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上的大LOGO設計,引領了一種新潮流?

從honor到HONOR,榮耀用一次“放大”完成戰略升級的視覺升級部分。


在4月26日GMIC大會上,榮耀總裁趙明談及不久前發佈的榮耀30系列手機和HONOR“大LOGO設計”。


趙明花費相當時間來談論這次大LOGO的變動細節,“大LOGO設計是大膽而自信的符號化表達,充分滿足了年輕用戶的張揚的個性需求”,同時“HONOR字體設計非常平衡,中間字母N和兩邊的O,再往兩邊延展的H和R非常協調和平衡。實際上,這樣的設計在LOGO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我們嘗試著換成其他的品牌LOGO會怎樣?一定會有一種山寨的感覺。”


HONOR“大LOGO”符號化表達的大膽突破、設計上的平衡和協調,折射出榮耀的創新突破精神、前瞻前衛的視野與穩定協調的發展。趙明喜歡用“風論”來描繪榮耀在大是大非、大進大退下市場風雲變幻的冷靜與考量。一句“春風吹浪正淘沙”,對今年的疫情帶來恐怖級變化的深刻描述。他認為,“市場颶風龍捲風“吹跑的是“根系”不深、形同流沙、平衡力協調力不夠的企業。恰恰是這樣的猛烈變盤,反而給榮耀品牌高端化帶來機遇。趙明說,“品牌高端化的過程是創新、品質和設計的突破,是對消費者和行業的引領,是企業長期創新沉澱和持續引領的過程。”


更有意思的是,趙明將HONOR大LOGO的理性設計增加了一種感性上的比喻,他將這種大LOGO的變化稱之為“特殊的氣質轉型”:“從理工男的工匠氣質,向潮流科技氣質轉型”。


手機上的大LOGO設計,引領了一種新潮流?

手機上的大LOGO設計,引領了一種新潮流?

在保羅·蘭德和 Van der Ron 這些偉大的設計師看來 ,極簡是一種未來的潮流美學,方便於全球化商業。


“氣質轉型”這樣的表述,著名設計師保羅·蘭德(Paul Rand)也有類似的表達。蘭德本人是蘋果創始人喬布斯的摯友,也是IBM和NeXT等著名LOGO的設計者。他對“氣質轉型”的理解,往往伴隨著極簡主義,他喜歡將Trademark變成WordMark,將LOGO裡面的圖案去掉,變成純粹的字符。在“這一減”中,往往輔之以背景的純色。讓設計上“氣質轉型”的路徑,都收斂於極點。只有足夠的簡化,才會有足夠的飽滿,LOGO才有能量真正活下去,才能從“一個人散發出的多種氣味,收斂到一個人具備的唯一的天性氣質”。


最後,他說下了那句設計界的人所共知的名言:

“除非以最大程度的簡潔和剋制來進行 LOGO設計,否則無法生存。”

(Cannot survive unless it is designed with the utmost simplicity and restraint。)


這句話也算是自1950年代以來現代主義工藝美術運動的概論。全球化商業推動了跨國公司在LOGO設計上必須要建立“視覺簡潔”和“概念清晰”這兩大特徵,因為複雜的全球市場需要建立統一的視覺認知。“簡化簡化再簡化”,這是所有設計師內心被驅動的聲音,市場越大要求就越強烈。設計師Ludwig Mies van der Ron將它提煉為:“少就是多”(Less is more)。


我們看到,不僅像IBM、貝爾這樣的老牌公司繼續強化字母LOGO的緊湊感和背景的純色性。即使是NASA(美國宇航局)——美國人心目中最偉大的機構,在2020年4月也開始了發生精簡運動,它將附著在“NASA”四個字母上的各種圖案(藍色星空、白色軌道、紅色機翼)都去掉了,極簡為紅色蠕蟲般的NASA大字母LOGO。


手機上的大LOGO設計,引領了一種新潮流?

手機上的大LOGO設計,引領了一種新潮流?

NASA的 LOGO 發生了激進性的逆轉。紅色蠕蟲大 LOGO 回來了!


這場“去掉Meatball(NASA的藍色LOGO),迎回紅色蠕蟲(“The worm is back”)”的視覺運動並不是哪個官僚的心血來潮,而是互聯網運動使然。幾乎大部分NASA迷都更熱愛紅色蠕蟲的圖標,他們會用各種方式在互聯網上紀念它,並將它們印刷在T恤上。重新發布《NASA徽標標準手冊》的平面設計師Jesse Reed說,“紅色蠕蟲大LOGO會讓人更加清晰地理解NASA究竟怎麼了?以及它應該走向哪裡?”蟲洞是一種青年文化。它出現在《星際穿越》以及《火星救援》這樣的電影裡面。青年人喜歡“紅色蠕蟲”回來,他們喜歡NASA恢復1970年代的樣子,獨立探索的樣子——不再依賴俄羅斯的發射器,而是依靠本土的航天力量——例如馬斯克的SpaceX。


從這個維度去理解“氣質轉型”,保羅·蘭德就無法覆蓋榮耀總裁趙明的語義。重新關注和聚焦在字體LOGO上,不完全是保羅·蘭德式極簡主義潮流推動,也不是1950年代的簡單延續。就像“迎回紅色蠕蟲”運動一樣,它還包含著互聯網的力量、年青人的力量、青年文化的力量的推動。趙明總結,“榮耀是全球年輕人的科技潮牌。榮耀大LOGO是對年輕人獨特個性和自信的回應,也是技術加持下的對潮流文化引領的自信。”


科技、潮流以及青年文化。這讓理解榮耀的大LOGO這一品牌視覺變化的背景變得更為遼闊。


手機上的大LOGO設計,引領了一種新潮流?

互聯網邏輯:榮耀大 LOGO 的時代背景


偉大的平面設計師保羅·蘭德或者Mies van der Ron諸賢談到的都是“用最簡單來統一全球化的客戶視覺認知”,但他們也許忘記了互聯網大時代還派生了兩個此前未有的條件。一個是信息過於雜亂和喧囂,信息過載之下的心智聚焦。另一個是互聯網時代數字視覺的多場景要求。


互聯網時代的“信息爆炸”,超鏈接的增長量是以億計、而流量的消耗量是以T計。信息過載下必須要足夠“聚焦”,這不僅僅是視覺管理的需要,也是華為“聚焦文化”的要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說,“聚焦”是一種“超壓強投入”來進行的“飽和攻擊”。雖然這段話的背景是用在華為強大的研發體系上,但“一理通百理融”,實際上,“聚焦文化”也是企業標識視覺管理的趨勢性做法。在信息過載的互聯網時代,消費者對企業品牌的視覺認知是受到各種“瀏覽”“觀看”“刷屏”所損耗。HONOR“大LOGO”的策略將觀看的核心信息化為極簡。極簡併不簡單。HONOR的設計者們——來自華為巴黎美學研究所的設計師,不僅為它生成無襯線的獨特的字體,而且還建立了一種硬朗和平衡的字母結構,使得HONOR具有超高的識別度。


手機上的大LOGO設計,引領了一種新潮流?

手機上的大LOGO設計,引領了一種新潮流?

華為巴黎美學所展示 LOGO 與 ICON 的變形,一集榮耀 LOGO 與字體系統的演變。


“HONOR”的極簡也適應互聯網時代數字視覺的多場景要求。多場景既有屏幕大小的變化,也有窗口大小的變化。“HONOR”大LOGO本身就是一種自適應能力。無論是手機屏幕、Pad屏幕、筆記本、投影器、智慧屏、PC機、數字電視……都可以根據尺寸進行“無信息丟失”的呈現。試想一下,如果LOGO是文字加複雜圖案,假設在六七英寸手機淘寶App多鋪面的頁面上呈現,普通一屏往往有七八個鋪面窗口,如果LOGO過於複雜,很容易丟失視覺信息。


互聯網窗口的尺寸限制與變化,往往迫使化繁為簡,砍掉次級信息,強化主體視覺。“HONOR”已經簡無可見,它匹配與互聯網時代的視覺邏輯,甚至在狹窄空間中與其他LOGO跨界合作時,也清晰可辨,也便於不同媒介中的合理縮放,不產生任何混亂。

炫色體系:榮耀LOGO的青年文化基因


如果拿起一部榮耀30系列手機,就會發現,手機後殼HONOR“大LOGO”的字母的高度,同榮耀手機的矩陣式鏡頭模組的大小差不多。等高同量,磨砂工藝、使得後殼的“HONOR”字母組不僅在手機殼上懸浮起來,而且與黑帶感的鏡頭組變成整體視覺呈現——黑色的鏡頭模組有種黑科技的酷感,同時又像是“HONOR”大LOGO邊上的一個理性的黑色的修飾色塊,渾然一體,相互映襯。


手機上的大LOGO設計,引領了一種新潮流?

榮耀30後殼的大LOGO,它遵循互聯網邏輯、引領青年文化和承接華為精神。


有趣的是,後殼中HONOR不是純色的,它擺脫了保羅.蘭德的純色主張。相反,它是炫色的,它被稱之為”moving colors”,它貼合手機原本的配色,但會增加一些色變,使得手機有流光溢彩的靈動。就像白晝夜晚的光影交替、城市裡車水人流的情景浮動、自然界山木花鳥的百態鮮麗。


LOGO引發的色彩語言的討論,一直被認為是品牌視覺差異化的關鍵。顏色是人類視覺感知的關鍵,冷暖色觸發的情感差異便是其中之一。但更大的意義是,顏色還能關係到文化與情感認知。例如IBM被認為是藍色巨人,是因為它的藍色象徵理性。所以IBM用藍色細條副組成馬賽克狀的LOGO。而可口可樂則用紅色代表激情一飲,其LOGO的字母化出激情紅的“色帶波浪”。人們不僅記住LOGO的字面意思,也記住了顏色背後的情感符碼。


但是,新時代新變化,又讓顏色與文化、情感的關係,變得微妙起來。


以HONOR的炫色體系來說,它是潮流科技的必然。何謂必然?光影的美度,不是一種色彩可以覆蓋。榮耀手機對光影的捕捉,是對所有色彩和明亮的再現。所以,銳科技的本性讓HONOR大LOGO選擇了一種“色變策略”,它依然具有象徵的情感和文化含義:炫色是一種多彩的人生記錄與再現。生活才是真正斑斕的電影節。


手機上的大LOGO設計,引領了一種新潮流?

HONOR大LOGO的跨品牌合作:“有顏有品有料有趣,有朋友有未來”。


第二重必然,是來自於趙明所說的“氣質轉型”。“色變策略”(moving colors)不在乎一種基本色系的投入,可白可藍。人們記住“HONOR”這五個站立強健感的字母比記住一種具體色彩更重要。同時,因為moving colors,則可以跟任何背景的顏色相融合。這一點尤其體現在跨品牌合作上面。從最初與精靈古怪的Moschino合作、到與日系風格街頭嘻哈潮牌Aape的攜手、又與木九十、密扇、INXX、Cherry、JUDYHUA等新生國內外品牌的跨界……每一款的合作設計,都顯得拿捏自然、毫不違和。


手機上的大LOGO設計,引領了一種新潮流?


一方面是“色變策略”形成開放體系,構建更多的設計融合。更重要的是,“色變策略”便於建立“氣質共同體”,將跨品牌的合作多元化和多樣性,發揮極致。華為管理哲學素有“開放、創新、協作”,有朋友有未來,建立生態下的水乳相融,最終也在品牌角度上開花結果,用趙明的話說,“氣質轉型”,從理工男氣質轉向潮流科技,也無意中形成了跨界品牌的社群關聯,構建出青年潮牌間的“氣質共同體”。

大LOGO背後的“內在文化”

聚焦—開放—協作


著名學者Schultz Hatch討論過“ 企業視覺與品牌聲譽”的關係,他也引入了一個“Chic”的概念。別人翻譯為“款型”他認為是“氣質”。他說,“氣質是LOGO設計的關鍵,它不僅讓員工從企業視覺中理解到內在的文化結構,而且讓年輕消費者理解到,這是他們所追求的那種潮流價值。”


手機上的大LOGO設計,引領了一種新潮流?

趙明正在為榮耀建立一種”氣質共同體“:Techchic.


榮耀“大LOGO”藉助高科技工藝形成的磨砂懸浮效果,以獨特的字體炫色示人,不僅展現出品牌的勇氣和潮流引領,也彰顯出中國青年的個性與自信。無獨有偶的是,榮耀總裁趙明也用過一個新造的詞來定義這種氣質互動關係——“Techchic”。榮耀強大的銳科技與潮流設計感相結合,從而建立起一種產品上的氣質。而這種氣質又與當下自信的中國青年和相投的青年品牌進行互動,從而打造“氣質共同體”。


實際上,我們認為榮耀的這種“氣質”不僅“外向”,而且“內向”。HONOR的大LOGO設計也讓榮耀內部員工更加深入地理解榮耀的文化——或者說從華為母體裡流淌出來的青年精神。這也印證了Schultz Hatch對視覺管理的最高讚歎:好的LOGO設計是外部的潮流價值與內在的文化結構的雙重勝利!


如果細梳HONOR大LOGO的“內在文化結構”。第一是聚焦文化,大LOGO的簡化,次級信息的削弱,本身就是一種“聚焦”。不僅是視覺上的聚焦,也是組織的可見度、可識別度的增強;第二是開放文化,HONOR大LOGO的炫色體系,原本就不拘泥於一形一色,而是在互聯網邏輯下、在銳科技的要求下、在青年文化的潮流下,建立自己最符合當下場景的那個形態;第三是協作文化,HONOR大LOGO無論是在工業設計上與鏡頭模組的巧妙搭配,還是與跨品牌合作時的相互襯托、心有靈犀,都顯示出協作文化的深意,催生出“氣質共同體”的生態價值。


所以,榮耀30系列的“一瞬傾心”,不僅是光影捕捉的一瞬,LOGO美感手感的一瞬;也是精神共振的一瞬、文化回應的一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