇為主線,圍繞二人分分合合的系列故事,一方面向讀者展現了二人愛情的曲折,同時也揭露了人性的自私,在利益面前就可以瞬間崩塌的狹隘。原本可以擁有美好未來,攜手一生的二人,在陰差陽錯中卻背道而馳,越走越遠。世鈞在家族,父母的施壓下,不得不放棄理想生活——所謂年青一代的自由追求,也只能放棄,但他卻從未放棄對曼幀的愛與關心,在回到南京的日子裡,隔三差五要寫信給曼幀,甚至在父母的反對下,隻身奔往上海尋找夢中人。在這一層面上,我們不否認作者對於愛情的表達,對於年輕的純真,率性的闡釋。

曼楨是個極細心溫柔的女子,獨立自主,對愛堅貞,是不折不扣的新生代女性代表,她愛世鈞,愛的是那樣純粹,愛在大了一圈的紅石戒指可以打上毛線再戴,愛在世鈞奔赴南京後的輾轉難眠,更愛在家庭電話前的急切踱步。

張愛玲的《半生緣》到底是在寫愛情還是人性?

就在二人為未來做出打算,奔赴美好的生活的時候,矛盾與阻力開始層出不窮,其中世鈞的不信任,不堅定,曼楨的遲疑不決,都為二人後來的分離埋下隱患,倘若雙方都再堅定一些,彼此多一些信任,或許結局就會不一樣,但張愛玲卻不能這樣執筆,一旦故事如此發展,那麼年輕戀愛裡的特質也便蕩然無存,它們本身就是一對矛盾體,而這,又恰恰從側面反映人性在愛情中的不完美一面,但是並非所有的事情都能達到盡善盡美,正所謂月有陰晴圓缺,在這裡大概也存在異曲同工之妙吧,這一點在今天的年輕愛戀中依然存在。人性是不分時代年限所存在的東西,縱然時光流逝,年歲更改。

張愛玲的《半生緣》到底是在寫愛情還是人性?

但是這些都無可厚非,有了裂痕,但二人的愛足以彌補;家庭的阻撓,旁人的眼光,人性的複雜無疑是造成主人翁愛情悲劇的最大阻力,曼幀奶奶,媽媽在金錢面前可以隨意變卦,不顧情分,甚至拿兩個女兒的終生幸福來換取,姐姐在自我保護的意識下,不惜犧牲親妹妹的一生幸福,這一層次上便是人性的使然。

張愛玲的《半生緣》到底是在寫愛情還是人性?

愛讀張愛玲的人,想必心思也是細膩的,也有人說張愛玲的作品透露出個人和胡蘭成以及她自己所處的悲哀,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不好做出評價,但大多數文學作品本來源於現實,是現實的昇華與藝術化,從《半生緣》中,我們不難看出很多主人公的情緒與經歷無疑是作者的現實感受與縮影,道盡愛情,更寫出了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