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智慧:從《清平樂》官服,看懂《易經》五行

易經智慧:從《清平樂》官服,看懂《易經》五行

《清平樂》的大宋公裝帽——展腳幞頭

“戴這樣的帽子,進房間會不會卡門嗎?”

《清平樂》熱播,當王凱飾演的宋仁宗和文武百官頂著“一米”長的烏紗帽出現在觀眾面前,有網友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其實這種展翅烏紗帽叫“展腳幞頭”,源於漢代,至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01 冠冕堂皇的皇帝帽子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禮儀之邦”、“衣冠之國”之稱。


《易經.繫辭下》說: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從三皇五帝時期,統治者就通過服裝寓意天地之理,來管理天下。


《論語·冠義》中記有:

“冠者,禮之始也。是故古者聖王重冠。”

可見,古代的聖賢帝王非常重視帽子的禮儀。


有個成語“冠冕堂皇”本意就是指皇冠,也就是帽子。


易經智慧:從《清平樂》官服,看懂《易經》五行

在影視劇中,很多皇帝帶的“冠冕”都是向《西遊記》玉皇大帝那樣,黃金珠寶鑲嵌,白玉十二垂旒,確實冠冕堂皇。

易經智慧:從《清平樂》官服,看懂《易經》五行

山東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九旒冕

易經智慧:從《清平樂》官服,看懂《易經》五行

天子的十二旒冕冠

那麼,《清平樂》裡的宋代皇帝為何戴的是減配版的“烏紗帽”,而且與大臣們幾乎同款,這是為何?難道大宋很窮嗎?


02 宋太祖趙匡胤與“烏紗帽”的傳說


易經智慧:從《清平樂》官服,看懂《易經》五行

趙匡胤


宋代“烏紗帽”(展腳幞頭),其來歷傳說與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有關:


話說這趙匡胤是武將出身,手下有一幫兄弟打打殺殺、出生入死,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趙匡胤當了皇帝,兄弟們也一個個加官晉爵。

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這幫武將習慣了戎馬生活,上朝開會的規矩卻不怎麼受用,經常交頭接耳,議論朝政,趙匡胤很不爽,但又礙於情面,不好直說,於是,就設計了這種一米多長的烏紗帽,帶著它稍微一動就晃晃悠悠,皇帝明察秋毫,大臣也不敢造次,逐漸規矩起來,會場氛圍由此井然有序。


易經智慧:從《清平樂》官服,看懂《易經》五行


03 展腳幞頭髮展史


傳說歸傳說,實際上這種展腳幞頭卻至少源於漢代,在隋唐時期就已經流行了。

中國的服飾制度在漢代已基本定型,形成了“見其服而知貴賤,望其章而知勢”的社會觀念。

隋唐以來,隨著多民族融合和生產力提升,社會風氣逐漸開放,帽子的特殊象徵意義逐漸淡化,出現了幞頭官服。

幞頭官服由民間的包頭布“帕頭”逐步演變而成。

早在商周時期,男子二十而冠,行冠禮戴冠帽,這頂帽子稱為“帕頭”,即後來的幞頭。

《新唐書·車服志》稱:“幞頭起於後周,便武事者也。”

可見幞頭的興起與與軍隊訓練和作戰方便有關。

北周武帝發明了四腳幞頭:

“幞頭一謂之四腳,及四帶也,二帶系腦後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沈括《夢溪筆談》

四腳幞頭的這種打結方式,古人認為具有尚文、重武的含義。

“二腳繫於上前,法武也;二腳垂於後,法文也。”——《雲麓漫鈔》

唐朝時期,幞頭已成為官場的正式裝束

《新唐書·車服志》說,唐太宗曾“制進德冠以賜貴臣……進德冠制如幞頭,皇太子乘馬則服進德冠。”

唐時皇帝所用幞頭硬腳上曲,人臣則下垂。比如李白這張定妝照:


易經智慧:從《清平樂》官服,看懂《易經》五行

李白

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以後,皇帝的服裝只用袞冕服、通天冠服和幞頭常服三種。

到了中晚唐時,冠服制度更趨簡化,連袞冕和通天冠也逐漸退出了實用的領域,唐文宗時,頭戴烏紗帽折上巾的幞頭上朝已成慣例。


易經智慧:從《清平樂》官服,看懂《易經》五行

五代時期,幞頭漸趨平直。晚唐五代壁畫中的幞頭,幾乎360度各種角度都有,

由此可見,宋代幞頭官服只是延續隋唐五代的這種發展趨勢,並且進一步誇張化、規範化的產物。


05 展腳幞頭有玄機


宋代的幞頭,身份不同,式樣也不同。皇帝或官僚的展腳幞頭、兩腳向兩側平直伸長,身份低的公差、僕役則多戴無腳幞頭,比如《水滸傳》裡的宋江為押司小吏,他的工裝照是這樣的:


易經智慧:從《清平樂》官服,看懂《易經》五行

宋江(影視作品)

根據孫機先生的《華夏衣冠》描述的宋代展腳幞頭,是一種可拆卸裝備:

“展腳並不固定在幞頭上,它可以臨時裝卸。《水滸全傳》第七回就說李逵:‘取出幞頭,插上展角(展腳),將來戴了’,可證”。

可見這幞頭插上展腳就是公服,回到家裡卸下來就成了常服,這個一點還挺人性化。


易經智慧:從《清平樂》官服,看懂《易經》五行

1999年,泰州市一職中工地上發現了宋代貢生蔣師益墓。貢生雖然是當時大宋的國家儲備幹部,只是在編,還沒有落實官職,但他的墓裡出土的展腳幞頭確是官員形制,高21釐米,通長120釐米,實打實的“一米帽”。

幞頭表面是羅紗,外髹黑漆,展腳用粗銅絲製作骨架,上面纏的是網狀細銅絲。因幞頭所用羅紗為青黑色,所以又稱“烏紗帽”(見下圖)。


易經智慧:從《清平樂》官服,看懂《易經》五行


06 宋代冠服制度與《易經》五行


其實,宋代的冠服制度沿襲秦漢,在歷代中最為繁複,皇帝服飾分公服、朝服、常服和禮服等多種

展腳幞頭為公服,而在祭祀致齋的途中,大朝會、大冊命以及親耕籍田時要穿通天冠服,在皇太子受冊、謁廟、朝會時,則要穿遠遊冠服。


易經智慧:從《清平樂》官服,看懂《易經》五行

通天冠最大的特點的是前有高山(圭板)、蟬紋,帽身裝飾有等距離的直線紋,就是通天冠“梁”。


《舊唐書·輿服志》說通天冠的“梁”有12根,《新唐書·輿服志 》則說通天冠的“梁”有24根,古人認為12是天大的數,既然通天冠多與祭天有關,這個梁數應該是12月份(12地支)和24節氣的數。


此外,送點公服與常服中還有幞頭、烏紗和小冠多種,而且根據衣服的顏色劃分等級:三品以上用紫,五品以上用朱,七品以上綠色,九品以上青色。

劃重點:為何官員等級為九級,公服顏色為四種?顏色次序由低到高為青、綠、朱、紫?

答案是與《易經》和陰陽五行思想有關

易經智慧:從《清平樂》官服,看懂《易經》五行

我們說《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對中華文化的影響反映在方方面面:

第一,官分九級:因為“九”是最大的陽數,皇帝又被稱為九五之尊,皇帝對應《易經·乾卦》五爻“九五,飛龍在天”,在洛書後天八卦的正中——五位,官員等級有九個,正好呼應“九五之尊”輔佐皇帝;

第二,九五之尊:九,根據《尚書·洪範》的說法,五行屬火,九紫離火,而“五”,五行屬土,根據五行生剋制化的法則,火生土,九生五,所以九級官員都是來生旺皇帝的;

第三,官服四色:青、綠、朱、紫顏色分別對應五行木(青綠)、火(朱紫),木火通明,木生火旺,旺誰?當然是皇帝,因為皇帝穿黃色龍袍啊,黃色五行土,所以九級大臣的官服與皇帝的服裝又是一個五行循環。

第四,五行相生:問題來了,那最低級的官員是青色,五行屬木,木由誰生?五行水生木,還記得唐太宗的名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原來老百姓是“水”,黑色,所以在古代,老百姓稱黔首,黑頭,不正是五行水嗎?

但五行不是金木水火土嗎?金去哪了?

別急,百姓有黔首,還有白丁,白色五行屬金,這樣,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又生了金、水(百姓),皇帝依靠百姓,百姓也需要皇帝,

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易經智慧:從《清平樂》官服,看懂《易經》五行

五行(水、木、火、土、金屬)的風水破壞循環拼貼。

所以,從“五行相生”這個角度,“父母官”這個提法確實不科學,明明是百姓生了他們啊?現在的提法才是正解

你看由古至今,是不是應該讀讀《易經》,學學五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