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性格培養,就是越早越好,六歲前定型最完美

專家表示性格培養的關鍵期是在六歲之前,而一個好的性格品質將受益終身。在我們早期的教育中,培養的不是知識,而是性格的培養。在幼兒早期成人對孩子的態度將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性格。為了讓幼兒養成良好的性格品質,我們成人要做的事就是在孩子六歲前,幫助幼兒做到以下六點:

孩子的性格培養,就是越早越好,六歲前定型最完美

一、獨立自主

孩子的獨立自主,主要表現在於自己的事情能夠自己做,如可以自己吃飯,自己睡覺,自己安靜的坐著,自己玩遊戲,自己收拾自己的玩具等等。而我們父母主要做的是把幼兒當成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在生活中,放開幼兒,讓幼兒大膽的去嘗試,去學習,去獨立的做一些事情,避免包辦代替。讓幼兒能夠有足夠的空間去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樣的習慣,樹立獨立自主的性格。

孩子的性格培養,就是越早越好,六歲前定型最完美

二、學會自控

在學會獨立自主的同時,家長也要培養幼兒自控費能力,這樣孩子的性格才能更加的完善。

關於培養幼兒自我控制的能力,一位非常有名的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糖果實驗”。他把兩個孩子叫到一個房間,然後在他們兩個人面前分別放了兩顆糖果。對他們說:如果在我回來之前,你沒有吃掉這兩顆糖果,那我回來之後,我會獎勵兩倍的糖果給你,你就能得到六顆糖果。如果你把這兩顆糖果吃完了,我回來就不會有獎勵了。

孩子的性格培養,就是越早越好,六歲前定型最完美

心理學家用這個糖果實驗告訴我們的孩子,如果你能控制住自己,那麼你會得到更多的糖果。在不同的事情上也一樣,如果你能夠控制住自己,推遲滿足感,而不是隻關注眼前的利益,你將會獲得更大的滿足,從而使孩子學會控制自己,提高自身的自控能力。

三、直面困難

當今這個社會我們普遍出現的一個現象就是“逃避困難”,面對苦難,挫折更多的是選擇逃避。由於家長的過度保護,孩子就缺少了面對困難的能力,一味尋求家人的庇護,躲在家人的身後。

如同小朋友在學走路時,由於家長髮現孩子摔倒了,便跑過去將孩子從地上抱起來,然後去安慰孩子。從而讓孩子們覺得:我摔倒了,我不想自己去面對這個可怕的事實,我遇到了困難,我需要成人的同情。我要等你們來把我抱起來。這就給了孩子一個錯誤的觀念,讓孩子無法直面困難。

孩子的性格培養,就是越早越好,六歲前定型最完美

所以,越是在這種時候,家長越應該告訴幼兒:“生活處處是困難,而你需要學會如何去面對它,在你遇到的困難可以自己解決的時候,我們希望你去直面困難,不逃避。學會勇敢的面對困難,戰勝困難。”

四、克服任性

在和家長溝通的時候,會經常聽到家長說,孩子在家裡的時候特別的任性。只要自己不開心了,就會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如躺在地上不起來或坐著大哭,每次都讓家長不得不向孩子低頭。這在當時是把問題解決了,可這也不是長久之計,為了減少孩子這樣的行為,家長應該告訴孩子自己的想法,並對孩子的此類行為表示不贊同。堅定自己的立場,並給幼兒傳達自己的愛是有界限的,堅決不妥協於一些不合理要求上。對於只要一任性,家長就管不了只能妥協的孩子,他們從小沒有學會剋制住自己任性的性格。面對自己的需求無法被滿足時,就會使用極端的方式去逼迫家長,威脅家長,這對孩子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孩子的性格培養,就是越早越好,六歲前定型最完美

那如何去克服任性呢?當孩子任性,用偏激的手段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家長不應該妥協,不要對他的這個行為馬上作出回應,安靜的陪著他,讓他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出來。等他完全冷靜下來的時候,再告訴他,如果你很需要某一樣東西的時候,你可以把你需要它的三個理由給列出來,然後我們再看看,是否真的需要。但是你如果一直任性的話不僅不能說服長輩,還得不到任何滿足,從而學會克服任性。

五、避免壓抑

當家長用冷處理的方式對待孩子的偏激行為時,很容易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所以這時,家長一定不能對孩子置之不理,當孩子情緒失控時,應該安靜的陪在孩子的身邊,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陪伴,感受到家人的愛,從而避免孩子產生壓抑。

在孩子冷靜下來後,再跟他好好說說。讓他明白用哭鬧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是不可取的,應該學會如何用正確的方式表述自己的需求,學會平靜的和家人交流。

孩子的性格培養,就是越早越好,六歲前定型最完美

​六:懂得感恩

從小學會對別人的給予的幫助表達感激之情是非常重要的。而很多的父母卻忽視了這一點,他們覺得,孩子現在最主要的就是學習知識,考上好的大學,然後找個好的工作。不管孩子多大了,都很少讓孩子做家務,就連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都包辦代替。讓孩子覺得父母做的這一切都是應該的,也不會有感恩之心。

社會上很多這樣的例子,由於父母從小溺愛孩子,讓孩子沒有什麼家庭觀念。在他們的認知裡,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無需感恩。當他們長大後,體會不到這份責任,也缺失了這份愛,很多時候就會感到無助,對其一生影響極大。

性格培養在孩子六歲前是關鍵期,在這段時間,家長應該抓住關鍵期,可以培養,為孩子美好的一生做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