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皮讀古詩:贈汪倫(唐 李白)


猜謎語:推開又來(打一字)

贈汪倫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我正乘上小船,剛要解纜出發,忽聽岸上傳來,悠揚踏歌之聲。


看那桃花潭水,縱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倫送我之情。


註釋:

1.汪倫:李白的朋友。


2.踏歌:唐代一作廣為流行的民間歌舞形式,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拍子,可以邊走邊唱。


3.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一百里。《一統志》謂其深不可測。


4.深千尺: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用了誇張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實有其事)。


5.不及:不如。


作品賞析:

《贈汪倫》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於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遊歷桃花潭時寫給當地好友汪倫的一首留別詩。此詩前兩句描繪李白乘舟欲行時,汪倫踏歌趕來送行的情景,樸素自然地表達出汪倫對李白那種樸實、真誠的情感;後兩句先用“深千尺”讚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緊接“不及”兩個字筆鋒一轉,用襯托的手法,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汪倫對李白那份真摯深厚的友情。全詩語言清新自然,想象豐富奇特,雖僅四句二十八字,卻是李白詩中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大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論語·堯曰》

君子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卻無所耗費;使百姓勞作而不使他們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財利;莊重而不傲慢;威嚴而不兇猛。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