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做人的學問包括五個方面,讀書僅能獲得人生需要的30%的學問

總結做人的學問包括五個方面,讀書僅能獲得人生需要的30%的學問

有的人畢業於名牌大學,不一定有學問;有的人從未進過學校的門,不一定沒有學問。這並不是說讀書沒有用,而是說光讀書還遠遠不夠。因為很多做人的經驗、辦事的技巧不是課本上能夠學到的。只會讀書,僅獲得了人生需要的30%左右的學問,而不讀書的人,如果他在做人做事的過程中留心學習,也能學到人生需要的70%左右的學問。很多博士的成就不及一些讀書不多的人,原因即在於此。

尤其是做人的學問,對許多隻會讀書的人來說非常欠缺。因為現在的教育體制主要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在如何做人方面關注不夠,即使畢業於名牌大學,將來走上社會,仍然會面臨很大的問題。

因為知識技能僅僅是應用工具,做人的學問卻能告訴人們如何合理運用這些工具。好比一輛車,儘管它很豪華,很漂亮,如果開的人駕駛技術不好,或者不懂交通規則,難免不出車禍,那還不如騎一輛破自行車穩當呢!所以說,做人是天下第一等大學問。

如何做人呢?歸納曾子和子夏的意見,包括五個方面:敬重賢人、孝敬父母、忠於職守、誠信待人、勇於實踐。

敬重賢人有什麼好處呢?能夠體現謙遜做人的風度和教養,能夠贏得他人的尊敬。在生活中,很多人瞧不起那些才能高、品行好的人,這恰恰暴露了自己不辨賢愚、狂妄自大的毛病。懂得敬重賢人,至少能證明你心有天平,懂得好壞,這已經足夠讓人肅然起敬了。

春秋時,魏文侯乘車從賢士段幹木居住的巷子前經過時,站起來,雙手扶著車前的橫木行禮。隨從奇怪地問:“您無緣無故行什麼禮?”

魏文侯說:“我是在向段幹木致敬啊。我聽說,段幹木把操守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即使拿我的君位交換他的操守,他也絕不會同意,我又怎敢對他傲慢無禮呢?段幹木在德行上顯赫,我只是在地位上顯赫;段幹木在道義上富有,我只是在物質上富有啊!”

隨從挺納悶,你的態度再恭敬,人家也看不見啊!魏文侯說:“他看不見沒關係,我卻不能不表達我的心意。”

魏文侯還經常贈送禮物給段幹木,段幹木不肯接受,他也不勉強,以示對段幹木人格的尊重。魏國人聽說魏文侯禮遇段幹木,都十分高興,還寫詩頌揚這件事。

後來,秦王想出兵攻打魏國,司馬唐勸諫道:“段幹木是有名的賢人,而魏文侯禮敬他,天下沒有人不知道。我們攻打魏國,會遭到唾罵啊!”於是秦王就取消了進攻魏國的計劃。

這就是尊重賢人的好處。你的行為不但讓人欣賞,也能自然而然地讓他人將你歸入賢人之列。

孝敬父母有什麼好處呢?父母是自己最大的恩人,不孝敬父母,豈不是忘恩負義嗎?一個忘恩負義的人,怎麼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幫助呢?而且,父母血脈相連,是最關心自己、疼愛自己的人,也值得自己全心關愛啊!

很多人開始忙於事業,忽略了父母親情,等到父母不在了再來傷心痛悔,不是太遲了嗎?

孔子曾遇到一個名叫丘吾子的高士,此人年少時遍覽群書,周遊天下,回來後,雙親已經亡故了。所以他痛悔地對孔子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他還說:走了就不再來的,是年齡;失去了就不能再見的,是雙親啊!孔子當即對弟子們說:你們記住,這足以作為教訓!於是,弟子回去奉養父母的有十三人。

如何孝敬父母呢?子路的經驗也許值得我們借鑑,他認為,孝敬應該及時,不要等候將來。他說:揹著重東西走遠路的人,想休息不挑選地方;家裡貧窮、父母年老的人,找工作不挑選待遇。從前,我侍奉父親時,自己吃粗糧野菜,卻替父母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米。雙親去世後,我到楚國去做官,跟隨我的車子有一百輛,積累的糧食有上萬種,軟褥子疊起來坐,飯菜擺滿了桌子。這時候,我希望再回到那種吃粗糧野菜、為雙親背米的日子,已經不可能了。用繩索串起的乾魚,能保存多長時間不被蟲蛀?雙親的壽命,就像陽光透過門縫,轉眼就去了!草木想要繼續生長,霜露卻不給予機會;兒子想要侍奉父母,雙親的壽命卻不能等待。所以說:家裡貧窮、父母又年老了,做兒子的不管待遇多少也該外出工作啊!

忠於職守有什麼好處呢?在絕大多數領導者眼裡,一點忠誠勝過更多智慧。一位哲人說:“假如把智慧和勤奮看作金子那樣珍貴,那麼,比金子還珍貴的就是忠誠。”

在職場中,老闆用人不僅看能力,更重品德,而品德之中最為核心的又是忠誠度。那些既忠誠又能幹的人往往是領導者夢寐以求的得力干將。那些忠誠的人,即使做事能力有限,仍能得到領導的重視,到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些朝秦暮楚的人,那些只考慮個人得失不管公司利益的人,即使他才能出眾,也不可能被領導器重。

但是,忠誠絕不等於“愚忠”。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對忠誠的理解是盡職盡責,該自己說的話說了,老闆不聽從;該做的事做了,老闆不認同,那是老闆的責任,跟自己沒有關係。

曾子曾經居住在鄪國,跟鄪君的關係很好,經常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但鄪君貪圖享樂,不肯聽從。有一年,魯國將要攻打鄪國,曾子就向鄪君辭行說:“我要暫時離開,等敵人走了再回來;請幫忙照看一下我的房子,不要讓豬狗進去。”

鄪君不高興地說:“我一向善待先生,沒有人不知道。現在魯國人要來攻打我,您卻要離開我,我為什麼還要幫您照看房子?”

過了不久,魯國人攻佔了鄪國,並公佈鄪君十條罪狀,其中九條是曾子平日跟他爭論過的。鄪君意識到,責任確實在自己,曾子對自己已經仁至義盡,不能怪他。所以,魯國軍隊撤走後,鄪君修好曾子的房子,親自去迎接他的到來。

這就是曾子對於“忠”字的理解,他雖然強調“事君能致其身”,卻不願意讓自己的性命糟蹋在君主的愚蠢手裡。後來以儒學為綱的封建王朝,要求臣子絕對服從、絕對效命,顯然是篡改了孔門絕學。我們現在提倡忠誠,只要做到曾子這樣就可以了,不必“愚忠”。

誠信待人有什麼好處呢?顏回曾向孔子請教“怎樣才能立身”,孔子的回答是:謙恭、尊重、忠誠、守信,可以立身。保持謙恭就能免於受眾人所忌;尊重別人就會受到別人愛戴;待人忠誠就能得到別人的幫助;堅守信用別人就會依賴你。有人愛戴你,有人幫助你,有人依靠你,你一定能免除禍患。這樣的人可以治理國家,何況安身立命呢?

從孔子的話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誠信是立身之本。如果一個人不講誠信,在社會上連腳都站不住,哪還談得上發展呢?這個問題後面還要詳談,暫且略過。

勇於實踐有什麼好處呢?做學問的目的,肯定不是為了讓那麼多知識、經驗佔用自己的大腦內存,也不是為了好玩,更不是為了向知識貧乏者炫耀自己多麼有才華。歸根結底,做學問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到社會實踐中,為自己、為他人、為社會創造價值。如果不能運用學問創造價值,跟沒有學問也差不多,又何必費神去做學問呢?

春秋時期有個叫王壽的人,愛書成癖,他住的地方到處堆滿了書。儘管窮困潦倒,他還是每日讀書不輟。有一年,王壽的母親去世了,他要到東周奔喪。隨身帶了五本書,走累了坐在路邊休息時,他就拿出一本書來讀。

這時,有個叫徐馮的隱士從此路過,王壽就向他討教學問。

徐馮說:“無用!”

王壽不知是什麼意思,就虛心求教。

徐馮笑笑說:“人都是要做事情的,對吧?做事的方法,要依據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境而有所不同,所以聰明人做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書呢,是記載言論和思想的,言論和思想又由於思考而產生。既然如此,你為什麼不去做事和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卻要揹著這累人的東西到處走呢?”

王壽如夢方醒,再三拜謝徐馮,當場燒了所帶的書,輕身去了東周。

任何學問都是有欠缺的,都會過時,只能在實踐中完善它,改進它。離開了實踐,任何學問都是漏洞百出,以之自矜,只會得到“書呆子”的評價;以之示人,還會謬種流傳,成為侵害他人思想的病毒。

所以說,勇於實踐,對於人生成長至關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