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圯橋授書”的千古謎團

相傳漢世張良受仙人指點,圯橋偶遇隱士黃石公,得其親傳,授之以“天書”。後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屢進奇謀,多有殊勳,終成就一世偉業。這便是流傳千古的“圯橋授書”之故事。那麼,圯橋授書到底所授何書?以司馬遷為代表的部分史學家認為是《太公兵法》,也有學者認為是《黃石公三略》,也有人認為應該是《素書》。總之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揭開“圯橋授書”的千古謎團
揭開“圯橋授書”的千古謎團

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圯橋所授之書為《太公兵法》,又名《六韜》,相傳為西周開國元勳姜子牙所著。全書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方式寫就。共237篇,分為:文、武、龍、虎、豹、犬等六部,故稱《六韜》。是先秦時期重要的軍事典籍。那麼《六韜》到底是不是黃石公圯橋所授之書?答案是:幾無可能!

揭開“圯橋授書”的千古謎團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有以下幾點存疑:

首先,《太公兵法》(或言《六韜》)全書近兩萬字,我們都知道,漢之前,紙張尚未發明,書寫的載體多為竹簡和絹帛,其中以竹簡最為常見。據出土的文物所知,竹簡的長度也是有一定規範的:擬詔書律令的長三尺(約67.5cm),抄寫經書的長二尺四寸(約56cm),民間寫書信的長一尺(約23cm)。我們就拿最長的三尺長度來計算,一片竹簡可以寫多少個字?兩萬字需要多少片竹簡?估計黃石公老爺子得僱個小麵包拉著跑吧!

其次,姜子牙是西周初年人,距張良所處的秦末時代差不多有近千年的時間。在張良所處的時代,《六韜》早已不是封藏於宮廷內苑的禁書了,士人學者皆有機會接觸到,黃石公幹嘛要做這等無用功,豈非瞎耽誤工夫!

再次,黃石公乃一代聖哲,智慧非常。他豈能貿然授張良以他人之物,還如此篤定別人未曾看過?甚至還為此屢試張良。如此不符常理,不合邏輯。

揭開“圯橋授書”的千古謎團
揭開“圯橋授書”的千古謎團

《三略》又稱《黃石公三略》為秦末隱士黃石公所著兵法,所謂“三略”者,即:策略、謀略、戰略是也。此書僅3800餘字。書雖簡略,然其意精深。相比於《六韜》,更為上上乘之作。是世界各國軍人必讀的經典兵法著作。南宋晁公武更是讚譽道:論用兵機之妙、嚴明之決,軍可以死易生,國可以存易亡。足見其對後世的影響。多有史家認為,圯橋所授之書實為《黃石公三略》。按理說,黃石公授張良以《三略》是合情的。那麼,《三略》到底是不是黃石公圯橋所授之書呢?答案是:似有可能。

首先,《三略》為黃石公所做,為世人所重,實為古今罕有之兵法奇著,黃石公有理由為此尋找一個可以傳承“法脈”的人。

其次,《三略》言簡意賅,便於書寫,也便於攜帶,符合“圯橋授書”的客觀情境。

再次,《三略》是一部兵學思想十分深刻的軍事著作,符合時人尋求天下一統的時代需求。

如此分析,似乎可以確定《三略》就是張良圯橋所受之“天書”了。歷代也多有史家持此觀點。然細思之下,尚不足信。圯橋所授既為“天書”,所言天書者,必包藏宇宙奧義,含蘊萬象樞機。然通觀《三略》全章皆在言兵用謀,這與圯橋之故事相去甚遠。圯橋授之,雖合情但不合理。

揭開“圯橋授書”的千古謎團
揭開“圯橋授書”的千古謎團

《素書》又名《玉鈐經》,亦為黃石公所作。全書分為六章,分別是: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義和安禮。是一部具有極高哲學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的偉大著作,它可以靈活運用在人生的各個領域,靈活變通,任用無窮。嚴格來說,它算不得“書”,因為全篇總計只有1336字。然而,它所蘊含和包羅的思想卻足以使之成為所有書目的總綱!我們有理由相信,黃石公圯橋所授之書就是《素書》。

首先,以上三者相較之下,《素書》更符合“圯橋授書”的體量要求:文字少,易攜帶;

其次,黃石公所授張良之書,一定是傾注了自己畢生心血與智慧的至珍至寶之物,所以他要通過“圯橋三進履”以試其誠。古人尤重德行,黃石公圯橋屢試張良目的便是在考驗他的道德修養。若不肖,則不授。如此,則所授之書必然在《三略》與《素書》二者之間,然《三略》已被證偽,故僅存《素書》;

再次,《素書》包羅萬象,總括萬機。開篇便言道德: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仁者,人之所親;義者,人之所宜;禮者,人之所履。其言反證了“圯橋進履”之事由;其義符合中國哲學的核心價值觀;

最後,在《素書》原序中,宋人張商英有載:西晉時天下大亂,子房冢被盜,玉枕中發現《素書》,凡一千三百三十六字。自此《素書》重現於世。這說明《素書》原為孤本,未行於世,故為史官所不識者,黃石公所珍者,皆此因由也。

故綜上所析,張良圯橋所受之書,非《素書》別無其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