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閘現為大運河上僅存的保存完好的淮安明代古閘


清江閘現為大運河上僅存的保存完好的淮安明代古閘

清江正越閘(攝影:季瑤)

清江閘名稱的最早記載見於明初楊士奇的《北京紀行錄》:永樂十二年(1414)九月“初七日,晴,早至淮安,午過清江閘,度淮,夜宿清河縣”。《明太宗實錄》:永樂二年十一月,“鎮守淮安都指揮施文言:‘淮安諸壩,舟航往來,每遇天旱,壩下淤淺,重勞人力。近城舊有清江浦二閘,比年坍壞,乞命有司修砌,以便往來。’從之。”該記載只稱“清江浦二閘”,未列出具體閘名,但推測其中有清江閘的可能性很高。

永樂十三年五月,平江伯、漕運總兵官陳瑄修疏清江浦成,設有移風、清江、福興、新莊四閘,“以時啟閉,人甚便之”。啟閉之法為啟一閉二,即清江、福興、新莊三閘協同,每開一閘則關閉其餘二閘,如此“河水常平,船行自易”。後因黃強淮弱,閘座不閉,黃水內侵清江浦河道,以致“伏秋水溜,漕舟上閘,難若登天,每舟用縴夫至三四百人,猶不能過,用力急則斷纜沉舟”。萬曆七年(1579),總河潘季馴於清江閘旁開月(越)河,以減緩清江閘的急流,方便漕輓。萬曆十七年,又于越河上建越閘。清江正閘一般稱為清江大閘。清初時,清江閘曾改名為龍王閘,或稱龍汪閘,乾隆四年複名清江閘。

清江閘置有閘官一名,不入流,原為山陽縣銜,乾隆二十八年後改隸清河縣,官署在大閘南閘口。清江閘官明代時由駐清江浦的工部分司督管,清康熙後受轄于山清裡河同知。清江閘閘夫原設40名,後漸減至21名。淮安鈔關在清江閘設有分口,駐於閘口民房,有家人、巡役等8人。清江口系稽查走漏之處,並不徵收錢糧,“凡南、北、西河進口貨船在清江下卸或回空糧船下卸貨物,以及清江販買貨物他去,俱在該口稱量見數,登填號簿,給發印帖,令赴大關完納錢糧,執票分別驗卸放行”。

清咸豐前清江閘下建有紀念平江伯陳瑄的“平江澤遠”牌坊。清江閘南北各有御詩亭一,南岸賜總河于成龍,建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北岸賜總河張鵬翮,建於康熙三十八年。清江大閘與越閘之間為中洲,建有王公祠,祀王士禎,即王漁洋。王士禎在清初為駐清江浦的工部主事,“有惠政,又嘗創浮橋以度行人,吏民戴德,爰建此祠”。民國《淮陰風土記》:“(清江)閘下溜塘深廣,望之使人眼花。五月鬧龍船,七月放河燈,一種繁盛之狀,亦他處所未有。閘塘漁舟成市,皆子孫專利,其珍品曰爬閘蟹、曰鮊魚,舉網有得,庖肆爭買”。直到30年前,清江閘南的大閘口一帶店鋪林立,人群熙攘,是清江浦最熱鬧的地方。

明清時清江閘曾多次重修。1939年日寇入侵,清江大閘被炸燬,1946年蘇皖邊區政府修復,改名為若飛橋,新中國成立後改為鋼筋混凝土板梁橋。清江閘現為大運河上僅存的保存完好的明代古閘,是世界遺產中國大運河淮安段的五個遺產點之一。閘東的清江浦景區為4A級景區,建有淮安運河博物館。(撰稿:季祥猛 杜 濤;審稿:李 倩 範成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