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的“分餐革命”何去何從?

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30日訊疫情漸去,春光正好,約起來!不過,在和小夥伴們約飯之時可能會面臨一個問題,是親親熱熱的一鍋吃,還是來個涇渭分明的分餐制?這確實是個讓人糾結的問題。

雖然令人糾結,但疫情之下,已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分餐重要性,也有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倡導這一飲食方式。畢竟,我們都要意識到,作為一種可以有效避免病毒交叉感染的飲食方式,分餐不只是個人的飲食習慣,更關乎大家的身體健康和安全。

“我就願意用這樣的筷子,這樣的一般的它不大容易滋生細菌。公筷是這個顏色的,我的是這個樣的,他是這一種的,我們一般的半年,最多半年俺就換一次筷子。”

后疫情时代的“分餐革命”何去何从?

家住濟南的高顯敏阿姨今年60多歲了,平時和老伴兩個人住,生活也比較簡單,可唯獨吃飯這件事,高阿姨家卻跟別人有些不同。每次吃飯的時候,每個人一個碟,一個勺,一個湯碗,除了每人一雙筷子,還要有一雙公筷。

后疫情时代的“分餐革命”何去何从?

吃完飯又是盤子、又是碗、又是筷子,一大堆,但高阿姨從來不怕麻煩,已經堅持了40多年了。能夠讓高阿姨一直堅持下來的原因,還得益於退休之前的工作對她的耳濡目染。她18歲就來到濟南,乾的就是服務行業這一塊,當時一半的酒店都是分餐的,所以從那個時候就養成這個習慣。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分餐制再度進入了大眾的視野。但是由於很多人還缺少這樣的意識,再加上分餐會加重了家務勞動,所以要想在家裡吃飯也堅持分餐,那就更加難能可貴了。

后疫情时代的“分餐革命”何去何从?

使用公筷夾菜,公勺舀湯,是對健康的負責,是對他人的禮貌尊重。分餐,分的是菜品,而不是剪不斷的濃濃親情!

古與今:分餐而食其實是“復古”

許多人認為,合餐是中國傳統的飲食習慣,分餐是西方人的事。但實際上,分餐的發明人正是我們中國人。從某種意義上說,分餐並非是“時髦”,更像是“復古”和傳統的迴歸。

后疫情时代的“分餐革命”何去何从?

回想一下,我們在看以唐代及更早朝代為時代背景的影視劇時,大概都看到過這樣的場景,貴胄宴請親朋,大家相對跪坐,面前的几案上擺放著一碟碟精緻的菜餚,觥籌交錯,氣氛和諧。中國其實歷史上最早的時候是分餐的,比如說像周秦或者說是兩漢時期,基本上是每人前面會有一個小的案几,然後會有我們叫鼎,然後那時候叫列鼎而食,會有這樣的就是分餐制。在唐代左右,分餐和合餐還是會都有的,大概是到了明清左右,可能是人們更喜歡這種圍桌和餐的氛圍,基本上合餐就是說大家一起吃飯的狀態就比較普遍了,實際上它是這樣的一個發展過程的。

后疫情时代的“分餐革命”何去何从?

但即便到了現代,分餐制也屢屢被提起。2003年“非典”之時,對分餐制的討論和倡導就不斷興起,公勺公筷也一度流行。當時,中國飯店協會制定了《餐飲業分餐制設施條件與服務規範》,作為全國300多萬家餐飲經營企業分餐制的操作指南,並向國家質檢總局申報強制性國家標準。但伴隨著非典疫情的遠去,很快帶走了人們對於分餐制的熱情。

利與弊:現代理念和人情社交之間的碰撞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因其極高的傳染性讓分餐制“高調”迴歸公眾視野。共用一桌菜,病毒跑得快,分餐制之所以越來越受歡迎,是因為其對健康和安全有著明顯好處。

后疫情时代的“分餐革命”何去何从?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食源性疾患的發病率居各類疾病總髮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類傳播途徑中,唾液是最主要途徑之一。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介紹,我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群體龐大,而“分餐”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山東大學附屬濟南市中心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褚傳蓮介紹說,一些消化道傳播的疾病,包括甲肝、戊肝、傷寒、痢疾這一些,包含還有我們非常常見的幽門螺桿菌,這些疾病它是經過一個糞口傳播的。所以家庭成員在這種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時候,他是在口腔或者是胃腸道都有的,所以你在進餐的時候筷子上是有的,所以為什麼是中國人這種幽門螺桿菌感染會比較高,實際上和這種共餐還是有關係的。

后疫情时代的“分餐革命”何去何从?

既然分餐好處多多,為何難以成為現代飲食方式的主流呢?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鄭豔認為,很多年就形成了這樣的一個習慣,一下子去做一個改變,不是那麼容易的。所以當時非典一開始大家還對這個東西比較的推崇,可是慢慢的時候意識一旦放鬆了,然後又會慢慢懈怠下來。

后疫情时代的“分餐革命”何去何从?

除此之外,餐飲從業者陳濤認為,公勺公筷在餐飲飲食衛生與安全當中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因為這一塊在我從廚20年當中也沒有少培訓過,這是我們後廚和前廳一塊來配合來做這個事情。但是隨著這幾年餐飲慢慢走走,向小型化、快餐化這一塊就慢慢的沒有了。

知與行:推行分餐,任重而道遠

疫情之下,已有多地倡導推廣分餐制,從舌尖做起,打好疫情阻擊戰。3月16日,山東率先在國內推出《餐飲業分餐制設計實施指南》、《餐飲提供者無接觸供餐實施指南》,提出了“分餐位上”“分餐公勺”和“分餐自取”三種模式。山東的這一做法得到國家相關部委的點贊。同時,全國愛衛辦副主任、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司司長毛群安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山東發佈的分餐制與無接觸共餐省級地方標準,為推廣分餐制提供了很好的實踐,下一步,將把“分餐制”形成制度推廣。

后疫情时代的“分餐革命”何去何从?

在濟南,記者探訪發現,目前高端飯店對於分餐制的推廣和使用度較高。山東舜和酒店集團參與了山東省分餐制與無接觸共餐省級地方標準起草。疫情伊始,該集團旗下酒店便推出“分餐位上”制。集團董事長任興本介紹,推出“分餐位上”後,顧客從好奇、疑惑到走進酒店嘗試,直至建立起十足的信任。現在,酒店上座率正在逐漸恢復,經營狀況處在上升期。

不過,記者走訪中也發現,一些中低端餐飲店的分餐推廣還不盡人意。在濟南長清區的一家飯店的大廳裡,點好的菜上桌後,並沒有放置公勺公筷。餐廳服務人員對於放置公勺公筷也不以為然。

分與合:分餐不分愛,讓小習慣帶動大文明

如何讓分餐制長久推行下去?山東大學附屬濟南市中心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褚傳蓮建議,從長遠來看,需要把分餐制和不亂丟垃圾等文明生活習慣一樣,納入教育的範圍,從娃娃抓起,才見到實效。

后疫情时代的“分餐革命”何去何从?

分餐不分愛。此次疫情讓有關分餐制的爭議重回大眾視野。但我們應該意識到,分餐不能僅是一時應急之選,以疫情為契機,讓人們形成更加健康的飲食習慣,才是長久之計。只有讓分餐進食的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成為社會文明新風尚,從而逐步形成衛生、健康、文明的飲食習慣,才能為“舌尖上的安全”築起更加堅固的防線。

閃電新聞記者 鄧波濤 濟南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