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教育误区你有吗?

大部分父母都无形中会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来教育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性格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领航光谱幼教提醒家长朋友,

教育是一个长期行为,应该顺应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教育是一项巨大的投入,不仅仅是金钱,还需要要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和有效的引导。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而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用对了足以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以下这些错误教育孩子的行为你有吗?

这些教育误区你有吗?

1、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

孩子经常会做一些让父母很生气的事情,或者强制的想让孩子按父母的想法去完成一些事情,而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的,当孩子的行为与父母期望的不行匹配时,父母就会生气或不愉快,父母的想法:我都是为了孩子好,为什么不听我的话?于是,在此情形下,尤其是当妈妈的就使出自认为是“杀手锏”的招术:“妈妈以后再也不喜欢你了!”

实践证明,发誓不再喜欢自己心爱的小宝宝,也、是一种不起作用的威胁。一开始孩子们听到这样的声音,会理解错了家长的用意,以为家长不再爱自己了,会伤心的哭,没有安全感,缺乏爱。时间长了,这个方法就会不起作用,孩子们会感觉到这种威胁是假的,父母在他们的心目中就成了说谎者。因此,应当换一个效果好的说法:“妈妈是喜欢你的,但是,你现在的行为妈妈不喜欢。”等等。

2、分享孩子的糗事

孩子常常会“犯错”,有的家长喜欢分享孩子的这些糗事,觉得滑稽可爱。其实这样往往会伤及孩子的自尊心。作为父母,如果孩子发生了一些糗事之后,应该私下找孩子沟通交流,让孩子明白下次可以怎么做,而在当着其他人的面,家长们应该尽量鼓励和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3、“拼命工作还不是为了你!”

孩子不好好学习了,或者做了错事,许多家长会觉得孩子辜负了自己的期待,说出类似的话,希望以此教育孩子。这样说会加重孩子心理负担,孩子会生怕辜负了父母的期待,久而久之,孩子变得孤僻、不爱交流。其实,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多抽些时间陪伴孩子,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要比说无数次“我工作忙都是为了你”这样的话更能起到教育的效果。

这些教育误区你有吗?

4、好好学习,家务活不用干

调查显示,各国儿童平均每日劳动时间分别是: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中国0.2小时,德国甚至将6岁以后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写进法律。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而家务活正是增强孩子能力与自信的途径。比如3岁可以端板凳、递用具,4~5岁可以叠衣服、理床铺,6岁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间,10岁的孩子就该固定地承担家里的某项劳动了,如收饭桌、倒垃圾等。总之,孩子是家庭成员,就应该让他对家庭尽义务。

5、以为为孩子做了牺牲,孩子一定会感恩,一定会学好

这是一种没有因果联系的逻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教会孩子的自立能力。如果孩子该自己做的事情家长给做了,等于剥夺孩子的生存权利,探索世界的权利。这不但培养了孩子的依赖性和被支配性,相反父母为孩子做的越多孩子的私心就越重。

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以此给孩子以表扬和鼓励,当一个人没有感恩就不会理解父母的辛苦,否则他会认为不感恩是理所当然的,这是许多富家子弟的悲剧。父母创造财富越大,给孩子的越多,孩子忘恩负义的程度也就越重,所以说这种观点是教育孩子的一个根本性误区。

这些教育误区你有吗?

6、认为批评是让孩子改掉缺点的惟一方法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做错事就应该批评,否则会养成坏习惯。这对传统观念中的大多数家长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并非批评就一定能使孩子改掉缺点,相反破坏性的批评有时会把孩子的潜能埋没,自我价值打消,毁掉孩子的自尊心。

每当家长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孩子总会找出很多个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时,家长一般都会气愤地称孩子的这种行为为“狡辩”,其实,这并不是狡辩,而是孩子对家长教育的一种反馈。

教育是双向的,家长不仅要教,还要接受孩子的反馈,教育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然而又很多家长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管自己“教”,一点都不在意孩子反馈回来的信息,这样的教育往往达不到家长想要的目的。

如果一个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被确定而形成稳定的自我价值,最终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反之,光是一味地批评,最后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所以,批评是一门很高的艺术,用不好会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持以上各种不正确的教育观的父母不在少数,教育孩子还是要先从教育父母开始,及早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才能不误己子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