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案調查科》|真實永遠是文學的最佳模式

《罪案調查科》|真實永遠是文學的最佳模式

《最終迷局》是公安痕跡檢驗師九滴水的系列作品,從生活場景,細微痕跡下,解析人的思想行為,一點點推理,一步步遞進,揭開迷案的神秘面紗。

以結果為導向,從痕跡解密,現實的人情世故著手,展開整個案件軌跡,還原迷案背後的情與欲。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很微妙,曾經相愛的人卻可以因為某一點小事而心生憎恨,嚴重者生出殺心。偶然的邂逅相遇,也會成為被害人,偶起的爭端,已經為死亡埋下暗線。一個人失去生命只要一瞬間,還原死亡過程卻要頗費周折,集思廣益,多次走訪和利用細微拼圖拼湊,把殘缺不全的信息,從一個不起眼的信息探索,揭開整個案發過程的神秘面紗。

這是一本推理小說,對於喜歡懸疑小說的人來說,就會覺得乏味,缺少吸引力。

《罪案調查科最終迷局》作為一本專業的推理小說,略顯失望。失望源於對這本書抱有極大的興趣,想象是一個很有趣很吸引人的畫面。調查取證的過程會發生怎樣驚心動魄的故事,如何抽絲剝繭,揭開死亡真相,還原整個案發過程。


《罪案調查科》|真實永遠是文學的最佳模式

從第一案的嗜血賭局來說,整個情節故事略顯平淡乏味。特別是開頭部分,在緩慢引出案情時,起筆就是在講刑警支隊的人員辦案能力方面,而且花了不少篇幅去寫人員之間的狀態和能力。人物的交代有必要,但並不需要花費這麼多字去寫這些人。而是應該在講到主要人物時,就切換到主題上來。而後才是以痕跡為線索,拉開案情的序幕,把隱藏的秘密一點一點透露出來,拼接整合,重現案發過程的畫面。

第二案的土屋迷屍,為了引出案情,做了很長篇幅的鋪墊。農民工的生活,鄉下人的生存狀態,互聯網時代的直播等。直到直播才引出後面的土屋謎屍,在透過痕跡檢驗,鎖定嫌疑人時,就直接公佈最終結果。而後,就是在講述故事,案件相關的人之間的恩怨糾葛。這種寫法就是在寫故事時,常使用的倒敘手法。

這個倒敘的運用在這裡運用得恰到好處,但在偵破案件時,能夠寫得更精彩一些,沒有那麼多前戲鋪墊,讀起來的體驗就會更好。後面補充的故事,再配上撲素迷離線索,時間久遠的“醃肉”,破案時的困難重重,結合悽美的愛情故事,人性糾葛的相互碰撞,讀來就會更有感觸,深入人心。

推理小說對於邏輯思維要求很高,作者的思維必須清晰,有因有果,前後互通。而對於文筆來說,相對地並不需要像懸疑小說一樣,需要具備豐厚的文字功底,和故事技巧的運用。


《罪案調查科》|真實永遠是文學的最佳模式


要寫好一部懸疑小說,不僅需要超強的邏輯,更需要成熟豐厚的文字功底,還得有講好故事的能力。

對於作為讀者來說,已知結局,那就失去了探尋結果的興趣。而未知結果,更有興趣去探索整個事件的發展,結果是否意外,還是情理之中。讀者的一切體驗,都來源於作者對於整個故事的佈局與敘事能力。作者文筆優美,更增添文學性。

早前喜歡看懸疑小說,還是起源於東野圭吾的《白夜行》。《白夜行》是東野圭吾最經典、最受人廣泛傳播的書。即使現在,很多人依然在模仿學習東野圭吾的寫作手法,敘事技巧等。

懸疑小說就像一張網,作者在編制,讀者則跟隨作者的腳步,一步一步踏向黑暗的盡頭。環環相扣,引人入勝,結局又呼應開頭。看懸疑小說的樂趣在於,跟著作者的節奏,慢慢地進入他編制的虛擬世界,虛構故事,但在讀者看來,又是那麼真實,如身臨其境,見證了整個事態發展的吃瓜群眾。

可能是先入為主的原因,推理小說就顯得沒那麼好看。相對於懸疑小說來說,缺乏探索未知的慾望,在情節銜接上也沒那麼緊扣,在故事鋪排上也更顯遜色。

《白夜行》之所以能夠被人廣泛接納和傳頌,一是因為其塑造的故事太完美,環環相扣得無懈可擊。二是因為其文筆非常好,不論是文字的美感,還是故事情節的銜接,早在暗處埋下伏筆,又微妙得難以察覺。待到結尾一切清晰,猛然回想才意識到結局早已說明。人最害怕不是危險,而是等待危險。同理,早就顯露出來的蛛絲馬跡,卻沒能注意到,回過頭來讚賞作者的高明。懸疑作品是否成功,就在於作者能否操縱讀者,牽引著讀者的神經,讓讀者不知不覺就陷入那張無形的網裡面。

偉大的文學作品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真實。不管裡面的故事真實還是虛構,裡面展現出來的人性總是真實的,時代背景下真實的人性,才能引發人們的自己思考,和對世界的思考。

“史上無爭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西亞·馬爾克斯苦心孤詣三十年寫下一部觸目驚心的悲劇——《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在完成這本書的第二年,馬爾克斯榮膺諾貝爾文學獎。

這部偉大的世界經典名著,並沒有他的《百年孤獨》出名。但我卻做喜歡馬爾克斯的《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裡面的語言豐沛,如有魔法一般,無人企及。更令人佩服的是,作品的構思,精心佈局的悲痛。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奇特的構思,看似笨拙,實則最為聰明,像是個帶有形而上學色彩的謀殺之謎。


《罪案調查科》|真實永遠是文學的最佳模式


馬爾克斯說:

這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的小說,也是歷史,是神話,關乎的是人存在本身。我如此急切地想要講述這樁案件,也許是它確定了我的作家生涯。

我作為講故事的人出場了(我生平第一次),小說在時間結構上才能做到筆意縱橫,奔放自如。事隔三十年之後,我才領域到我們小說家常常忽略的事情,即真實永遠是文學的最佳模式。

一部偉大作品的問世,卻是源於現實生活中一個朋友的離世,世事就是如此可悲可嘆。“兇殺千方百計找人阻止自己行兇,得到的卻是所有人的漠視、旁觀。”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的蓄意謀殺,激情犯罪和無差別作案。卻很少有事先張揚的兇殺。

也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一場本不該發生的命案,卻堂而皇之毫無徵兆地發生了。事後經過長時間的調查和思考,最終才想明白悲劇的關鍵。現實太過於無情和殘酷,人們總習慣於被慣性思維左右,從常理去判斷不尋常的事情,結果就是刷新三觀。

馬爾克斯的構思獨一無二,非常奇特。不管是寫作手法,語言的表現,還是那深入人心的悲痛,都值得學習借鑑。


《罪案調查科》|真實永遠是文學的最佳模式

如今的現實生活比較枯燥,經歷看過聽說的事大致一樣,無外乎家長裡短,職場謀略,人情世故,走馬觀花的旅遊生活。藏在文學作品裡千奇百怪的故事,或人或物,我們無從認識。卻可以從中窺探另一個時空裡的思想和人性。認知不再侷限,對人性也就看得更透。

不論是九滴水的《最終迷局》,還是東野圭吾的《白夜行》,亦或是馬爾克斯的《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這些都是基於真實歷史事件進行改編,藝術化處理。無一例外,都是在探索真實生活,展現人性的多重面目。

《最終迷局》的四個命案,每一個命案背後都有其代表性,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瞭解每一個人物的心理和作案動機,更能令我們在現實中更好保護自己,避免傷害發生。


《罪案調查科》|真實永遠是文學的最佳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