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鴻門宴》到《雙本紀》


從《鴻門宴》到《雙本紀》

——談如何溫情地理解歷史人物

編者按: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有一篇《鴻門宴》,選自《史記·項羽本紀》。在教學目標中往往有一條:重點分析劉邦項羽人物形象,並理解體會性格對人生的重要作用。如果就這篇分析人物,往往會給項羽貼一堆“剛愎自用”“寡謀輕信”等貶義色彩特別濃重的標籤,相對的,形容劉邦又是“善於用人”“勇毅果斷”這樣褒義色彩特別濃重的詞。而事實真正如此嗎?

縱觀《項羽本紀》《高祖本紀》,發現兩人性格並非如此。如果想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是非閱讀兩本紀不可的,這樣的訓練對於破除學生固有的單面認知,走向深刻和豐富是大有裨益的,同時也能使他們對人生有更為清醒理性的認知,對其三觀也有一定的正面引導作用。以下選的是高一十四班祁楷傑同學偏理論分析的《論劉邦與項羽》,史文靜和範芊芊偏抒情的兩篇文章《魂歸烏江畔》《人生是夢外刀裡的錯》,以饗讀者。


論劉邦與項羽

祁楷傑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定陶登基稱帝,結束了四年的楚漢戰爭,劉姓王朝額漫長曆史從此開啟。那麼,劉邦是如何以一介布衣之身,連百萬之眾,擊敗與他角逐四年的西楚霸王項羽的呢?

我認為,要從具體的人物身上分析歷史,那起碼得有這麼三個方面,一為背景,二為人物特徵,三為重要事件。

那麼我們先看第一,背景。背景分為兩部分,一為人物背景,劉邦是個再典型不過的草根皇帝,但和朱元璋比起來,他實在算不得好男兒。老朱起碼還幫著爹孃種了幾年地,劉邦呢,一身大爺氣,地都懶得種,氣的老爹罵他不爭氣,後來投奔魏無忌無果,就回鄉做了四水亭長(是一種吏,秦時官吏不分,低級吏與貧民幾乎相同,因此劉邦地位並沒有實質性的提高),本來以為能起點兒先鋒模範作用,可他還是一身地地道道的流氓氣,貪財好色,打架傷人,夏侯嬰曾經就被他打傷過,此後因觸犯秦法而隱居在碭小中,直到陳勝起義,才率響應,攻佔沛縣,從此開始了他在馬背上的生活。但值得一提的是《史記》對劉邦的記載十分有趣,相傳劉邦是劉母在夢中與神仙相會後產下的,生下後十分像龍,美須鬢、長脖、方臉,而且睡覺時,人們還能看見有龍在他身上盤臥,此外,他大腿上有七十二個黑點兒,這是帝王之相,等等。諸如此類的神話描寫,其實這在史書中有專門的說法,叫做感生說,其中一個作用是突出帝王的與眾不同,尤其像劉邦這種七年當皇帝,還是布衣出生,天下得有多少人眼紅,所以用此手法實為政治需要,我們不納入研究範圍。再說說項羽,可以說,在秦末大亂之前,項羽就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項家自周天之分封以來就世為楚將,項羽可以說是從小出身名門望戶,受過良好教育的,並且少年時便“力能扛鼎,才氣過人”。而且還有一次在觀看秦始皇出遊時,還言曰:“彼可取而代也”。可見其胸懷之大,志氣之高。同劉邦一樣,他在《史記》中也有自己的輿論背景,是一句箴言,是當時崇尚黃老之學的楚南公說的,“楚雖兩戶,亡秦必楚也”。箴言只是一種民間預言,原由可能有很多,但它並不直接起作用,當一個箴言橫空出世,它會對政治產生一種導向作用,比如武則天在一步步奪權之前,就有李淳風之言,唐三代之後,姓武王代李據天下,項羽亦是如此。他與叔父起兵的一大動機也來源,於此。那麼,瞭解背景後我們可以看出什麼呢?我自覺有二。一是心理層面,二人相比一個先為布衣之後步步登天,一個一直都在雲端最後下線,這對他們後續的一系列心理產生了重大影響。一個從底層攀上高位的,不管什麼時候,他都會時時警懼,這可能是造成劉邦多疑的原因。而另一個西楚霸王,他一輩子只敗了一次,就是自刎那次。結合背景可以看出,他幾乎一生都在雲端行走。這樣的人,是不會對自己的地位有太多顧慮的。二是個性層面,劉邦出生農家,他雖一生傲慢待人,卻是內斂的傲氣,是一種能收該收的傲氣,這在他用人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項羽,同是一生傲慢,卻是一種放蕩的傲氣,這也是導致他失敗的原因之一。從歷史背景來看,當時是秦末農民大起義的初期,階級矛盾尖銳。農民階級要與貴族、王族這樣的統治階級對抗。而因此,劉邦機緣巧合的成了歷史的幸運兒,他農民的省份代表了多數人的意願,適合稱王。而項羽呢,出生貴族,打得旗號也是復振西楚,更別說之後對於人民的做法,都讓他的個人簡歷通不過歷史的要求。劉邦說實話人不怎麼樣,但他是農民的兒子,總不會丟掉自己的初心。而項羽代表的是舊貴族階級,從歷史的大方向看,如果他成功了,他將建立與秦差不多的國家。就項羽各各方面的因素看,估計還有一次“楚末大起義”,是起不到歷史推進效果的。

第二是個人特質。這是從人物角度來看的重中之重,因為在古代的人治社會下,一個人的意志可能改變整個時局,這一點在楚漢戰爭及漢初治理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我們先來說說劉邦,他第一個特徵是超自信,劉邦這個人從年輕到老沒有一次不自信過,這個人很樂觀,體現在他困頓的時候。比如在芒碭山隱居的過程中,劉邦十分鬱悶,但他撐下來了,撐了近一年。而後來,別項羽屈封漢中,他又一次在那蠻夷之地撐了下來,這一撐撐了近兩年。可見想成為一個成功的政治家,樂觀必不可少。第二個特徵是態度傲慢,這個特質跟了他一輩子,比如漢方陣營中有名的說客酈食其第一次見劉邦的時候,酈食其走上後堂,劉邦正讓兩個侍女給他洗腳,酈食其拜了兩次,劉邦頭也不抬,也不搭腔,直到酈食其忍無可忍,把他臭罵了一頓,他才如夢初醒叫旁人退下,拜酈食其為上卿。但他也有尊敬的人,也只有一個就是張良。劉邦叫別人的時候,上至七十老大臣,下至二三十歲的小後生統統叫名,只有管張亮叫子房。從這裡我們也看出劉邦對張良的尊敬,但他對別人傲慢的態度,也是他幾個缺點中的一個。而特徵之三又是缺點。就是罵人的話張口就來,《史記•高祖本記》和《漢書》中並無太多記載,但在漢初的那些諸侯傳記中卻頻繁出現劉邦隨口罵人的案例,比如課本《鴻門宴》中“自取生”和現在的“王八蛋”意思差不多。由此看來,有帝王相的劉邦還是沒能脫去匹夫之粗野。

特徵之四,他是個老道圓滑的人。這一點在同時代的人中除了陳平無人能比,屢次讓他絕路逢生,課本《鴻門宴》中的劉邦演技可謂出神入化,前一秒是針鋒相對的敵人,後一秒就能和你拉起手拉家常。滎陽大戰中,戰事不停,形勢起起落落,而劉邦的老道圓滑,又一次幫助了他。先是“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又是學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對項羽進行道德綁架,一口氣給項羽說了“十宗罪”,氣的項羽火冒三丈,卻也啞口無言。特質之五,是劉邦的心機很重。從課本中的“吾安與項伯有故到漢後逼著韓信喊出'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再到把安撫國民的蕭何抓進大牢,最後到臨死前還要派陳平、周渤殺掉在東北平叛的樊噲,這一切都是劉邦的心機在起作用,不過在這場戰爭中,劉邦又勝在多疑,所以也不能徹底否定。特質之六,是他審時度勢,有作為一個政治家的清醒頭腦。相比項羽,劉邦真算不上一個實戰軍事家,因為在韓信、彭越等人來之前,他並沒有打勝過幾場仗,但他審時度勢,這一點尤其在他屈就漢玉和還定三秦的過程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在屈封漢中的時候,他知道項羽依然對自己有疑心,也知道項羽絕不會放鬆對自己的警惕,於是聽從了張良的建議,把巴蜀通向關中所有的棧道下令全部毀掉,這才給自己留了一個喘息的機會。在還定三秦之後,田老二天榮因為在齊地沒有給自己封王,於是連殺三侯,又勾結彭越起來鬧革命,又給劉邦送來了一封參團建議書,但劉邦就看了一眼,就轉手給了項王。可以看出他的目的有二,一是遷怒於天榮、二是利用項羽不分敵我的特點,讓他放棄與真正的對手鬥爭,而陷入了與天榮鬥爭的泥潭中,而劉邦又利用這個機會巡撫關中,讓關中成為自己堅實的大後方。這和近代的抗日戰爭十分相像,戰鬥力不如人家,就打消耗戰,這就是劉邦精明所在。說他是個戰略家,是說他會設計戰局,其實大家在略略瞭解楚漢之爭後,有這麼一種誤解,認為劉邦項羽,一東一西各佔兩邊天,實際上並不是這樣。項羽的勢力主要在淮水以北、山東以西、黃河下游地區,而整個北方由齊、魏、韓、代、燕構成,南方主要是臨江、九江和南越國這些小侯國,就像牆頭草,那邊厲害就往那邊倒,所以劉邦決定先解決諸侯國,然後對項羽進行西、北、南三面合圍之勢進行反擊。由此也看出,劉邦費等閒之輩,就他對戰局的布控而言,可謂一代宗師。
特質之七,他很謹慎。別看他老是像傻子一樣的拋出一句句“為之奈何”,深挖下去就能看出他的警覺,只要看到一點兒災難的苗頭,立馬想辦法解決,這也是他身上的一個優點。特質之八,他很善於用人、培養人。其實善用人在他身上是被動的,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沒什麼超出常人的本事,那就必須禮賢下士,重點在於培養人,可以說但凡有些本事的人在他手下都得到了發展。兩個很好的例子,一個是夏侯嬰,他是個太僕,而且是給三個劉姓皇帝做太僕,可以說“當得了司機、上得了戰場”。一個趕馬車的,可以去戰場上當將軍,可見其發展。第二個是絳嬰,絳嬰是兩個人,一個是絳侯周渤、另一個是灌嬰,兩個人是負責給劉邦打掃辦公室的。最後一個是太尉、一個是騎兵總司令,都封了侯。而值得一提的是,周渤的兒子就是周亞夫,可謂提拔一人造福子孫兩代,這就是劉邦用人之高明。最後一個特質,就是作為一個政治家的心狠。試問哪位父母因為自己快被仇人追上了,就把兒女扔了,減輕車重。試問哪個做子女的看著自己的父母被掛在大鍋上,還可以說出:“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試問哪位正常人能在自己死前把幾乎幫助過他的所有恩人一一殺掉,也許這就是政治家,我們無可謂貶褒。

說完劉邦,項羽便十分好說了,項羽在一定程度幾乎是劉邦的對立面,他的特質一是過分崇尚武力,而不重戰略,這也是為什麼項羽十分能打,卻敗給了劉邦。俗話說的好,沒錢難道英雄漢,劉邦正是清晰的認識到戰爭的內因是經濟,所以才用戰略壓榨的方式讓項羽斷糧。二是生性殘暴,這是項羽的一大缺點,遇到久攻不下的城池,一旦破攻就屠城,再加鉅鹿之戰坑殺二十萬秦軍,無不體現了他殘暴的個性。特質之三是他的坦率豪爽,從文字記載來看,項羽很少用陰招制人,而且對待自己敬佩的人,不管是敵人還是自己人,都無一不以禮相待。特質之四是他最致命的弱點就是不分敵我,頭腦簡單。這一點讓他不經意間已被劉邦不知把玩了多少回-----。所以,對比來看劉邦勝在老道,善用人才和戰略;而項羽敗在天真尚武,不重戰略。自古英雄少帝王,帝王是個雙面角色,用相對的兩面在不同情況下相互轉換,英雄是獨面角色,所以從這一點看來,項羽是個英雄當不了帝王。

最後一個要素是重要事件,重要事件往往是歷史要發生巨大的走向變化的前奏,又是一群人的群相聚焦點,所以重要事件在歷史的對比分析中也很重要。在楚漢戰爭中有這麼一些重要事件。一為秦末陳勝吳廣起義,他推動了反秦運動,也促使了劉、項兩集團的形成;二是懷王約天下,這是劉、項兩集團合作的開始;三是鴻門宴,這是劉、項兩集團衝突的開始,也激化了劉、項兩集團的內在矛盾;四是項羽分封,這是劉、項兩集團的對立的正式開始,也是導火索;五是田榮起義,這給劉氏集團一個佔據關中的機會,使劉、項集團勢力趨於持平;六是滎陽大戰,劉、項集團矛盾達到頂峰,且與此同時,劉氏集團勢力進一步擴大,而項氏集團開始衰落;七是鴻溝之約,這代表了劉氏集團轉入攻勢,項氏集團轉入守勢;八是垓下之圍,這標誌著劉、項集團矛盾的終結。從這一串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劉氏集團由弱到強的秘訣在於避戰少攻、養精蓄銳,而項氏集團由強到弱的原因在於急功近利、尚武少謀。可見在一場戰爭當中,頻繁的交互作戰是最容易決定勝負的,而相峙是變數最多的時候,對於弱勢一方來說是機會,對於強勢一方來說可能災難,而劉邦就是抓住了一次又一次相峙的機會反轉了局面,而項羽因此招致災難。

那麼從這三個方面綜合來看,劉邦與項羽最本質的區別在於心中的觀念不同,劉邦的觀念是能不打就不打,強大自己最重要;項羽的觀念是反正我能打,打勝了就算我贏。而天下這種東西,是用來控制的,打勝了你不一定能控制的住,但實力強大了絕對沒問題。所以說最窩囊也最管用,所以劉邦比項羽大二十歲,讓劉邦知道進退智慧,讓年輕的項羽一敗塗地。

幾千年過去了,漢王陵裡的劉邦靜靜地躺著,任歷史浪濤翻滾,曾經那個功蓋一時的帝王現已沉默,曾經那個光輝的王朝現已消亡,但那段歷史的光輝永遠召示著後人,無論劉邦成敗與否,項羽功過與否,我們永遠都無法忘記那段在戰火硝煙中群雄爭霸的傳奇。



項羽——人生是夢外刀裡的錯

範芊芊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夏日絕句》李清照我看到項羽從歷史的煙塵中走來,眉頭緊鎖,額心的“川”字,固執而又無力,殘破的盔甲上斑斑殷紅血跡依舊可辨。他的一生可謂悲歌,原本含著金湯匙出生,最終卻也只能人生大夢一場,殘血映夕陽。“是天降大任?還是作繭自縛?”回看項羽,不得不說,他確實勇猛非常,膽識過人,也曾是鮮衣怒馬的少年將軍。鉅鹿之戰怒斬宋義,帶領士卒破釜沉舟,騎著胯下烏騅在秦軍中勢如破竹,意氣風發,金戈鐵甲,都鎖不住他眉間的雄霸之氣。可這是西楚霸王的一場真實的夢,夢醒之後,是他充滿過錯和遺憾的一生。他能扛鼎,卻恃才傲物,眼中除了相傳的重瞳再盛不下任何人,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釀成大錯;他能打破秦軍,卻剛愎自用,對下屬謀士的計策置若罔聞,甚至心存懷疑,最終逼走了忠心耿耿才智過人的亞父;他自視甚高衝動易怒,往往因一句話就動了殺心。在司馬遷的《項羽本紀》中一生多怒,最後也是唯一出現的笑留給了四面楚歌的自己。“他總有一身磨不掉的戾氣傷人害己,卻從未悔改。”也許,虞姬的出現是他血色人生中的一抹霞光,但以他坑殺二十萬秦軍、火燒阿房竟沒有絲毫猶豫的罪孽,一雙沾滿血腥的手,如何去擁抱那個崇拜了他一生的女子?他的每一絲暴虐與兇殘最終,都匯成一把利刃,劃開了虞姬的脖頸。在他自刎的那一瞬,他說有愧於江東父老,他說想念那片土地,他說對不起一直無怨無悔跟著自己的虞姬,懷念初見她時少女的嬌羞和眸裡藏不住的崇敬;他說這一世不想輸,卻不得不甘心,他說“此天亡我也,非戰之罪”……“終是項羽刎了頸,從此霸王未有名”太陽快要落山了,餘暉染紅了大片天空。項羽脖頸還在汩汩地冒著熱血。隕落的,不止是一條性命,還有江東對他的盼望和西楚霸王的一世英武。這天下終究還是姓了劉,霸王終究還是,王沒能成了皇。此刻穿梭千年,他與我相顧無言。縱使有再多的忿忿,在看到他頸間的傷口後都失了聲。他緩緩轉身,匿在垓下瀰漫的大霧中,只留我一人在紙上惆悵鬱結。大霧中,依稀可辨“烏江亭”。

從《鴻門宴》到《雙本紀》


魂歸烏江畔

史文靜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

當虞姬抽出佩劍,一道銀光劃過她雪白的頸項,鮮血淌過,壯士掩面,烏騅悲鳴。可憐虞姬,就這樣隨風而去了。“上窮碧落下黃泉”,項羽無論如何,都再尋不到那一人。

四面楚聲起,士卒離散,就連他的她也已離去。但,此時的他只能深埋苦痛,為了自己,為了自己愛的人,跨上戰馬,殺出重圍。他戰至江邊,在他面前的是浩蕩無邊的烏江,而他的身後則是步步緊逼的漢王鐵騎。百萬大軍已將他重重包圍,在他耳邊響起的是漢王得意的言語,“項王,你輸了,縱使你有一身過人的武藝,縱使你有不畏天地的勇猛與膽量又如何,這次,你也難逃一死。你輸,並不輸在武力,而是輸在智謀,你總以為自己可解決一切事情,總是武在前、謀在後。是你,親手將陳平,韓信這樣的人才拱手送到了我的面前。我勝在善謀,勝在善用。你已無路可去,投降吧。”聽到這番話,他的嘴角不禁浮出一絲苦笑。是啊,是他不懂重用人才,剛愎自用,才導致今日這樣的局面。

但,他並不準備這樣屈辱地投降。他,可是西楚霸王!

當烏騅一聲悲鳴劃破天空,當殘陽似被鮮血浸紅,他抽刀自刎,倒下的是他的身軀,不倒的是他不屈的英魂。那噴湧而出的一腔熱血似血蓮花般盛開,如火一般奪目。

他倒下了,他的生命在這一刻靜止並永久地停留在了那浩蕩無邊的烏江旁。他的生命雖已消逝,但那片土地上,仍有生命在不停地繁衍。流水漫漫,帶著他的堅韌與不屈奔向遠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