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送的手机,未解绑就转赠他人


01

前不久遇见闺蜜,她面露憔悴,黑眼圈严重,皮肤也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我担忧得问她怎么了,她犹豫了几秒,还是悄悄告诉我:“最近心里头堵得慌,还看了心理医生。”我问她在愁什么?她说:“妈妈太让我担心了。”

女儿送的手机,未解绑就转赠他人 | 妈妈,我该怎么对你说?


闺蜜从小乖巧懂事,独生女,大学毕业后独自到异地大城市打拼多年,一步一脚印,终于升级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公司与职位。然而,代价就是闲暇时间太少,只有过年时才能回家与父母团聚。

岁月荏苒,等她回过神来才发现,每次回家见到的父母都会比上一年苍老许多。然而最让她担心的,则是父母越来越匪夷所思的判断力。

她的父母曾经都是走南闯北、看人、做生意都很有自己的一套见地,因此她从未在这方面担心过他们被人忽悠。


然而近几年来,她惊奇得发现父母身边开始多了一些整天亲昵喊他们叔叔阿姨的年轻人,经常在微信上给他们推荐各种投资项目,保健品、理财产品。因此,父母三番两次的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投入了一些昂贵的产品和高风险的项目中。

更让闺蜜不寒而栗的是,上个月闺蜜用自己的苹果账户开通一个手机送给母亲使用,谁知母亲在没有事先告知闺蜜的情况下,居然顺手把这手机送给了一个外人。要知道,这个手机可是连着闺蜜的银行账户等敏感信息,万一落到别有用心的人手中,后果不堪设想。

可是,无论闺蜜如何苦口婆心得劝说,爸妈依然我行我素,似乎完全体会不到事情的严重性。

原本安全意识和鉴别力都很高的父母,为何渐渐走偏了呢?闺蜜该怎么办呢?


女儿送的手机,未解绑就转赠他人 | 妈妈,我该怎么对你说?


02、爸妈在想什么?

父母年轻时,正巧处在一个敢闯敢拼就有可能发家致富的年代。如今他们已经白发苍苍,精力有限,但这种不服输的干劲依旧铭刻在骨子里。

闺蜜如今已经能够独当一面,父母和孩子的角色产生了逆转,闺蜜开始反过来叮嘱和担忧父母。父母渐渐意识到自己的权威地位不再,新的角色转换让他们觉得一切都来得陌生又突然。

闺蜜的母亲特别能干要强,依然竭力争取家里的主导地位。退休生活和孩子离家独立这两大改变,让她心里觉得空落落的。带着一丝不甘和对衰老的恐惧。妈妈想通过一些投资项目等行为让自已有了新的成就感来源。

许多商品营销人员都抓住了退休父母的这种心态,对老人嘘寒问暖,赢得信任,然后引导他们去做一些不理智的投资。

女儿送的手机,未解绑就转赠他人 | 妈妈,我该怎么对你说?


03、怎么说爸妈才会听?

用三个频率波段的沟通方法与爸妈好好说话。

女儿送的手机,未解绑就转赠他人 | 妈妈,我该怎么对你说?


高频率:嘘寒问暖、细节化夸奖。

1、尽量每天挤一些碎片时间对父母嘘寒问暖:即便就发一个走心的信息、语音的问候也好,保持沟通频道畅通,这比隔着好几周才一个视频电话更能安抚父母寂寞的心。我们要鼓励父母有事没事多联系,有问题习惯先找我们商量,不要让父母觉得会打扰到我们,这样才能使无良推销商们无机可乘。

女儿送的手机,未解绑就转赠他人 | 妈妈,我该怎么对你说?


2、用欣赏的心态去发掘父母的闪光点,然后列举细节,使劲夸。

例如我母亲有轻微高血糖的毛病,饮食控制非常重要。中午工作空闲,我经常发个信息问她吃了啥?她便发了照片回复,我心里特别高兴,忙夸她:“荤素搭配科学、厨艺精湛、菜色诱人、看得我垂涎三尺。不管是菜色和量的搭配都非常健康......”

从我们这么细节化夸奖她开始,妈妈越来越愿意主动分享她的日常,原本独自在家随意充饥、不愿开锅的母亲大人,现在变得每天都会很注重营养均衡搭配,用心照顾自己,血糖也稳稳得控制住了。

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需像关注孩子一样宠爱父母,像供菩萨一样尊重父母。

女儿送的手机,未解绑就转赠他人 | 妈妈,我该怎么对你说?


中频率:讲故事/案例,引导爸妈得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放低姿态,寻求父母的建议。

1、用讲八卦的劲头给父母讲故事,引导他们得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没人愿意听别人说大道理,更别说听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对自己说教了。

每个人脑海中已有一套自己的想法和认知,只有遇到特别感兴趣的事时,情绪才会被调动起来,我们才会暂时忘掉那些想法,去倾听别人说什么。

回到闺蜜母亲将未解绑的手机送人这件事,闺蜜当时是这么处理的:

“妈!你闯大祸啦!你怎么可以把手机随便送人呢?!你知不知道我的账户信息都在上面啊!多危险!”

“我把内容都删干净才送的,没事,别大惊小怪!”

“妈,这要把手机重设出场设置才行,光删有啥用啊!”

“什么出场设置,我不懂,你放心吧,人家就算有你信息也不会用的。”

......

结果,母亲应付了几句,便匆匆挂了电话,依然没有真正体验到其中的安全隐患严重性。

闺蜜叹息:“最近我的口气变得越来越像记忆中小时候我爸妈教训我的样子。”

回想小时候,当爸妈指责我们时,我们只记得当时的紧张和害怕,然而爸妈为什么生气,我做错了什么,却怎么也记不起来。

心理学家安娜弗洛伊德曾指出:“面对指责等挫折,我们就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过度的心理防御会产生焦虑、逃避、把行为合理化等反应。”


一旦心理产生这样的反应,大脑便不再接受新信息,固步自封。所以,要避开这个死循环,我们可以尝试没有攻击性的沟通方式。

故事通过调动我们的情绪感知,让我们设身处地得体验信息内容。所以要说服对方,先要从情绪说服。

女儿送的手机,未解绑就转赠他人 | 妈妈,我该怎么对你说?

说服金字塔原理


对比以上对话,我们再来看看闺蜜后来对母亲讲了一个故事的效果。

“妈,隔壁李阿姨昨天被盗刷三万块,正坐在门口发火呢!你猜怎么着?她把旧手机卖了惹的祸!她卖之前还特地把手机里东西都删了。谁知道,光手机上删是没用的,人家懂技术的电脑连线一捣鼓,手机支付宝信息全出来了,钱一下子就被盗走了。”

闺蜜妈妈听了这信息一惊:“呀,那我上次送个某某的手机,会不会也有这个问题?”

这时候说重要信息建议,父母才会真正听进去。

女儿送的手机,未解绑就转赠他人 | 妈妈,我该怎么对你说?


3、放低姿态,寻求父母的意见和帮助。

虽然我们有能力独当一面,可以独立决定家里的大事。但是我们依然需要经常主动和父母讨论,倾听他们的意见和看法。这能让父母感受到自己在家庭的地位和价值,减少角色调换后的失落感,也能帮助我们考虑问题更周到全面。

女儿送的手机,未解绑就转赠他人 | 妈妈,我该怎么对你说?


低频率:分享权威认证的信息

权威信息文章一般比较冗长枯燥,爸妈经常视力不太好,没有耐心去读完。所以我们可以偶尔去分享一些我们把关过的、精选权威科学短文、视频、图片、音频等。

与我们的生活背景不同,父母从小对媒体是充满信任的。过去纸媒的出版和发行是要经过多许多信息关卡,保证一定的权威性和真实性。但如今自媒体时代,人人都能自成媒体,信息又多又杂,许多已真假难辨。也许在我们看来一眼辩真伪的文章,我们的父母也许并不会这么敏感。

因此,我每次回家,都会给父母清理一遍他们关注的微信公众号、新闻app等。尽量取关一些明显的营销、低质量账户删除,添加一些例如养生、心理学之类的有官方认证的可靠平台。


我们还可以给父母安装听书app等,充好值,教会他们应用,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分享一些高质量的文章等,鼓励他们区分真假信息,与时俱进。


04、写在最后


女儿送的手机,未解绑就转赠他人 | 妈妈,我该怎么对你说?


遵循了心理咨询师的意见后,闺蜜开始用这三个方式改善与父母的沟通方式。经过几个月的尝试,父母更不怕打扰她了,愿意多与她发消息,遇到大小问题会第一时间告知,而不是一味相信那些陌生的销售人员。

帮助父母在信息洪流中增加更多理性思考、更多共同语言、更多相互相互信任,可以尝试一下高频的关注和嘘寒问暖、中频的讲故事/求反馈、低频的权威信息分享这三种模式去增加与父母的沟通质量,让父母“听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