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火神派、扶陽派、溫陽派

中醫火神派、扶陽派、溫陽派


火神派是由清末四川名醫鄭欽安創立的一個重要醫學流派,以注重陽氣,擅長使用附子而著稱,具有十分鮮明的學術特色。


扶陽派,又名火神派,形成於清末,是指以鄭欽安為開山宗師,中醫學中一個比較年輕的流派,理論上推崇扶陽,臨床上善用姜,附,桂、附子等辛熱藥物。

民間俗稱的扶陽派,是對扶陽醫學的通俗化稱謂,是民間大眾一種習慣性的表達。扶陽醫學,是從哲學到理論再到臨床實踐的一套完整的醫學體系。扶陽醫學和扶陽派是體與用的關係,扶陽醫學為體,扶陽派為用。

在臨床實踐中,扶陽醫學重視陽氣,強調扶陽。以火立極,扶正護陽是扶陽醫學的理論核心;善用姜、桂、附,是扶陽醫學的顯著特點;坎離既濟,延年益壽是扶陽醫學的終極目標。

扶陽,喻稱"善用熱藥之良醫為一爐火也",是對擅長應用附子等辛熱補火(陽氣)藥物醫家的稱謂,稱某醫家為"某扶陽"者,顯然含有對其擅用附子等熱藥的推重和讚許,由於附子在熱藥中的首要地位和代表意義,稱某醫家為"某附子"者,與"某扶陽"是等同含意。

所謂扶陽派,理論上推崇陽氣,臨床上強調溫扶陽氣,以擅用附子、姜(生薑、乾薑、炮姜)、桂(肉桂、桂枝)等辛熱藥物著稱的一個醫學流派。其中,尤以擅用附子為突出特點,乃至諸多扶陽派醫家和傳人被冠以"某扶陽"或"某附子"雅號,從一定意義上講,不擅用附子,就不成其為扶陽派。


溫陽派:又稱"火神派"或"扶陽派",是指以鄭欽安為開山宗師,理論上推崇陽氣,臨床上強調溫扶陽氣,以擅用附、姜、桂等辛熱藥物著稱的一個醫學流派。其中,尤以擅用附子為突出特點,乃至諸多火神派醫家被譽稱"某火神"或"某附子"的雅號。由於"火神派"之稱謂更通俗,它見之於文獻並流傳於群眾之中,因而此稱謂更能夠體現這一學派的特色。


百度百科的醫學類名詞,由專業人士編撰,可信程度很高。

可見:中醫火神派、扶陽派、溫陽派,大體上差不多,都以補火為主, 偏向於扶助人體陽氣為主要治病手段,以大量使用附子著稱。"火神派"這個稱呼,更加通俗、更加響亮、更加霸氣,所以,使用率和知曉率更高一些。


火神派的開山鼻祖

火神派的開山鼻祖是鄭壽全。鄭壽全,字欽安,四川邛崍人,清末名醫。


火神派祖師鄭欽安成名醫案

清末光緒年間,成都府知府朱大人的夫人患吐血病,已經一年多,醫藥無效,成都府屬16個州、縣,紛紛推薦當地名醫來為夫人治病。他們或認為夫人的病是血熱妄行;或認為是陰虛火旺,逼血外溢。結果愈治癒壞,日趨嚴重。經人推薦,請名醫鄭欽安來府診視。

當日鄭欽安診見夫人面容蒼白,雖是夏至季節,床上還鋪著皮氈,蓋著絲棉大被,顯得十分怕冷。舌質淡紅,苔白膩。診畢,鄭欽安處方:制附片四兩,炮乾薑四兩,炙甘草二兩。

朱知府看方後競瞠目結舌,且量大超常,治此等吐血重症,焉有不驚之理。孰料,藥後,病人自覺周身涼爽,胸口舒暢,吐血竟然止住,而且吃了兩小碗稀飯。病人坦途,由此而愈。此方乾薑附子都是大熱之藥,朱知府為表謝意,特贈鄭欽安金匾一塊,上書"醫宗仲景"四字。


火神派祖師鄭欽安著作

火神派三書:《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傷寒恆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