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前傳,最不該被忽視的精彩——劉邦蛻變的契機


《鴻門宴》前傳,最不該被忽視的精彩——劉邦蛻變的契機

劉邦其實是一個天賦很高的皇帝

一直以來我都對劉邦這個“流氓皇帝”極盡調侃之能事,以至於很多朋友對此頗有微詞。但這裡需要申明一點,我之所以調侃劉邦,並不是認為劉邦最後這個皇帝當得名不副實,而是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是有階段性的,前期的劉邦確實表現得很不堪,乏善可陳。我們不能用皇冠上的光環去抬高劉邦整個人生的基調。

正所謂,羅馬城不是一天修成的,劉邦的皇位也不是一天就可以登上的,劉邦的成功在於一天一天的蛻變和成長。那麼劉邦如何從一個臭流氓蛻變成一個君臨天下的人君的呢?他最重要的覺醒是什麼時候呢?我認為是其入關滅秦的那一個月時間,這一個月時間與劉邦戎馬一生、驚濤駭浪的其他經歷相比,平靜、安寧,但人往往只有在這種環境下才能有思想上的頓悟。

這一個月也是歷史上著名的典故《鴻門宴》的前傳,這是一段被眾多歷史愛好者所忽視的情節。就猶如我們看小說一樣,太多的人都喜歡看熱鬧非凡的場面、聽驚險刺激的故事,往往忽視了更精彩、更重要 的白描。

不清楚地瞭解這一個月對劉邦的內核升級作用,根本就無法理解劉邦這個流氓式的小人物是如何能夠君臨天下的。

本文之中,作者將全面回顧和思考劉邦在關中這一個月的思想和境界上的全面蛻變、升級,盡力和大家一起分享真正的歷史營養。

清醒的劉邦痛定思痛

《鴻門宴》前傳,最不該被忽視的精彩——劉邦蛻變的契機

好色,一直是劉邦身上的標籤

劉邦在張良和酈食其的輔佐下,費勁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率先平定了關中,成就了滅秦的不世之功。這就好比一個一生都在蠅營狗苟的小攤販,一夜之間成了國家的重點扶持對象,成了上市大公司。這種突如其來的幸福是足以把人砸暈的。

這也是我為什麼說這一個月是劉邦真正開始蛻變的原因所在,因為這是這種境遇上的反差真正歷練了劉邦的心志,把他的理想帶入了現實的拷問。如果說以前的劉邦只是一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投機分子,那麼在一個月後,劉邦開始真正變成了一個“心懷天下”的蓋世梟雄。

劉邦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出身,我對農民並沒有什麼成見,這是天下最樸素的一群人。但是,不可否認,農民身上有著與生俱來的缺陷,那就是眼界和格局稍嫌不夠。古往今來,無數的農民起事就壞在這一點上,小富即安、得過且過,對未來和前景缺乏清晰和理智的判斷,更恐怖的是抵擋不住赤裸裸的既得利益的誘惑。

諸如後世的黃巢起義、天平天國起義不都敗在這一點上嗎?

劉邦進了關中,幾乎就和《紅樓夢》裡劉姥姥進到大觀園一樣,幾乎所有人的眼珠子都快掉到了地上。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大多數都是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幾時又見過這等富麗堂皇的場面、堆積如山的財寶?秦國經過了一百多年的不斷吞併擴張,基本上將山東六國的奇珍異寶、真金白銀都集中到了咸陽,這種寶物所發出來的光芒簡直就是對人性中的貪慾是一種赤裸裸的勾引。我們不能忽視人性中原罪的驅動力有多麼巨大,沒有幾個人能在極度飢餓的時候抵抗得住一碗白米飯的誘惑,也沒有幾個人能在X飢渴的時候抵抗得住赤裸裸的異性的勾引,更沒有幾個赤貧如洗的農民能夠真正抵抗得住財富的引誘……

《鴻門宴》前傳,最不該被忽視的精彩——劉邦蛻變的契機

人在巨大的成功面前總是容易亂了方寸

宮殿巍峨、街市繁華、美女雲集、遍地黃金,劉邦和他的將士們像是進入了一個永遠都不願醒來的夢境,他們目瞪口呆、難以置信,巨大的欣喜感不斷地衝擊著他們的神經末梢,他們頓時忘乎所以,紛紛乘亂搶掠金銀財物。劉邦自然也不能免俗,華麗的宮殿、精美的陳設、成堆的珠寶、稀奇的寵物,更重要的是,還有讓人眼花繚亂的美女,劉邦也覺得“時不我待”、“及時行樂”,一頭扎進了秦宮開始了聲色犬馬的生活。

如果故事就此延續,然後也就沒有然後了,畢竟還有一個千古殺神項羽正在馬不停蹄地往這裡趕來,劉邦註定只能是過把癮就死。主迷顯忠良,在劉邦徹底迷失自我的時候,需要有人對其當頭棒喝,讓他恢復神智。第一次站出來的樊噲,他對劉邦說:“沛公是要君臨天下,而不是隻想當一個富家翁,切不可玩物喪志,秦朝的前車之鑑還歷歷在目,沛公萬萬不可重蹈覆轍呀!”

中毒已深的劉邦又豈會如此輕易地醒悟?他對樊噲的態度是:“哪裡涼快哪裡待著去,別耽誤我忙活。要是你想快活快活,也趕快抓緊時間。”趁熱才好打鐵,這個時候,劉邦的人生導師張良也來了,他對劉邦說:“我們之所以能夠打到這裡並不是因為我們自己有多厲害,而是秦朝被眼前這些東西給腐化了。而我們才來到這裡幾天,就變本加厲地變成和秦朝一樣了,下一個滅亡的不就是我們嗎?良藥苦口、忠言逆耳,沛公您應該接納樊噲的建議才對呀!”

不管是一語驚醒夢中人,還是劉邦福至心靈,劉邦沉默了一陣子,經過一番激烈的心理鬥爭,極其痛苦而又不捨地做了一個決定:號令三軍,放棄眼前的榮華富貴,離開咸陽,還軍灞上。

《鴻門宴》前傳,最不該被忽視的精彩——劉邦蛻變的契機

劉邦是真有魄力

這是一次被歷史忽視的決定。就這個決定而言,我們大多數人都欠了劉邦一個由衷的敬佩。這個決定標誌著劉邦完成了從魚向龍的進化。標誌著劉邦真正打開了自己的大格局。

從宏觀歷史來看,中國幾千年古代史中,能以農民身份最終打下天下的只有劉邦和朱元璋,其他的農民起義都成了墊腳石和反面教材。這種歷史現象其實更應該給我們帶來更多的警示和啟發。

這裡,我們需要引入一個概念,叫做“階層躍升”。我記得我曾經和一批做互聯網的高收入朋友探討過這個問題。人性、基因、格局、見識這些精神軟件的進化永遠是緩慢的。所以,有錢人家並不等於是貴族。出了幾個大學生的家庭也稱不上就是書香門第。每個人的骨子裡的基因是有遺傳的,我們時常會感覺一個落魄貴族比一個暴發戶更有氣質,就是這個道理。

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出身是在某種程度上左右或影響他的思想境界的。劉邦世世代代都是農民,農民最原始、最迫切的追求就是吃飽穿暖。吃穿住行,或許在我們當下來說,似乎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但是在古代,這就是真正的國計民生的問題,飢餓、生存這些問題一直都是最現實的大問題。

我們年輕一代或許對於飢餓沒有什麼印象和概念,但是我們可以問問身邊的老人,他們一定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我們國家也是近三十年來才漸漸告別了飢餓,世界上到現在還有很多國家沒有擺脫這個困擾。作為科技極端落後的古代,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可想而知。

《鴻門宴》前傳,最不該被忽視的精彩——劉邦蛻變的契機

劉邦最大優點就是不太較真

人性基因中,貪圖溫飽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因為在古代,吃了上頓沒下頓是常事。所以我們也要理解為什麼千百年的歷史中,我們看到最多的現象就是,很多人爆發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各式各樣的飽暖思淫慾,各種各樣的見錢眼開。因為這是人性基因在驅動,畢竟祖祖輩輩都是這種生活狀態和模式,也不是突然之間說誰要轉變就可以轉變得過來的。

但是,為什麼總有一些人能擺脫這種侷限性,表現出更高更寬闊的視野和胸懷呢?這就是眼界和見識所決定的,一個常年赤貧如洗的人,在他們心目中,金錢、資源就是用來改善或滿足現有生活要求的,而一個腰纏萬貫的人,在資產閒置的過程中,可能會思考資源除了滿足慾望,還有很多其他偉大的用途的問題。這就是所處的環境而導致的境界高低的問題了,劉邦讓人欽佩的地方也正在於此。

歸根到底一句話,拒絕財富和名利是反人性本能的。物質性的東西與生俱來就對人性有制約、有誘惑,只要那些真正有高層次眼界的人,才能以自身非凡的意志和格局去擺脫這種制約。

想起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個記者去採訪一個祖祖輩輩放羊的小朋友。記者問小朋友:“你放羊是為了什麼?”,小朋友答道:“為了賺錢牙!”“賺錢呢?”“賺錢是為了長大娶媳婦”“娶媳婦呢?”“為了生娃!”“生娃是為了什麼?”“放羊呀!”……這樣的故事初聽之下,確實讓人感覺有點荒誕可笑,但是中國幾千年的主流傳統思想邏輯不正是如此嗎?

《鴻門宴》前傳,最不該被忽視的精彩——劉邦蛻變的契機

劉邦真正蛻變成了一個有大格局的人

一種更高境界的格局和眼界的養成是需要潛移默化的薰陶和積累的,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階層躍升往往是很難在一代人手中完成的。所以為什麼那些底層人們一當成為暴發戶之後,首先都是想方設法地加大子女的教育培養力度,而不是鼓吹自己的運氣和“讀書無用”的謬論。

基因層面的快樂是低級的,只要最原始的物質慾望得到滿足就可以了。在咸陽之前的劉邦大抵就是這樣的狀態。而劉邦異於常人的地方,不是在於他的先天條件有多麼優越,而是他後天吸收營養的速度真的讓人刮目相看。在那種正常都會迷失理智的情況下,他能在張良、樊噲的當頭棒喝之下迅速幡然醒悟,能夠“壯士斷腕”地痛下決心,這是其無與倫比的魅力所在。

人,最難的,還是跟基因中的原罪作鬥爭。一個人要走出基因的原罪,很多時候靠的是底蘊跟見識,比如我們今人看古人的歷史,很多時候能夠目光如炬,就是因為我們身上多承載了成百上千年的文化積澱。像劉邦這樣一個沒有底蘊和見識的農民居然一咬牙就能放棄了快樂成仙的享受,說服了自己本能的衝動,剋制住了自己50年來形成的習氣,將眼光放遠,將眼界提高,還軍灞上,告訴將士們,咱們還有大事要幹!這才是真正體現了劉邦的非凡之處。

此外,在這裡需要特別誇讚一下冷靜勸諫的張良和樊噲,為什麼說張良是劉邦的人生導師呢?從這件事就可以略見一斑。但張良畢竟是世代貴族,眼界、胸襟、氣度、格局本就不同凡響,相比之下,樊噲就更顯得難能可貴了,樊噲本就是一個屠狗營生的凡夫俗子,能夠如此冷靜、理智地提出這樣的“良藥”,不得不說,

劉邦是一個有大福氣的人,他的每一個人生升級的岔路口,總是有貴人能夠幫助他糾偏,將他再度拽到正軌上。

隱形的蕭何居功至偉

《鴻門宴》前傳,最不該被忽視的精彩——劉邦蛻變的契機

劉邦從來都不是什麼正人君子

劉邦率領大軍進入咸陽,瀟灑快活了幾天,就幡然覺醒決定還軍灞上,總給人一種“入寶山而空手歸”的感覺。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且不說劉邦這次的頓悟為自己留下了一條寶貴的生命,且看看史書中經常被忽視的蕭何給劉邦收集了什麼真正的寶物吧!

蕭何、張良、韓信被譽為“漢初三傑”,此時的韓信還沒有進入到劉邦的隊伍,張良在劉邦之前的西進途中已經嶄露頭角,立功無數。可是最先和劉邦結合的蕭何卻一直沒有什麼存在感?是否蕭何就是言過其實呢?

蕭何隨劉邦進入咸陽之後,什麼事情都顧不上,便一頭鑽進了丞相府。蕭何這一鑽可以說是楚漢歷史中最舉足輕重的一鑽,沒有蕭何這一鑽,劉邦可以說大概率地被項羽持續打壓,而無力反抗,最後淪為項羽定鼎天下的墊腳石。

劉邦是從善如流、知人善用,張良也的確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韓信更加是將兵多多益善、打仗絲絲入扣,但是如果沒有蕭何在背後的精心調度、苦心經營,上述這些人的璀璨功績都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他們都將在“硬仗之王”項羽的橫衝直撞下灰飛煙滅。

《鴻門宴》前傳,最不該被忽視的精彩——劉邦蛻變的契機

蕭何是真有見識

蕭何出於一個文化人的高度自覺,自打進入咸陽後,便第一時間火急火燎的趕往秦丞相御史府,並派士兵包圍丞相御史府不準任何人出入!隨後日夜不停地將秦朝有關國家戶籍、地形、法令等圖書檔案全部清查,然後分門別類登記造冊,統統帶回了劉邦大營。

在當下大談特談“數據”的互聯網時代,蕭何這樣舉動的重要性,或許並不難理解。但是,早在兩千多年前,蕭何這種重視國家檔案的意識無疑是具有超前意識的。這件事有多重要呢?

我們經常說財富積累,但是真正的財富經過積累、沉澱之後,會演變成一種符號,也就是一種文化。蕭何此舉相當於全盤接收了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一百多年真正值錢的財富。

我們從飢餓者角度來說,一個飢餓者能吃下多少東西有時候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能通過你吃下的食物吸收多少營養?對於此時的劉邦來說,打下來和佔有多大的地盤,對他來說也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他能培養打下多大地盤的能力,能汲取多少資源。

只要你有兵、有糧、有餉,理論上,多大的地盤都是可以打下來的。但是怎麼樣去打下這些地盤或者打下來了怎麼去治理這些地盤才是最費腦筋的。要不怎麼說“創業容易守業難”呢?而在這一方面,秦朝已經在前面做了最好的示範,他們的經驗和教訓就是最好的模板。

《鴻門宴》前傳,最不該被忽視的精彩——劉邦蛻變的契機

劉邦才是秦始皇真正的繼承人

一個國家的四分五裂,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當時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央控制系統。秦朝奮六世之餘烈而一統天下,通過一百多年的摸爬滾打,再加上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偉大政治設想的逐步實施,早已為後世奠定了很高的基礎了。秦始皇創造的官僚體系就是封建社會的統治根基。

秦朝實行的是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別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主管行政、太尉主管軍事、御史大夫主管法紀。九卿相當於九個職能部門,奉常,掌管宗廟禮儀;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衛尉,掌管宮門警衛;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廷尉,掌管司法審判;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穀和財政收支;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及官府手工業。

蕭何選擇去丞相府和御史府,而不去太尉府,是因為太尉府是負責國家安全的,此時天下大亂,太尉府實際上已經是徒有其表了。

而丞相府和御史府,這是一個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中樞所在,真正的營養全部濃縮於此,而且是稍加改良,就能拿來即用的。

在這兩公下面,更有四卿是對於一個國家的重建有著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的。分別是治粟內史,廷尉,太僕,少府。掌握了治粟內史的資料,就掌握了全國的戶籍、土地、稅收、財政收支;掌握了太僕,就掌握了全國的國家馬政與物流;掌握了少府,就掌握了全國的山海池澤等自然資源。

一個國家的治理或者一個浩大工程的啟動,都離不開有據可查的檔案、圖籍,作為今人,我們更應該明白“重要資料要備份”的道理。秦朝這麼多年丈量土地、清查人口、核算稅收、繪製地圖、改革體制、改善交通……所有的國家底細都在這些典籍之中,也只有這些東西才能真正成為劉邦爭霸天下的資源後盾。

《鴻門宴》前傳,最不該被忽視的精彩——劉邦蛻變的契機

劉邦大事不糊塗

有很多歷史細節是細思極恐的。在歷史上,戰爭和饑荒由來都是一對孿生兄弟,如影隨形。但是大家仔細回顧一下,秦始皇時期,秦朝開始那麼多浩大的工程和戰爭,可曾鬧過饑荒?所以,不得不說,秦朝基於戰爭機器而建立起來的制度體系,是有其無法忽視的優勢的,至少在物盡其用、交通暢通、合理調配這一塊在當世是舉世無雙的。

蕭何的拿來主義,確實是成就劉邦豐功偉績的基礎。秦國摸清畫好的全國的山川地圖和自然資源,成為了劉邦攤在紙面上的參考依據。秦國發掘理順的物流系統和戰馬資源,成為了劉邦日後四處開溜和籌備騎兵隊的硬件條件。而且,在楚漢爭霸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一直打敗仗的劉備永遠不缺軍糧,而一直打勝仗的項羽最後卻缺糧食了,可想而知,蕭何背後發揮了多麼的作用。

我們現在時常說當下是信息化時代,什麼是信息化時代?就是能夠高效組織和調配資源的時代。古代的軍事戰爭中,這一點尤其重要。

兵源何處而來?武備何處可領?軍餉所需幾何?銀兩從何而出?糧草如何不斷?運輸如何優化?這些其實都是軍事戰爭背後的大問題,而我們往往只關注戰場上的風雲激盪而已。這些問題是需要對大量基礎數據進行核算,才能有效地解決的,秦朝保留的典籍就是最好的基礎數據。

張良幫助劉邦掌握了秦宮的所有文件典籍,相當於直接給劉邦灌輸了秦朝修煉了100多年的精純內功,進而打通了劉邦的任督二脈,開啟了其暴走模式。

蛻變的劉邦終成氣候

《鴻門宴》前傳,最不該被忽視的精彩——劉邦蛻變的契機

劉邦的時代就快要到了

按照歷史的“大勢論”,此時的天下大勢已經悄然從咸陽這一個月悄然轉移到了劉邦身上,只是劉邦尚不自知而已。原則上只要劉邦集團不犯什麼大的錯誤,問鼎天下已經是大勢所趨。

項羽是一個為戰場而生的男人,而他的身邊幾乎少有能夠像蕭何、張良這樣無微不至、深謀遠慮地替他分擔壓力的人。所以為什麼我對項羽推崇至極,因為項羽確實是歷史上少見的孤膽英雄,幾乎是憑一己之力在挑戰天下。

即便他成了西楚霸王,接收了楚國的地盤,但是這絲毫不能改變他的處境,如何徵收糧餉?政治體系如何搭建?人才市場在哪裡?土地有多少?人口分佈如何?能組織多少兵員?能徵收多少糧食?這些軍事基礎問題都沒有人為他解憂,他自己也是兩眼一抹黑。但即便是這樣,項羽依然憑藉自己千古無二的神勇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打出來一連串的光輝戰績,實屬不易。

劉邦即便被打到漢中苟且偷生,但馬上又能夠捲土重來。因為他對當時社會的底層結構瞭解得一清二楚,每到一個地方都能合理、迅速地調配資源。

也可以說,後期的劉邦打項羽就等同於睜開眼的人打一個瞎子,關鍵還是一群睜眼人對一個瞎子群毆。這一切的主要功勞自然是蕭何的,所以蕭何能夠排在“漢初三傑”之首,也是實至名歸的。

《鴻門宴》前傳,最不該被忽視的精彩——劉邦蛻變的契機

最強組合即將歸位

當然也有人會問,如果秦朝這些資料全部被項羽所得,那麼項羽豈不是天下無敵了?這在理論上是成立的。但我們也需要考慮到人的因素,項羽手下確實沒有能夠熟練整合運用秦朝這些檔案的人才,所以這些寶貴資料在項羽手裡也不一定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力。只不過,即便是項羽把這些典籍全部毀掉,失去了這種隱形的優勢,劉邦也不可能成為項羽的對手。

治縣之才常有,治郡之才鮮有,治國之才罕有。項羽的身邊缺的就是一個真正的治國之才,而劉邦卻幸運地就其取材就擁有了像蕭何這樣的蓋世之才。所有人衝進咸陽後,只有蕭何這麼一個識貨的,知道這東西的存在,知道這東西在哪,第一時間搶出了今後與項羽決戰天下時,最寶貴的宏觀武器。這套國家級別的統治檔案後來幫助劉邦彌平了與項羽之間巨大的軍事實力與指揮水準間的差距。

還軍灞上之後,劉邦開始真正像一個開了竅的王者一樣去思考問題,經過與幾位核心智囊商量後,劉邦看待問題的高度已經截然不同,他開始覺得人心可用,於是頒佈了著名的“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及盜抵罪。

除了這三條外,劉邦還廢除了秦朝原來全部的嚴刑峻法,所有官員百姓各安其位。然後廣發告示,申明自己是仁義之師,確保對百姓秋毫不犯。這一波“政治作秀”也確實給劉邦帶來了一些政治紅利,但遠遠沒有世人所傳的那麼誇張,史載:關中百姓對劉邦感恩戴德,唯恐劉邦不當秦王。這就顯得十分誇張了,劉邦剛入咸陽時恣情歡娛的事情難道憑空蒸發了?

再說一點題外話,約法三章從政治歷史的角度來說,也不全是亮點。隨便舉個例子,殺人者死,這一條,如果關中百姓有暴徒用武力反抗劉邦的部隊,怎麼處理?任何自由都是相對的,任何制度的好壞也都是相對的,劉邦這種“為了保護百姓而保護百姓”的政策實際上明顯是一場政治作秀,但慶幸的是,大多數時候老百姓就吃這一套。

《鴻門宴》前傳,最不該被忽視的精彩——劉邦蛻變的契機

約法三章就是一個大坑

此外,從陰謀論的角度來看,劉邦此舉也算是給項羽挖了一個大坑,這類似於今天商業圈裡的哄抬價格一樣。劉邦已經把對關中百姓的政策基調抬高了,項羽作為一個後來者,他若要獲得觀眾百姓的好感,只能給出更好的政策,不殺、不搶已經解決不了問題,估計要倒給錢,才會念著你的好。但項羽是什麼人?一個得了“苦秦綜合症”的人,又豈會如此遷就這幫刁民?而且,關中是項羽志在必得的地方,所以項羽會想方設法地打進來,只要項羽進了關中,就註定他要掉到這個坑裡。

當劉邦萬事俱備的時候,項羽也終於趕過來了。劉邦終究還是有自身的侷限性,面對眼前這花花世界、浮世繁華終究還是有點捨不得,他一時頭昏,派人把函谷關卡死,準備垂死掙扎一下。

項羽早已通過封章邯為雍王的方式宣告天下,關中是他志在必得的。劉邦這樣的行為讓項羽有一種,他在外面拼死打拼江山,而劉邦這個臭流氓卻趁機在家調戲他的未婚妻的感覺。霸王一怒,伏屍千里,氣急敗壞的項羽便準備強力搶關。

但劉邦終究是一時腦袋短路,很快就清醒過來,這個世界應該還沒有能夠擋得住率領40萬大軍的項羽的關卡,他這樣的做法等於是把自己往火坑裡推。所以劉邦馬上像變色龍一樣360度轉變態度,主動向項羽示弱、示好,自此,歷史上著名的飯局《鴻門宴》呼之欲出了。

感言

《鴻門宴》前傳,最不該被忽視的精彩——劉邦蛻變的契機

劉邦已有王者之氣

這樣一段歷史雖然簡短而又倉促,甚至一點都不引人注目,但是這對劉邦來說,恰恰是最重要的一次蛻變。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解釋劉邦為什麼能以農民之身成就千秋霸業的時候,都習慣性地調侃劉邦是天選之子,這固然不是沒有道理的。但是我們其實更需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問題,要能隨著歷史人物的成長、變化去思考。任何人的成功和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劉邦是如何蛻變的?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問題。

如果沒有張良、酈食其等人在西進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地推著劉邦向更高的平臺展望,如果沒有張良、樊噲等人忠心耿耿的善意提醒,如果沒有蕭何的人精心準備、思維縝密,劉邦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合格的領導,也不可能會有最後的成就。

至於仁慈、大度、圓滑等,這些其實都是劉邦蛻變的一種表現形式,而不是他成功的必然邏輯。如果劉邦失敗了,他身上的黑料絕對比項羽只多不少,他幹過的荒唐事還少嗎?只是我們分析歷史人物的時候,要有抓有放,不管是優點還是缺點,死死地抓住不放都是不好的。

劉邦不是一個“成功學”的典型案例,他是一個活生生的歷史人物,生動、有趣,有點高大、也有點齷齪,僅此而已。所以,我們也沒必要把他抬到至高無上的頂點來進行膜拜,只需要對其人生軌跡進行分析,把其不同尋常的地方加以借鑑,如此就好。

不管怎麼說,我都認為,劉邦在咸陽這一個月是楚漢相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其意義甚至超過後面的《鴻門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